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潛隱人體的深衣及其延伸

一、深衣的結構與中國男袍

深衣是上衣與下裳連成一體的長衣服。最初用白色麻布制作。西周時出現,春秋戰國時期大為流行,其服裝樣式是上衣下裳的傳承。古書記載為,深衣上用豎幅,下用斜幅,每幅又交裁分為二,共裁剪成十二幅以應一年有十二個月。造型直上直下不束型。服制特點是上窄下寬。窄的一頭叫作“有殺”,順著側縫圍裹到后片,斜裁衣片與側縫縫合。斜裁的方式在拉伸圍裹時有彈性,可以調節圍裹的造型,使其平順自然,穿時纏于后腰,即成為“續衽鉤邊”。(見圖5)

圖5 深衣(王家斌繪)

深衣形制的所謂“續衽鉤邊”,即不開衩,衣襟加長,并且形成三角繞至背后,用絲帶系扎。“衽”可理解為衣襟。上下分裁,在腰縫處縫為一體,造型上緊下松,長度至足踝或長曳拖地。深衣的形制從功能上是為了更徹底地隱蔽人體?!妒酚洝の浩湮浒埠盍袀鳌罚骸耙乱b褕入宮,不敬?!?span id="tczbwax" class="super">14襜褕,即直襟衣。直襟衣的前襟遮蔽不嚴,容易暴露出內衣或肌膚,因而顯得不莊重。由于當時織機幅寬的限制,拼接的方式可加大幅寬,有效地遮蔽身體。深衣是上衣下裳縫在一起的款式,因而其結構仍符合“天人合一”的思想,其功能又適合當時人們的整體衣著需求。

深衣形制符合先天后地的順序,是對天、地、人整體概念的一種形式上的體現。《禮記正義》曰:“此深衣衣裳相連,被體深邃,故謂之深衣?!?span id="wznx4ey" class="super">15儒家禮制思想長時期影響著中國服飾,而早期的深衣正是“禮學”的形象顯示。

《禮記正義》記載:“古者深衣,蓋有制度,以應規、矩、繩、權、衡。短毋見膚,長毋被土。續衽鉤邊,要縫半下。袼之高下,可以運肘。袂之長短,反詘之及肘。帶,下毋厭髀,上毋厭脅,當無骨者。制:十有二幅,以應十有二月;袂圜,以應規;曲袷如矩,以應方;負繩及踝,以應直;下齊如權衡,以應平。故規者,行舉手以為容;負繩、抱方者,以直其政,方其義也。故《易》曰:‘坤六二之動,直以方也?!慢R如權衡者,以安志而平心也。五法已施,故圣人服之。故規、矩取其無私,繩取其直,權衡取其平,故先王貴之。故可以為文,可以為武,可以擯相,可以治軍旅,完且弗費,善衣之次也?!?span id="3rpheoy" class="super">16

到魏晉時期,男子早已不穿的深衣在婦女服飾中依然流行,而且造型上又有所發展,主要是下擺的幅度和裝飾性變化。將下擺裁制成幾個上寬下尖呈三角形的衣片,然后一經繞襟形成層層相疊形如旌旗,而得名為“雜裾”?!绑櫋笔窃趪阎猩斐鰞蓷l或數條的飄帶,名為“襳”。走起路來這些飄帶隨風飄起,彰顯了女性的柔美。東晉畫家顧愷之的《列女仁智圖》中女子穿著這種服飾,也有將拖地的飄帶去掉而加長尖角,下擺造型別有一種動感。(見圖6)

圖6 雜裾垂髾服 (東晉顧愷之《列女仁智圖》)

可以這樣說,中國乃至東方男裝中的袍服也非常有特點,而且與深衣有著緊密的關系,這從中國傳統袍子的裁制上即能看出一二,如正裁法:上衣用正裁衣片共8片,正身用2片寬均為32厘米。兩袖各裁3片分別寬為42、43、45厘米。先把8片縫合后,再從下邊處開始縫合。袖子和衣身腋下處加拼一塊長37厘米、寬24厘米的長方形,也叫小腰。這樣做時便于活動,加大前襟的寬度遮蔽效果更好。領邊用緯起花的絳條做成。正裁從大襟部分延長44厘米,其他3片各寬41厘米,裾緣下擺,邊緣直裁另外拼縫。斜裁法:上衣及袖片部分都用斜裁,共8片,寬度為23、26、17厘米。袖緣和領緣也用斜裁。下裳8片,每片布寬20至37厘米不等。

直裾袍包括三種款式。第一種是后領處下凹型,前領口是三角形交叉領,兩袖下斜處向外的方向收,袖筒由寬至窄,寬處在腋下,窄袖口,這種款型尺寸比較小。是實用型。第二種是兩袖呈平直狀,寬袖口。袖筒較短,后領直立,前領為三角型交領。衣身寬松肥大。第三種是長袖,袖子下部呈弧線狀?!逗鬂h書·輿服志》描述其像牛的頸項下呈現垂胡的形狀。

