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象征天地的上衣下裳
一、天人合一的自然崇拜
“天人合一”是中國儒家和道家的傳統哲學思想。對古代中國服飾形制的形成起到了主導作用。這一思想形成于先秦時期,在兩大流派中有著不同的哲學基礎。儒家崇尚乾天、陽剛。道家更崇尚坤地、厚德載物。清末之前中國古代服飾形制一直都是上衣下裳和上下連屬的兩種基本形制,這便是“天人合一”思想觀念的直接體現。
《易經·系辭上》:“天尊地卑,乾坤定矣。”12八卦圖中,“乾坤”表示乾天,坤地。天是無形的大象,無邊無際。地是有形的,觸手可及。事物的瞬息萬變是形與象的交替變換。有一種觀點認為,伏羲觀天、查地、視人,創造了八卦圖,開創了天、地、人的三才思想,即表述了“天人合一”的樸素世界觀。
中國古代服裝在造型中更多追求意象。結構為一種抽象的空間形式,用象征性的手法表達人與空間的關系。上衣下裳既是人們對天地最直接的感受與表述,也是在生活中自然形成的著裝習慣。“天人合一”的思想,把服飾作為融合天、地、人的紐帶,承載著深遠的文化寓意。
中國人認為,衣裳的形制遵循了天地、尊卑、男女、陰陽的秩序。由此而產生的這種服制順序對中國乃至中國周邊國家的服裝樣式影響頗深,形成了有別于西方的服飾風格,并以此作為服飾審美標準,成為服裝造型變換的要素和規矩。
二、中國最高級禮服——冕服的依據
歷朝歷代的統治者用包括服飾制度在內的政治制度來統一人的思想,相關禮儀被反復修訂,對各階層人的規范“由表及里”,為的就是實現“治國安邦”。“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13,便是最直接的體現。中國服裝在成熟造型形成的一開始就被看作是社會文化的儀式道具,衣服的作用從基本穿衣遮體的功能性,上升為文明象征的代表物。(見圖4)

圖4 周武帝冕服形象 (唐閻立本《歷代帝王圖》)
于是,中國從周代便形成了完備的最高禮服——冕服。
冕服是帝王及其王后、高官在祭祀時最高規格的服飾。在重要儀式中都要穿著這種禮服,以此表示對天及眾神的敬畏。祭祀是人類對自然界中某些客觀存在的現象、事物由于無法認知,而產生了依賴和恐懼。人們用鮮血甚至犧牲來祭祀,希望用這些看似虔誠的行為來換取上天的賜予,因而服飾形象容不得疏忽。
進入奴隸制社會以后,物質基礎日益豐富,人們不能夠再用簡陋的方式祭天祭神,取而代之的是以精美講究的器皿盛放祭品,比如青銅器。祭祀上升為社會行為,因為它關乎社稷。最高統治者為了表示對天、地、眾神的敬畏,在儀式中對服飾的樣式、顏色、配飾等都制定了嚴格的要求。
冕冠取“敬天”之意。冕服為上衣下裳,其本身即表現為遵守天地秩序。況且冕服多為玄衣而裳,連冕冠的冕板覆布顏色也要上為玄,下為
。玄即黑,
即暗紅,以此來顯示:上以象征未明之天,下以表示黃昏之地。這樣,一身衣服即包括了中國人意識中所有的時間與空間。這是對冕服文化含義從形式到顏色的最直觀的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