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顧世潮評:新時代人生哲學隨筆三百篇
- 顧龍友
- 2939字
- 2022-07-22 16:08:12
真假與假真
論述真假與假真,筆者并非想玩繞口令。世上真假與假真的人和事很多,有必要論述一番。這里所說的真假,指真的假,換言之,看上去是真的,實際上是假的;這里所說的假真,指的是假的真,也就是說,看起來是假的,其實是真的。
有這么兩則故事。一則是真作假的故事:唐朝窮秀才李遇科考失敗后,親戚王安推薦他到一位官員家做了私墅先生。官員賞識他的才華,就招他當了上門女婿。他一直想送禮物給王安,以報答恩情。一天,他聽說王安喜歡古玩,便拿著一枚玉石戒指(系夫人的陪嫁之物,價值不菲),去請王安鑒定(其實,是怕王安不肯接受,以此為托辭)。沒想到,王安仔細看后卻說:“戒指是假的。”他聽了,沮喪地說:“那就給你家孩子當玩物吧!”過了幾年,王安家道中落,只好賣家產度日。一天,王安拿著這枚玉石戒指到一家古玩店。“我想賣一百兩銀子!”“請稍等,我去請老板。”王安與店里的伙計言去言回。結果從屋里走出來的老板正是李遇。“你怎么會在這?”王安很驚訝。“您為何要賣這枚假戒指呢?”還沒等老板把話說完,王安便拿起戒指落荒而逃。原來,李遇后來鉆研古玩,成了鑒賞家,還開辦了店鋪,當然知道這枚戒指的真假,而王安則做賊心虛。既然這樣,第二天,李遇還是派人給王安送去了一百兩銀子,把那枚戒指買了回來。
另一則是假作真的故事:民國初年,湘南蝗蟲肆虐,糧食歉收,殷天引一家在鎮上最先斷了糧,一家人不得不靠吃樹皮草根度日。一天,他的好朋友王揚來探望。王揚看到他家的窗臺上有只香爐,便喜不自禁地說:“好一只明代的宣德爐!”他聽了,心里一驚,萬萬沒有想到自己家里還有明代的東西。王揚繼續說:“你知道,我喜歡收藏,把它賣給我吧!”他認真看了看王揚,見王揚絲毫沒有開玩笑的意思,這才點頭同意。當天晚上,他一家人喝上了香甜的米粥。次日,他去一家古玩店詢問,得知宣德爐至少值十石大米,而王揚只給了兩石大米。從那以后,他就慢慢地與王揚斷了往來。多年后,他終于發達起來了,而此時,王揚病故。他獲悉這個消息后,摒棄前嫌,趕去吊唁。在王揚家,他看到在后院的窗臺上有只他很眼熟的宣德爐,只是種著幾株蘭花,覺得很奇怪,便不動聲色地詢問了王家長子。得到的回答是,“這只宣德爐是仿制品,不值幾個錢。當年,家父的一個好朋友家里斷了糧,想給予幫助,可又知道這人清高,不會隨便接受幫助,于是,家父故意把他家這只爐子‘考證’為明代的東西,順理成章地送了他兩石大米。不過,家父在世時一直沒有告訴這個好朋友是誰。”
以上兩則故事,頗有玩味。在一定的條件下,真作假來假也真,假作真來真也假。世上的人和事,很多時候,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真假難分,假真難辨。真假與假真,在政治紛爭中有,在經濟活動中有,在軍事斗爭中有,在人際交往中有,在家庭生活中有。為人做事也好,待人處事也罷,誰都明白必須實事求是、表里如一,可為何會出現真假與假真呢?筆者分析,它們既有認識上的原因,也有策略上的原因,還有品德上的原因。有的時候,因受客觀條件限制;有的時候,是由主觀因素使然。筆者寫過一篇《弄虛作假嚴重危及土地利用和管理根基》的長文,文中列舉了弄虛作假的種種表現,并分析了產生弄虛作假的原因,其中有供需矛盾的原因、官場規則的原因、制度滯后的原因、條條塊塊的原因、“公地悲劇”的原因、“破窗效應”的原因、“形式執法”的原因。不管什么原因,其主觀因素往往多于、大于客觀條件。在現實世界里,縱然許多東西可能一時難以分辨,但歷史地看,其不必也不能立馬妄下斷語,可以續作觀察,同時進行“兩手”準備,即做好相應的預案,以隨時應對最終顯示的真假或假真。
