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漢語虛詞
- 劉堅 江藍生 白維國 曹廣順
- 5146字
- 2022-07-22 16:25:20
前言
最近十多年,是近代漢語研究的興盛時期,在語音、詞匯、語法各方面都出了不少成果,及時把這些成果加以總結、歸納,可以推動今后的研究工作向縱深發展。基于這一想法,我們把最近十年中在近代漢語虛詞研究方面的一些心得整理出來,以向同行和廣大讀者請教。
近代漢語這一名稱,是最近十多年才在語言學界通行開來的,語言學界以外的同志對于這一名稱恐怕還比較生疏,因此我們在全書開頭的緒論部分扼要介紹了關于劃分近代漢語歷史年代的幾種有代表性的意見,介紹了近代漢語的主要文獻資料,以及建國以來近代漢語研究的概況和研究方法,希望通過以上的介紹使讀者對這一研究領域有個大概的了解。
在虛詞專論部分,重點討論了二十九個虛詞,連同附帶涉及的七個,共有三十六個。其中以在動態助詞和疑問副詞方面著力較多。這些專論有的篇幅較長,為了幫助讀者掌握要點,這里先簡要介紹所論各章節的主要內容。
助詞類下分動態助詞、事態助詞、結構助詞、語氣助詞和概數助詞五類。其中動態助詞討論了“卻”“了”“將”“得”“取”“著”“過”七個。
卻、了 唐初“卻”出現在“動+卻+賓”格式中,已從動詞轉變為動態助詞,改變了漢語完成態表示法,產生了一個新的語法范疇。中晚唐以后,受到“動+卻+賓”格式的影響,“動+賓+了”式逐漸向“動+了+賓”式變化,“了”字開始轉變為動態助詞,這個過程完成于宋代。
將 “將”是由“挾持”義的動詞發展成助詞的。虛化的第一步是用在跟它意義相同或相近的動詞之后,組成連動式或述補結構,在表示“結果”這個總的語義下,以多種語法格式分別表達完成、持續等多種語義;宋代以后,語義迅速趨向單純表達動作的完成,語法格式也逐漸統一為“動+將+補”。
得 唐代已見“得”作動態助詞,表示動作的持續或完成。主要有“動+得+趨向動詞”和“表示趨向的動詞+得+處所/時間名詞”兩種格式。清代中葉,表示動態的“得”逐漸被“了”“著”取代。“得”與“將”在用法上有一些不同。
取 助詞“取”的演變過程跟“將”相近。它是專門表達語法意義的虛詞,但它在分布上又沒有自己獨具的特點,所以后來被語言實踐所淘汰是毫不奇怪的。
著 “著”由“附著”義的動詞虛化為表示持續態的助詞,約成熟于唐代。它前面的動詞分為動作本身可持續的和動作本身雖不能持續,但產生的結果是可持續性的兩種。其發展大致經歷了 1)跟在某幾類特定動詞之后表示附著性結果;2)跟在一般動詞后面表示動作的結果;3)表示動作狀態的完成、持續以及進行這樣三個階段。
過 助詞“過”產生于唐代,主要表示動作的完結,宋代又產生出表示“曾經”的用法。“過”的語義變化和發展過程受到當時助詞系統中相關的幾個助詞(卻、了、來)的相互影響和制約。
事態助詞討論了“了”“來”“去”三個詞。
了 即通常所說的了2。用在句末,主要肯定事態出現了變化,或將要出現變化,有結句的作用。“了”本是動詞,它發展為事態助詞是通過“動(+賓)+了”和“動+卻+賓”兩種表示完成態的格式的共同影響而完成的。唐以前漢語完成態句式是“動+完成動詞”(如“訖、畢、已”等)。唐以后動詞“了”進入這一格式,這一格式逐漸統一為“動+了”,“了”并獲得了用于句末的位置,這是第一步。第二步,唐五代時該格式與“動+卻+賓”格式合并而成“動+卻+賓+了”式。第三步,宋代隨著動態助詞“了”(了l)取代“卻”的趨勢,就產生了“動+了1+賓+了2”的格式。
來 “來”表示事件曾經發生過,是表示“曾然”的事態助詞,產生于唐代。它的語法位置在句子或分句的末尾。“來”的歷史表明它是漢語固有的助詞,不可能是蒙語借詞。
去 “去”跟事態助詞“了”“來”的語法位置相同,總是出現在句子或分句之末。它的功能跟“了”相近,主要表明事態的“已然”或“將然”。“去”跟“了”的區別在于“了”在早期更側重于表示“已然”。
結構助詞主要討論了一直沿用到現代的“底”“地”和現在只在少數方言中使用的“來”和“得來”。
底、地 在唐五代的文獻里,這兩個結構助詞的使用沒有清楚的分界。“底”字的使用特點表明它跟“者”字之間有來源關系。宋代以后“底”“地”先后變成了“的”。
