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的進步
- 朱崇實
- 2831字
- 2022-07-22 16:24:41
研究型大學更應重視本科教育注8
建設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學是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目標,培養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就成為每一所研究型大學責無旁貸的任務。研究型大學如何進行本科教育隨之成為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一個重大課題。世界研究型大學發展的成功經驗啟示我們,研究型大學人才培養離不開本科教育,本科教育是構成研究型大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型大學的成功之道首先是必須抓好本科教育。
本科教育是研究型大學的基石
縱觀世界研究型大學的發展軌跡,不難發現,幾乎所有研究型大學都是靠本科教育揚名于世。例如,牛津、劍橋在成立之初形成的導師制,19世紀30年代哈佛大學的選課制和學分制,芝加哥大學的“百科全書式教學計劃”等,都直接指向本科教育,并直接催生了這些大學成為世界一流大學。即使是在高等教育的層次分化、上移之后,本科教育依然是整個高等教育的基石。因為在整個高等教育系統中,本科生始終具有量上的優勢。
其次,研究生質量的高低直接取決于本科生的培養質量。因此,在西方的大學理念中,最初就已經形成了“只有本科教育才是大學教育”的觀念。直到今天,這一觀念依然具有很大的市場。正是在這一觀念下,國外的許多大學并不把教授指導研究生納入工作量范疇,而把帶研究生看成是教授行有余力的事情——有經費、有精力,就可以由自己選擇帶或不帶,帶多或帶少。這樣的制度設計是防止沖擊本科教學。
在我國,人們不自覺地形成一種思維模式,似乎研究型大學就是研究生教育,又把研究生數量和碩士、博士學科點數量的多少作為衡量研究型大學的一項重要指標。這一思維模式直接造成了研究型大學工作重心的上移,造成了研究生教育與本科教育之間的矛盾,加劇了本科教學資源的緊張,實際上是一種不可取的發展觀和大學理念。人才培養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從國外研究型大學研究生教育與本科教育關系來看,研究型大學并不排斥本科教育,而是研究生教育與本科教育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廈門大學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從自身的區域特點出發,注重規模、結構、質量和效益的協調發展,統籌考慮學校各個層次的發展規模。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學校及時更新教育觀念,克服單純的數量發展觀,而堅持“不求最大,但求最好”的科學發展觀,在適度發展本科教育的基礎上,大力發展研究生教育,堅持嚴格意義上的繼續教育,堅決從低層次的辦學領域退出來,從而把學校的精力從對教育“量”的關注真正轉入到對教育“質”的關注。
堅持正確的教育質量觀,確立多元的精英教育質量標準
傳統研究型大學是以培養學科型精英人才的大學。但是,隨著近年來學校辦學規模不斷擴大,這種以學科型為主的精英教育不斷受到挑戰,如何保護大眾化背景下精英教育的質量,是提高研究型大學教育質量的關鍵。按照美國學者馬丁·特羅高等教育發展三階段理論,在精英高等教育階段,一般設有共同和相對較高的學術標準,而在大眾高等教育階段,學術標準趨向多樣化,在不同的機構和系統中其標準的嚴密性和特點均各不相同。
顯然,馬丁·特羅關于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教育質量標準多元化的預見,對研究型大學保持精英教育質量標準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這種意義在于研究型大學應在堅持精英教育辦學層次的基礎上,突破單一的學科型為主的精英教育模式,而從學科發展和社會實際需求出發,設置多元化的精英教育質量標準。所以,無論在本科教育與研究生教育層次上,均應打破單一狹隘的數量比例,而從本科教育與研究生教育的內在的相互銜接來考慮本科教育與研究生教育改革,以研究生教育提升本科教學水平,以本科教育確保夯實研究生教育的基礎。在人才培養體系構建上,本科教育應改變以培養學科型為主的思路,樹立學科研究型、實際應用型以及復合型等多元化的人才類型理念,研究生教育也應改變單純的培養學科理論研究型人才的模式,突出實際應用型,大力發展專業學位,從而構建本科教育與研究生教育相互銜接的多元化的人才培養體系。
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育觀,構建靈活彈性的人才培養機制
就思想淵源而言,以學生為本的教育觀源于西方古典的自由教育,其思想核心就是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興趣、愛好、能力、特長的差異,因材施教,為世界課程改革提供了一個成功典范,并為各國高等教育廣泛吸收和借鑒。當今,凡是世界著名的研究型大學,無不在學生的自由學習上下功夫,為學生自由學習創造充分的空間。
作為有著八十多年歷史的大學,廈大同樣有著尊重學生個性發展的傳統。在近幾年的辦學實踐中,學校以推進素質教育為指導思想,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觀,尊重學生個性,積極引導,在人才培養模式以及人才培養方式上進行了有效的改革。1998年廈門大學嘗試按大類招生的人才培養實踐;2003年全面推行大類招生、分類培養。本科課程體系以大類平臺設計為主干,除少數專業外,均按大類招生,大類制訂教學計劃,允許學生在學習學科類通修課程的基礎上選修不同方向的課程組。同時在學制上推行彈性學制,允許畢業生提前或推遲畢業。與此同時,為鼓勵優秀學生進一步提高學習興趣,學校近期又啟動了三學期制、主輔修制以及雙學位制,這些方面的改革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造了一個充分的空間,也為學生個性合理充分發展提供了一個廣闊的舞臺。
堅持以教師為主導的師生觀,推進教學運行機制改革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處于主導地位,如何充分發揮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推進教學改革、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梅貽琦先生曾對師生關系作了精彩的比喻:“學校猶水也,師生猶魚也,其行動猶游泳,大魚前導,小魚尾隨,是從游也,從游即久,其濡染觀摩之效,自不求而致,不為而成。”
綜觀世界研究型大學,無不在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方面不遺余力,就是推行以學年制為主的普林斯頓大學,仍然以其細致關懷的導師制而著稱于世。所以,在當前的教育教學改革中,如何充分調動教師對學生學習的引導作用,鼓勵老師熱愛教學,盡職盡責,真心實意地引導本科生盡早進入科研訓練,成為研究型大學本科教育質量的關鍵之關鍵。這不僅需要從師德上大力提倡教授、副教授為本科生上基礎課,而且必須從機制上建立必要的競爭機制和約束機制。
圍繞著這一中心問題,廈門大學把教授、副教授為本科學生上課作為一項基本制度,連續兩年不講授本科課程的,不再聘任其擔任教授、副教授職務。學校進一步打破平均主義,以構建本科教學運行機制為契機,鼓勵“一人多課”和“多人一課”,鼓勵教師盡量壓縮課時,增加課程門數,提高課堂教學效果,而以課程門數而不以課時數作為衡量教師工作量考核的依據,為教師自我創造研究爭取更多的時間,促進教師正確處理科研與教學的關系,正確處理課內教學與課外指導的關系,引導教師更加關注科技發展和社會發展動態,重視教學改革實踐,自覺把自身科研的優勢轉化成為教學的優勢,吸引本科生主動參與科學研究和創業活動。
顯而易見,研究型大學處于現代大學體系中的“金字塔”塔尖的地位。在經歷了近幾年擴招和就業政策的市場化改革的陣痛和困惑后,應當樹立以培養社會精英、培養和造就高素質創造性人才為己任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