真假與假真,共同的一點是,里面與外面不一樣,做的與說的不一樣,臺后與臺前不一樣,后頭與前頭不一樣,本質與形象不一樣。在表現形態上,真假與假真有很多的不相同:一如有些人口惠而實不至,其嘴上說的、紙上寫的都很好,行動上卻不落實。二如有些人口蜜而腹劍,口里講的是好聽的話,而肚子里懷的卻是壞主意。三如有些人或事“金玉其外,敗絮其中”,虛有其表,名不副實。真假與假真,在表現程度上也有差異:一如有些人或事一看便可發現破綻,即露出了“狐貍尾巴”,或顯示了不應有的瑕疵,或露出了弄巧的拙劣;二如有些人或事到了以假亂真的地步,非專業者、非有心人還發現不了問題,長期甚或永遠稀里糊涂地被蒙騙著;三如有些人或事來無蹤去無影、云里來霧里去似的,不作長期察看很難下定論。
人所生活的塵世極為復雜,各種各樣的真假與假真似乎都“大有用武之地”,其中對有些真假與假真,乃是見仁見智,像明明是虛偽,可有的人則認為是變通;明明是圓滑,可有的人則認為是靈活;明明是諂諛,可有的人則認為是謙恭;明明是偏激,可有的人則認為是直率;明明是小氣,可有的人則認為節儉。在現實生活中,常常是真的東西有缺點、有毛病,假的東西卻無缺點、無毛病;真的東西滯銷,假的東西卻暢銷;真的東西藏而不露,假的東西卻四處張揚。社會上有一種“擺爛學”。它要求彼此寬松,即使是“爛”貨,你賣我買,大家心知肚明,相互也不埋怨。照此邏輯,你以假當真,我以次充好,只要你不揭穿我、不影響我、不危及我,我也不會去告發你、捉弄你、擊打你,大家相安無事。常言道,良藥苦口,忠言逆耳。人有的時候特別怪異,喜歡聽虛情假意的話,樂意看虛無縹緲的景,高興做虛張聲勢的事。這些,只不過是一種不恰當的心理滿足而已。
真假與假真,在人之計謀中有較多的使用。如:當年,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途中,為了掩護大部隊轉移,時而采用聲東擊西的戰術,表面上在攻打這一邊的敵人,其實在那一邊自己的隊伍正悄悄地越關過隘。在“隱蔽戰線”,在危險境遇,特務會作化裝,名人會找“替身”,藉以迷惑別人,順利完成既定任務。當然,一些工于心計的人也會較多使用真假與假真。如:有的人出持的學歷證書是真的,但學歷是假的;有的人的學歷是真的,但出持的學歷證書是假的。有些人對別人,感情不到禮節到;有些人對別人,禮節不到感情到。有道是,兵不厭詐。人生旅途中,與友人相處,在一定的情勢、狀態下,為追求自己更多的利益和更好的境況,不來一點真假或假真還不行。這不能簡單地以“君子”“小人”來作道義上的評判。
人在世上,識別、分辨真假與假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難就難在,策劃、實施者與識別、分辨者之間,在斗智斗勇,進行著各種各樣的角力。試想,如果真假與假真被別人一眼即洞悉,那么,其策劃、實施便無意義,起碼在效用上已打了折扣。真假與假真盡管難以識別、分辨,但還是有辦法對付。即其在理論上,有規律可循;在實踐上,有經驗可鑒使。就識別、分辨人而言,當今,隨著心理學、行為學的深入研究,越來越多的帶來規律性的東西被發現,而且在實踐中被證明是正確的,如刑案偵察中使用的測謊手段。早在我國古代,許多名家即有獨具匠心的觀人術。如《老子》中的人物鑒定法: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六韜》中的人物鑒定法:問之以言,以觀其詳;窮之以辭,以觀其變;與之間諜,以觀其誠;明白顯問,以觀其德;使之以財,以觀其廉;試之以色,以觀其貞;告之以難,以觀其勇;醉之以酒,以觀其態。人在江湖走,識人、識事,識象、識勢,須臾不可離,學問無止境。不論身外多么復雜,人當心有明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