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討人喜與遭人厭

清朝魏源在揚州府興化縣當知縣。有一年夏末秋初,連日陰雨,洪水陡漲,豐收在望的早稻有被淹沒的危險。他發動了大批農夫,夜以繼日地搶修堤壩。頂著狂暴的風,冒著傾盆的雨,他親自在堤壩上指揮搶險。經過數個晝夜的艱苦奮戰,幾萬畝早稻保住了。早稻上場,全縣喜獲豐收。當地百姓把這些稻子稱為“魏公稻”,以此來感激魏源的功績。

明末清初,有一天,顧炎武正在家里伏案寫作,突然,有個同鄉葉方靄跑來告訴他“官衙招考了”,并喋喋不休:“你滿腹經綸,如果參考,定然金榜題名,弄個大官當當。”他頓時生氣了:“清兵入關以來,涂炭生靈,盤剝百姓,自己半生風塵仆仆、出生入死投身抗清斗爭,如今尚未頭緒,怎能善惡不辨,去當清朝的官呢?”想到這里,他把臉一沉,堅定地告訴葉方靄:“我只有一把短刀、一條長繩,誰要逼我,我就和誰拼命。”葉方靄討了個沒趣,悻悻地走開了。

以上兩則故事,一則討人喜,另一則遭人厭。客觀地說,人在世上,說話做事,舉手投足,既有討人喜的,也有遭人厭的;刻意討人喜的多,故意遭人厭的少;喜人者討人喜,厭人者遭人厭。古人說,人有四種感情。即:遇到所喜好的就會喜,碰到所厭惡的就會怒,得到所愛的就會樂,失去所愛的就會哀。前兩種感情,乃涉及討人喜與遭人厭。孩子在家庭里是否受到父母表揚或批評,學生在學校里是否受到老師表揚或批評,員工在單位里是否受到領導表揚或批評,其實質,無非是討人喜或遭人厭。討人喜,受到表揚;遭人厭,受到批評。從一定意義上說,討人喜與遭人厭,不僅是做人處世之道(對一方而言),而且是管人理事之法(對另一方而言)。

人的一生,除去生理需求,就是說和做。而說的和做的,有的會討人喜,有的則遭人厭。當然,有的對他人來說無所謂。換言之,既不討人喜,又不遭人厭。就說而言,一句話可說得他人笑起來,一句話可說得他人哭起來;一句話可說得他人靜下來,一句話可說得他人急起來;一句話可說得他人善起來,一句話可說得他人惡起來。只因為,前者討人喜,而后者遭人厭。就做而言,一件事可做得他人心花怒放,一件事可做得他人深惡痛絕;一件事可做得他人投懷送抱,一件事可做得他人絕情斷交;一件事可做得他人樂不可支,一件事可做得他人叫苦不迭。只因為,前者討人喜,而后者遭人厭。

討人喜與遭人厭,有客觀性,也有主觀性。父母對子女,手心手背都是肉,哪個都疼。現實情況是,有的子女討父母喜,有的子女卻遭父母厭。之所以厭,這里面,除了或許“懷時不順利”“生時不適時”等特殊情況外,就是平常的所作所為不遂父母愿,如不聽話、不爭氣等。在生活中,有些討人喜與遭人厭,是源于先前的成見,或本就缺乏應有的信任。若有成見,如少信任,就容易用有色眼鏡來觀人察事。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是討人喜的話和事,也會被人曲解、誤解;縱然是遭人厭的話和事,也會被人原諒、遷就。不過,討人喜與遭人厭,其客觀性遠遠大于主觀性,如香花總是討大家喜,而毒草總是遭眾人厭。

何以能討人喜、不遭人厭?筆者認為,一要洞悉好惡。通常,投其所好,自然討人喜;施其所惡,自然遭人厭。而要知其好惡,必須盡可能把對方的情況了解清楚。這不僅有利于相互交流和溝通,而且有益于辦事速度和質量。否則,容易造成“閉塞眼睛捉麻雀”“哪壺不開開哪壺”。其結果很可能是,本想進一步融洽感情,卻適得其反;本想托人辦事,卻有口難開;本想夸獎別人,卻事與愿違。二要掌控“邊界”。上級與下級,老師與學生,長輩與晚輩,大人與小孩,男人與女人,相互之間都是有“邊界”的。這個“邊界”,即是人際關系的維度和法度。對人不恭,當然不好,但就算是恭,恭不及禮不行,恭過于禮也不行。正確的態度是:恭近于禮,既不能過禮而無原則,又不能缺禮而作冒犯。人之交往,恭不及禮,恭過于禮,都容易遭人厭。三要講究藝術。幾個人聚在一起談天說地,別看有時嘻嘻哈哈,一時沒大沒小,開個玩笑也不要緊,但切勿忘記,每個人的心靈深處都有自尊,每個人的私密部位都有軟肋,如果在不適合的時間、不合適的場合說了不合適的話、做了不合適的事,那很容易遭人厭;倘若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場合說了合適的話、做了合適的事,那很容易討人喜。