來、得來 現代吳語里的結構助詞“來”始見于唐代,“得來”始見于宋金。“得來”是“得”和“來”的疊用。“來”和“得來”不是吳語所獨有的結構助詞,但不帶補語的B式只出現在現代吳語中。不帶補語的B式是帶補語的A式的省略。動詞“來”虛化為結構助詞的義理跟“得”相類。
語氣助詞只討論了一個“呢”,著重探討其表示疑問的用法及來源。結論是:現代漢語表示疑問的語氣詞“呢”來源于“爾”。這在上古有《公羊傳》《穀梁傳》的例子;六朝有各類小說的例子;五代《祖堂集》里作“聻”“你”“尼”;北宋《景德傳燈錄》中作“你”“那”;元明以后“呢”字漸多,大致可以建立起從古代到近代的歷史聯系。
概數助詞“以來”“來” “來”是“以來”的省用。“以來”在唐代以后不只表示時間的范圍,又擴大到表示處所、事物乃至人等的范圍,所以它又用于表示數量的范圍(即概數)是順理成章的。“以來”和“來”最初只表示不超過某數,到后來才可兼表比某數略多或略少。文中還對比了“以來/來”跟唐以前表概數的“許”和現代表概數的“來”在位置、格式上的演變關系。
在介詞、連詞部分討論了“和”“共”“連”和“吃”“打”五個詞。
和、共、連 從“和”字在文獻資料中的實際用法來看,它在唐代已開始由動詞發展為連詞,在宋代發展為介詞。“共”在唐代只作介詞,宋代以后又作連詞,后來漸被“和”所取代。現代漢語表示“連帶”和“甚至”義的介詞“連”至遲在宋代已經出現。
吃(喫) “吃”是口語里表示被動的介詞,至遲在北宋就已出現。它源自動詞“喫”的引申義“遭受”“蒙受”。雖然它在元明文獻中又寫作“乞”,但這個“乞”只是“吃”的音借字或省旁字,跟現代閩南話里兼表給與和被動的“乞”不是一個來源,跟動詞“給”在語音上也沒有來源關系。
打 介詞“打”最早見于南宋辛棄疾詞。其用法依時間先后為:1)表示空間的經由(宋元);2)表示空間的起點(約十六世紀);3)表示時間的起點(約十八世紀)。由“打”組成的復合介詞除“打從”最早見于元代外,其他如“自打”“打自”“從打”“由打”等出現更晚,這說明介詞“打”的功能不是從“打從”這一復合介詞中獲取的。介詞“打”最有可能是從動詞“打”虛化而來,即“打”有捶擊、沖撞義,由此引申為頂著,沖著等朝向義;當朝向義的“打”后面出現處所名詞,并再在處所詞后面出現一個表示經由或趨向類的主體動詞(打+處所名詞+動)時,“打”就具備了虛化為介詞的條件。
副詞部分討論了疑問副詞和禁止副詞兩類,其中疑問副詞討論了“頗”“可”“還”“莫”四個,附帶涉及了“豈”“寧”“為”“敢”四個詞。
頗 “頗”盛行于六朝,直到晚唐以前仍然使用。它用在“VP不?”式反復問句和句末帶疑問語氣詞的是非問句里,表示中性的疑問。
可 “可”從漢代到唐初只表示反詰問,中晚唐始見表示中性的疑問,但并不多見,且所跟動詞多限于“能”“是”。表示中性疑問的“可”的大量使用是在元明以后。
還 “還”盛用于晚唐五代,它在明清以前只表示中性疑問和選擇問,明清時始見用于反問句。
從來源上看,“頗”與“可”有關。“可”本為助動詞,在一定的語境中產生出疑問副詞的用法。“頗”即“叵”,為“不可”的合音,在用法上“頗”與“可”呈互補狀態。“還”與六朝時候的疑問副詞“為”是替代關系,替代的基礎是“還”與“為”在語義上有共同點。
莫 “莫”表示測度疑問,先秦已見其例。其語義的實質是表示不確定的肯定,并非真性疑問,在這方面跟以上三個疑問副詞有明顯的區別。
別 禁止詞“別”是“不要”的合音。明代文獻中“別要”多于“別”,“別要”是“不要”合音發生音變的反映。“別”讀陽平,是“別要”連讀音變的結果。
詞綴部分討論了唐五代特有的代詞前綴“是~”,以及形容詞性的后綴“~生”。
是~ “是”加在某些疑問代詞和三身代詞之前,前者如“是物”“是底”,后者如“是我”“是你”“是他”。前綴“是”是從系動詞“是”發展而來,是為了加強疑問代詞的疑問語氣和加強三身代詞的指示性而使用的。前綴“是”只通行于八至十世紀左右。
~生 “生”是個形容詞性的后綴,唐五代時候,它不僅用在形容詞后面,也用在名詞、動詞(包括詞組)之后,表達事物的情貌、狀態。宋以后,用在分句、句子后面的“生”已經具有語氣詞的性質了。