相比之下,曲裾袍更多地承襲了戰國時期的深衣式,西漢早期多見這種款式,到了東漢時逐漸減少。而源于或說等同于襜褕的直裾袍卻一直存留下來,成為東方男裝的經典樣式。

二、中式長衫與越南“奧黛”

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社會動蕩,很多文人雅士有抱負又不得志,遂在生活中以放浪形骸來達到一種精神釋放。這一時期,服飾造型不同于中國傳統服制的形式,衣身和袖身放大寬松,袒胸露懷,以衫為尚。衫有寬大的袖子,分別為單、夾兩種式樣。白衫可以作為常服也可以作為禮服來穿著。由于不受袖口的限制,衫的樣式日趨寬大。魏晉人以體形瘦為美,因而大袖寬衫的造型更顯得著裝者風骨傲然,超脫瀟灑,“褒衣博帶”成為當時的主要服飾風格。

有意思的是,中式長衫起源很早,卻并沒有隨著古代封建制退出歷史舞臺而消失。1840年,鴉片戰爭使中國歷史進入近代時期,西方列強用洋槍洋炮打開中國國門之后,便帶來了狂風暴雨般的西裝潮。一時間,西裝、領帶、禮帽、皮鞋以及眼鏡、文明棍等涌進神州大地。這時的中國都市中上層男士,出席洋務社交場合時穿全套西裝,出席中式議會或宴席時卻依然是中式衫袍,上加圓頂小帽,下著中式褲并緞面鞋,有時還會套一件中式坎肩。

在這種基礎上,中國男士們又發明出一種中西合璧的穿著方式,即上戴西式禮帽、身穿中式長衫,里著西式有褲線的長褲,腳蹬西式皮鞋。有時還會帶一條長圍巾,圍在頸項上,前垂一長一短,然后將長的一端繞過脖子,向后掩去。這種配套服飾形象在“五四”運動時期極為流行,中國歷史正在這時翻開“現代”一頁。也就是說,在外來服飾文化沖擊中華民族傳統服飾文化的時候,中式長衫迎來了新生。它讓世界人民看到的是一個覺醒了的中國,不失中國味兒,卻又向時代前列邁進了關鍵的一步,說中式長衫給各國留下一個深刻的儒雅又干練的民族形象并不為過。

越南“奧黛”應該說與中國袍衫有一致之處。從越南阮朝(1802—1945)起,曾有嚴格規定:高中的女學生到學校上課時必須穿民族服裝(即國服)。每個越南人都為自己國家的國服“奧黛”而感到無比的自豪。人們常常穿著傳統的奧黛出席各種重要的會議和隆重的節日慶典。

越南奧黛的設計與發展隨著時代而變遷?!皧W黛”的起源無據可查。其早期形象出現在幾千年前越南銅鼓和一些出土文物上?!癆o”源于漢語的“襖”。在現代越南語里“Ao”則指遮蓋到頸部下面的服飾,而“dai”的意思是“長”。(見圖7)

圖7 奧黛(馬淳淳繪)

奧黛的外形很像中國的長袍。1744年阮武王參照越南少數民族和蒙古族婦女及中國漢族婦女的服飾,第一次設計出“四身奧黛”的式樣,后來“奧黛”被選定為越南婦女的正式服裝?!皧W黛”造型也有蒙古民族服裝的特點,與中國滿族長袍頗有淵源。四身奧黛身形寬大,沒有太多裝飾和圖案,是普通百姓穿用的。五身奧黛是貴族婦女和出身較高的命婦所穿的服裝。五身奧黛象征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和四身奧黛外形相似,五身奧黛衣身的式樣較為寬大,只是領口裝飾有簡單的圖案。

直到1958年,低領奧黛第一次出現,并繡上了各式的圖案裝飾。經過不斷改良后的奧黛只保留了前后衣襟。前襟長至地面,這種式樣從視覺上拉長了身高。上身曲線緊身縫制,這樣從視錯覺原理上給人一種修長的美好印象。越南婦女穿奧黛時,會搭配一條黑色或者白色的寬腿拖地長褲穿在里面。胸前的衣扣轉到了側面,再沿右肋開衩。正是這些獨特的改進使奧黛成為越南女性鐘愛的服裝。21世紀由于受到國際化大背景的影響,奧黛的樣式變得更加多姿多彩,如把前襟上部裁開、衣領再次革新、上身與衣袖收緊。

無論如何改進,越南奧黛都是有襟處理的方式。由于上身的胸和袖子部位較緊,前后兩襟下擺有衩,因而使得長褲在腰以下開高衩的地方露出。兩側開衩最高時可以至乳房下沿平齊的高度,并配上同色花式或白色布料的寬松長褲。為了將衣服裁剪更加合身,還大膽采用黃金比例結構,強調了女性自身與衣服曲線的吻合,使著裝者不論蹲、坐、騎車都很方便。奧黛在越南服飾中不斷地確立并鞏固自己的地位,成為越南獨特的服飾形象,也充分體現著東方服飾風格。