人行于世,能討人喜、不遭人厭的方式方法很多。英國諺語:“良好的心地是花園,良好的語言是花朵。”土耳其諺語:“正義的話能截斷江河,和藹的話能打開鐵鎖。”蒙古諺語:“良言一句值千金,妄言一千如糞土。”語言美,討人喜;反之,亦然。誠然,在許多時候,批評人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事。但批評人也要注意方法、場合和頻率、力度。心理學研究表明,在聽到別人對自己的贊美之后,再聽到別人對自己的批評,那就比較容易接受了。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深諳此道,在對人說“不過”“但是”之前盡是贊美、肯定之話,在對人說“不過”“但是”之后便婉言批評、責備之話。因此,即使是批評人,也不妨從贊美開始。誠然,關心人、幫助人,容易討人喜。但是,這二者并非衡等。一般來說,關心人、幫助人需“雪中送炭”,即在對方最需要關心、最需要幫助的時候你去關心、幫助,那一定是討人喜;反之,則打折扣。俗話所說的“熱面孔貼冷屁股”,從一定意義講,不能一味指責“冷屁股”,“熱面孔”也得作反思。要知道,需要為王。對方有需要,施之,討人喜;對方不需要,施之,遭人厭。在現實生活中,并不是你伸援手關心、幫助了別人,別人就一定很高興。真正能使對方感激的是需要,尤其是迫切需要,如饑了送食、渴了給水。

蕓蕓眾生普遍希望討人喜,而非遭人厭。這既涉及人的尊嚴問題,又涉及人的生存問題。討人喜與遭人厭,深究起來,在功效上,有多有少,有長有短;在手段上,有明有暗,有善有惡;在內容上,有寬有窄,有粗有細;在目的上,有高有低,有遠有近;在意義上,有深有淺,有顯有隱。正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一樣,蒼生討喜,也要有道。這個道,是正道的道、道德的道、道義的道。恭維可以討人喜,但受者不能陶醉于此,一定要明白對方有否曲意。諂媚可以討人喜,但受者不能忘乎所以,一定要知道自己姓甚名啥。恭維和諂媚,都有明確的目的,施者一般不會無緣無故。作為受者,千萬不可“被勝利沖昏了頭腦”。有兩種討人喜需提防和戒備:一種是幸災樂禍式的。據說,主人買來一些猴子圈養起來,等待客人前來食用猴腦。一天,客人來到猴圈,選中了一只并用手指指點。頓時,其他猴子便連揪帶搡地把那只猴子推了出去,自己還又蹦又跳,高興得不得了。它們哪里知道,自己的命運,一個也不例外。此種討人喜,在人類中也有,如叛徒出賣同志和戰友。另一種是夸耀賣弄式的。據載,王羲之第七代孫的弟子辯才和尚珍藏了王羲之的書法真跡《蘭亭集序》。唐太宗李世民喜愛書法,尤其酷愛王羲之的字,聽說后,便多次派人去索要,都因推說不知其下落而未能如愿。后來有人推薦監察御史蕭翼去智取。蕭翼扮成書生模樣前去拜見。在交流中,辯才和尚炫耀地從自己的屋梁上取下了《蘭亭集序》。蕭翼見之,隨即拿出詔書,帶著《蘭亭集序》走了。辯才和尚這才知道上當,可悔之晚矣。這種討人喜,在人們的日常對話中也有,如本想炫耀一下,結果“說漏了嘴”,把自己的隱私泄露了。在遭人厭中,有兩種情形為人所不齒:一種是完全能夠自食其力,卻好逸惡勞,擺出一副可憐兮兮的樣子,到處求助且死乞白賴。如今為什么對路邊乞討者,絕大多數人不愿施舍,重要原因之一就在此。在現實生活中,親戚之間,借錢不還甚至有錢還不還者,也屬此種。另一種是自私、冷漠到理直氣壯。你自私、冷漠,別人無權干涉,即使干涉,你也不一定聽取。雖然我行我素地自私、冷漠不好,可理直氣壯地自私、冷漠更不好。前者遭人厭,而后者更遭人厭。人生在世,一時一地的遭人厭難以避免,可不能時時處處遭人厭。尤其是,通過自身努力能不遭人厭的,切忌去麻煩人、為難人。縱然無奈去遭人厭,那也要從面子上和里子上看是否值得。

話還得轉回來。說一千,道一萬,人從母胎里出來,是為自己活的。既然如此,自己大可不必整天考慮怎么能討人喜、怎么不遭人厭,而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是自己必須堅守好為人做事的底線。人心有寬度,是他或她親身見過的、聽過的和說過的、做過的那一條條線攤開來的人;人心也有高度,是他或她親身見過的、聽過的和說過的、做過的那一個個點碼起來的。為能多討人喜、少遭人厭,當多學研、多修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浦城县| 龙游县| 玉环县| 秦皇岛市| 若羌县| 商水县| 台中县| 常德市| 正安县| 客服| 和林格尔县| 临猗县| 洞头县| 罗江县| 博客| 张家川| 麟游县| 闸北区| 遂昌县| 本溪市| 文化| 门头沟区| 敖汉旗| 襄垣县| 葵青区| 广安市| 内乡县| 利辛县| 玛纳斯县| 广东省| 弥勒县| 卢湾区| 师宗县| 大安市| 吴旗县| 龙川县| 华池县| 仙游县| 永福县| 页游| 双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