書名: 近代漢語虛詞作者名: 劉堅 江藍生 白維國 曹廣順本章字數(shù): 3字更新時間: 2022-07-22 16:25:21
一 緒論
(一)近代漢語的歷史年代劃分
近代漢語是漢語歷史發(fā)展中的一個階段。近代漢語從什么時候開始,到什么時候結束,它的上限和下限是我們在研究工作中首先遇到的問題。
圍繞這個問題,語言學界大致有以下幾種意見:
1.王力早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首先提出“應該以語法作為主要的根據(jù)”來看待語言發(fā)展,而“語音和語法有密切關系,……都是整個系統(tǒng),所以語音的演變也可以作為分期的標準”。“一般詞匯的發(fā)展,也可以作為分期的標準,但它不是主要的標準”。按照這些標準,他提出“公元十三世紀到十九世紀(鴉片戰(zhàn)爭)為近代”。“近代漢語的特點是:1)全濁聲母在北方話里的消失;2)-m尾韻在北方話里的消失;3)入聲在北方話里的消失,等等”。(《漢語史稿》上冊,34—35頁,1958)
潘允中的意見與王力比較接近。他認為“自宋元明清至鴉片戰(zhàn)爭以前,是漢語史的近代時期”。“在這期間,動詞詞尾‘著’‘了’,形容詞詞尾‘的’,副詞詞尾‘地’,都已經(jīng)普遍使用,日趨于規(guī)范統(tǒng)一。由古漢語發(fā)展而來的句末語氣詞‘么’‘嗎’‘呢’‘哩’‘呀’,在近代書面語言里已廣泛出現(xiàn)……”他還舉出了這個時期句法上的一些發(fā)展。(《漢語語法史概要》,17頁,1982)
2.呂叔湘論證這個問題時,先肯定了“把五四時期定為現(xiàn)代漢語開始的時期是合理的”。然后把五四時期以前的語言分成古代漢語和近代漢語兩個時期。他說,“盡管從漢魏到隋唐都有夾雜一些口語成分的文字,但是用當時口語做基礎,而或多或少摻雜些文言成分的作品是直到晚唐五代才開始出現(xiàn)的(如禪宗語錄和敦煌俗文學作品),因此我們建議把近代漢語的開始定在晚唐五代即第九世紀。”他還指出,“盡管我們說古代漢語、近代漢語、現(xiàn)代漢語,我們卻不認為把漢語史這樣平分為三段是適當?shù)摹N覀兊目捶ㄊ牵F(xiàn)代漢語只是近代漢語的一個階段,它的語法是近代漢語的語法,它的常用詞匯是近代漢語的常用詞匯,只是在這個基礎上加以發(fā)展而已的。”(《近代漢語讀本》序,1983)
1984年,呂先生在《近代漢語指代詞》一書的序里重申了這一看法。他說,“秦以前的書面語和口語的距離估計不至于太大,但漢魏以后逐漸形成一種相當固定的書面語,即后來所說的‘文言’。雖然在某些類型的文章中會出現(xiàn)少量口語成分,但是以口語為主體的‘白話’篇章,如敦煌文獻和禪宗語錄,卻要到晚唐五代才開始出現(xiàn),并且一直要到不久之前才取代‘文言’的書面漢語的地位。根據(jù)這個情況,以晚唐五代為界,把漢語的歷史分成古代漢語和近代漢語兩個大的階段是比較合適的。至于現(xiàn)代漢語,那只是近代漢語內部的一個分期,不能跟古代漢語和近代漢語鼎足三分。”
由此可以看出,呂先生主要是從文言和白話的消長,綜合了語法和詞匯標準,來劃分近代漢語這一歷史時期的。
3.呂叔湘的看法發(fā)表以后,引起了近代漢語研究者的重視,1986年在上海舉行的第二屆近代漢語研討會上曾對此進行了專門的討論。楊耐思、袁賓的意見后來寫成專文發(fā)表。楊耐思認為,“語音、詞匯和語法三者的發(fā)展不平衡,所以近代漢語的上限與下限不能一刀切。”他同意近代漢語大致上是“晚唐五代到清代的一千余年”。(《加強近代漢語研究》,《語文建設》1981年第1期)袁賓提出,近代漢語的歷史范圍,不采用畫線切分規(guī)定上下限的方法。他認為,漢語歷史階段由主干部分和交替重疊部分組成,以南宋、元、明、清初為近代主干,上下可推延幾個世紀。(《論近代漢語》,《廣西師大學報》l987年第1期)
胡明揚在研討會上詳細論述了他的看法。他認為,近代漢語的上限不晚于隋末唐初,下限不晚于《紅樓夢》以前,《紅樓夢》對話部分反映的口語應該是現(xiàn)代漢語。他提出的分期標準是:1)語音上陰陽入對應的嚴整格局開始動搖,入聲韻尾-p,-t,-k從相混到消失;全濁聲母的消失;-m韻尾的消失。2)語法上“的”“了”“哩/呢”的出現(xiàn)和全面代替舊的助詞系統(tǒng);“這、那”替代“彼、此”;“將/把”字句的出現(xiàn)和發(fā)展;“動+將+趨”的出現(xiàn)、發(fā)展和消失。3)語匯中“我、你、他”(還有“們”)的出現(xiàn)和全面替代“吾、汝、其”等古漢語人稱代詞。
蔣冀騁不同意“隋末唐初”說,他舉出許多語言事實,認為胡明揚的說法不能成立。他也不同意王力的十三世紀上限說,認為王力概括的三個特點中,“至少有兩項(如全濁聲母、入聲韻尾的消失)并不是在元代才出現(xiàn)的”。他同意呂叔湘的意見,但并不同意古代、近代二分的說法。蔣冀騁的意見是把晚唐五代到明末清初(九至十七世紀)劃為近代,他的分期標準是:
1)音韻上,輕唇音已分化;舌上音已與照三合流;全濁聲母、入聲韻尾開始消失;-m韻尾開始動搖。
2)詞匯上,方言俗語大量使用;“頭、子、老、打”等構詞成分的出現(xiàn)和大量使用;雙音詞增多;新義大量出現(xiàn);外來詞大量進入。
3)語法上,出現(xiàn)了新的指代詞,新的語氣詞,被字句、把字句有了新的發(fā)展。(以上見蔣冀騁《近代漢語詞匯研究》,杭州大學博士學位論文,1989)
目前對近代漢語歷史年代劃分問題的討論還沒有得出完全一致的結論,但是大部分近代漢語研究工作者傾向于接受近代漢語的上限定在晚唐五代前后,下限定在清代前后的意見。這個問題的最后解決,還有待研究工作的進一步深入。隨著研究工作的進一步深入,對近代漢語的描寫將會更加細致和充分,分期問題也將得到明確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