漢語的特點決定了虛詞研究在漢語語法研究中的重要地位。通過對上述近三十個虛詞的探討,可以窺見近代漢語語法面貌之一斑,也能從中總結出一些帶有普遍性的規律。現從以下五點簡要說明。
(一)唐五代是漢語發展的極其重要的時期,這一時期內出現或確立了許多新興的語法成分、語法范疇。比如現代漢語里的動態助詞系統“了”“著”“過”就是在這一時期出現和漸趨成熟的。聯系到現代漢語的三身代詞系統(我、你、他)是在唐代確立的;指示代詞的二分系統(這、那)是在晚唐五代確立的;現代漢語最通用的疑問代詞“什么”的前身就是唐五代文獻里先后出現的“是物”“是沒”“甚摩”“什摩”等;表示復數的詞尾“們”雖然始見于宋代,但唐代文獻里已出現其前身“弭”和“偉”等(詳見呂叔湘《近代漢語指代詞》),這些事實都說明,把晚唐五代作為近代漢語歷史年代的上限是比較合適的。
(二)在近代漢語時期,助詞系統的發展極為活躍,呈現出紛繁交錯的狀態。表現在:1)往往同時出現兩個和兩個以上的相同語法范疇的一組虛詞,比如動態助詞有“卻”“了”“將”“得”“取”等,事態助詞有“了”“來”“去”等,結構助詞有“得”“來”等(當然它們的出現和地位有先后主次之分)。2)一個助詞在承擔某一主要職能之外,還往往同時兼有他種功能。比如“得”既作結構助詞,又兼作動態助詞;“著”既表持續態,又可表完成態;“來”既作結構助詞,又可表完成態,偶或也表持續態。這種既重復又分工不明的狀態不能適應語言交際的需要,因此在語言向精密化發展的過程中,通過助詞系統內部的競爭和協調,淘汰其贅余成員,逐漸形成分工明確、各司其職的局面。
(三)漢語的虛詞一般都是從實詞發展變化而來的,通過對實詞虛化過程的探討,可以看出虛詞的語法意義大都跟它所來自的實詞意義有關,只不過有的語義關系比較直接(如“了”“著”“和”),有的語義關系不那么直接(如“吃”“打”)就是了。此外,一個實詞的虛化往往跟它所結合的詞的類別和意義有關,跟它在句中所處的位置或語境有關,因此在探討實詞的虛化過程時不能脫離開以上諸因素進行。
(四)相同語法范疇的虛詞,在語義、功能等方面必然要受到該系統中相關虛詞的影響和制約,比如動態助詞“了1”的產生,就受到先于它產生的動態助詞“卻”的影響;疑問副詞“豈”自上古至唐代都是兼表反問和中性疑問的,“可”最初只表反問,中晚唐開始兼表中性疑問,到了明清以后逐漸調整為“豈”專表反問,“可”專表中性疑問。因此把一個虛詞放到它所屬的系統中去考察,比之于孤立地研究單個虛詞視野更開闊,也更便于找到問題的癥結。
(五)在虛詞研究中,要注意區分新的語法成分的出現和虛詞替代這兩種性質不同的語言現象。比如唐初在“動+卻+賓”式中,“卻”字由動詞轉變為動態助詞,這是新的語法成分的出現。中晚唐以后,“了”受“卻”的影響,由“動+賓+了”變為“動+了+賓”式,“了”也變化為動態助詞,這則是一種詞匯的興替現象。再比如唐五代時,“動+了”與“動+卻+賓”兩種格式合并為“動+卻+賓+了”,產生了一種新的句型,句末的“了”(即了2)是新的語法成分——事態助詞;而宋代的“動+了1+賓+了2”,其中的了1則是虛詞的替代。
本書在寫作過程中比較注重材料的搜集和選擇,特別注意引用某個語法成分,某種語言現象出現的最早或較早例句,同時也很注意那些反映某一成分由量變發生質變的材料,力求以可靠材料為依據,力求立論有新意。由于本書不是一部全面、系統講述近代漢語虛詞的專著,所以凡是前人已經論及的虛詞,而我們在材料和結論上沒有什么不同的,這里概不收錄。
為了幫助讀者利用最近十年來近代漢語研究的各項成果,本書在第三部分詳列了國內外有關論著的索引。專著在前,論文在后,論文以通論、語法、詞匯、語音、校勘等為序,其中又把論題相同或相關的排列在一起,這樣查閱和利用起來可能要方便一些。由于條件所限,無論國內還是國外的論著肯定都會有一些遺漏,這里只能請求作者和讀者原諒。
這本書由我們四人分寫,在體例和內容上定有照顧不周之處;而且由于我們的水平有限,肯定會有敘述疏漏和結論不當之處,這些都懇請讀者和同行們批評指正。要寫出一部比較全面的近代漢語語法,進而寫出一部全面的漢語語法史,需要有很多人共同努力,但愿這本小書能為漢語語法史的研究增添一磚半瓦。
作者
1990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