三、近代改良旗袍

中國人將旗袍解釋為旗人之“袍”。旗人是滿族統治者轉用軍隊形式編制的產物。軍隊設置有正紅、鑲紅、正藍、鑲藍、正黃、鑲黃、正白、鑲白八旗,隸屬八旗的人統稱為旗人。應當說,當時的袍子融入了蒙古服制特色。由于清三百年滿漢的服飾融合,雙方的服飾差異逐漸減小,這就為旗袍改良奠定了基礎。近代改良旗袍受時代背景影響,經歷了三個時期:成型期、黃金期和衰落期。在這三個時期里,旗袍的造型不斷改變,式樣隨社會的發展變化而創新改進。(見圖8)

圖8 從旗女之袍到改良旗袍 (王家斌繪)

成型期指民國初期至20世紀20年代,旗袍作為女子常服成為一種普遍的服式。由于西方文化的侵入,西方服飾造型進入了當時的社會生活,服飾風格逐漸摒棄清代的繁縟矯情。西方服飾以收腰凸顯女性身體的自然美為造型特點,并用胸衣托襯女性胸部,這些都使得當時中國人對新奇的美奮起直追。

由于引入了西方工藝的技巧,旗袍由原先的大袖口慢慢地收小,袖形保持著倒大袖,至30年代才漸漸消失。在這個時期,旗袍造型曲線并不突出,腰節線很低,結構沒有顯出明顯改變。但又考慮肩部的適身,側縫的收腰,衣長一再縮短。進口絲襪的流行,對旗袍的造型結構產生了沖擊。開衩升高又賦予了旗袍新的款式意義,奠定了改良旗袍之美。(見圖9)

圖9 改良旗袍 (20世紀上半葉廣告)

黃金期指20世紀30年代,旗袍黃金時代到來。這時的中國人對現代時裝概念的理解開始形成,極力將旗袍美加以完善。上海作為“十里洋場”,成為中國的時尚中心。30年代末,旗袍吸收了西方工藝收省道的方法:收胸省和腰省。中國的裁縫師傅在處理省道時,用熨燙歸拔來改變織物的絲向,并加以西式的收省塑造身形,使衣身更貼體。這種處理方法沒有完全采用西式收省方法,體現了含蓄的東方情結。服裝由平面到立體的轉化由此正式形成。

旗袍的袖子在保持傳統連袖形式的基礎上,出現了绱袖工藝。肩縫和裝袖工藝使得旗袍更符合人體曲線,同時也更挺括。墊肩的修正和補充,把突出女性的身形當作時尚的一種表達方法,改良旗袍徹底脫離了舊的結構形式。這一時期,款式不斷變化,衣身最短至膝上一拳,相當于膝上10厘米左右,最長可至腳面。領形曾高到下腭處,護住雙腮,這無疑是在視覺上拉伸脖頸的長度,塑造頸部整體造型的修長美。由于省道的出現,腰節線相應提高。使得旗袍上身更短,下身形被不經意地拉長,整體造型更加頎長,曲線也更加柔和。到了40年代,旗袍工藝融入更多的西方工藝,收胸省和腰省的比例加大。這個時期的旗袍式樣被后人稱為真正的“改良旗袍”。

衰落期指1949年以后,旗袍的緊身合體不再適合新中國勞動人民的穿著。由于新中國提倡工農兵的服飾形象,因而旗袍代表的舒閑優雅的女性氣質已然無法融入社會主流,改良旗袍這種服裝形式無奈地進入了衰落期。

總起來看,旗袍在近代改良以后,大體造型相對穩定成熟。旗袍之美符合中國儒家內斂思想,雖然收省道,肩袖束型,但不完全凸顯某個部位,緊附卻不緊貼。兩側開衩的高度在邁步之間使女性下肢若隱若現。從前面看是款款飄來,從后面看是婷婷離去。似動非動,魅力無限。20世紀80年代開始,由于中國改革開放,改良旗袍又在T臺上以獨特的東方之美而傾倒世界,博大精深的東方文化賦予了旗袍別具一格的藝術之美。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田县| 济宁市| 黄骅市| 广西| 盐津县| 甘南县| 凤冈县| 芜湖市| 嘉兴市| 澄江县| 磐安县| 通山县| 曲水县| 丰镇市| 京山县| 留坝县| 红河县| 石柱| 海兴县| 万荣县| 泊头市| 泽库县| 巴彦淖尔市| 逊克县| 武强县| 康乐县| 彝良县| 当阳市| 淮南市| 两当县| 邛崃市| 潍坊市| 繁昌县| 汶川县| 姜堰市| 靖州| 神农架林区| 潜江市| 宾阳县| 社旗县| 无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