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好的大學應該具備哪些元素注1

您作為一個教育家,作為一個在特區高校的校長,您認為一所好的大學應該具備哪些元素?

首先很感謝《光明日報》對廈大的關注和支持。您剛剛提的問題非常好,因為中國的高等教育從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從量到質都有一個很大的發展,特別是經過了十多年的大發展以后,中央根據整個國家經濟建設和教育發展的實際情況,根據“教育如何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的實際情況,明確提出現在的教育發展重點要放在內涵的建設上,放在質量的提升上。我覺得中央的這個提法是很重要的。根據我的體會,拿廈門大學來講,一所大學要做到內涵的發展和質量的提升,最關鍵的就是如何真正地體現教育規律,如何按照教育規律來培養人才,給我們的學生最好的服務。我個人認為,一個人到了18歲,應該說無論是心理上還是生理上基本都定型了。再借助一些社會學、教育學的術語來說,就是一個人到了18歲以后,他有什么天分、有什么潛能也基本上確定下來了。18歲到了一所優秀的大學,這所大學最重要的就是怎么去發現、挖掘學生的天分和潛能,怎么能夠創造一個好的環境和條件,讓學生在校園里、在大學里把他的天分和潛能充分地發揮出來,使得他的天分和潛能得到張揚、得到實現。

所以,我們的大學要培養優秀的人才,第一個重要的要素就是要有一個正確的教育觀,要有一個正確的教育思想,要能夠按照教育規律來培養人才。在這方面我們優秀的中華文化在很早就包括了這樣的教育思想。比如孔子在很早就提出既要“有教無類”,又要“因材施教”。這兩者,八個字是很辯證的一種教育觀。

第二個要素就是要有優秀的教師。這些優秀的教師就是伯樂,能夠發現千里馬,能夠把學生的天分和潛能發現和挖掘出來。他們樂于教書也樂于育人,樂于當一個樓梯,能夠讓學生在他們的肩膀上爬得更高、看得更遠、走得更遠。這是很基本的第二個要素。

第三個要素是要有好的環境和條件,讓學生的個性、天分、潛能能夠得到張揚、發展和培養。沒有條件,天分是很難被發現的,要給他一個土壤。打個比方,如果一個人有打籃球的天分,可是這個學校連個籃球架都沒有,那他的天分怎么發揮出來?再打個比方說,一個同學確實有音樂方面的天分,可是這個學校連最基本的鋼琴、聲樂老師也沒有,什么都沒有,那他的音樂的天分怎么能夠發揮出來呢?要多創造舞臺給他們。

所以我個人認為最最基本要有這三個方面的要素。教育觀、教育思想是文化上的、理念上的要求,是最重要的。第二個是要有好的老師、伯樂;第三個是要有好的環境,這是物質條件,我們是唯物主義者。如果說有這三個最基本的要素,我們的優秀的人才就一定能夠被發現、挖掘,就能夠得到培養和提升。

好的環境和好的條件是學生走出社會的一個很重要的臺階,我們應該怎么樣來打造?

首先,全社會都要真正地認識到教育是促進社會發展的最為重要的要素。從經濟學的原理來講,我們把教育這種產品定為“公益品”。教育不是公共產品,因為公共產品有它的特定的要件,但是教育是“公益品”,就是這種產品生產得越多,它所產生的外部效益會越多,會給這個社會帶來很多很多跟它的成本不相配的利益、好處,它的正的外部效益會溢出,對于推動社會會起到很好的作用。

第二,政府在教育的發展上一定要自覺地承擔起主導的責任。因為擴大“公益品”的生產對任何一個國家來說都是最有收益的事情,也是政府理所當然地要大力做好的事情,所以政府在這方面一定要是主導力量。政府要盡可能擔起主導責任,要更多地把政府的精力、財力、物力、人力投放到這個方面上來,包括主導在整個社會營造起一個氛圍。教師是一個最崇高的職業,教師應該得到社會的尊重。

第三,個人、家庭對教育也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把握,要明白,從長遠的發展來看,教育對個人,對家庭來說其實是一種投資,是能得到回報的。所以個人與家庭也理所當然地要盡自己的可能在教育上自覺地支持。比如說義務教育,有的家長就沒有認識到這一點,不舍得讓自己的孩子去讀書,覺得孩子可以去打工、掙錢,而讓自己的孩子輟學。再打個比方,一些家庭已經過了義務教育的階段,比如說是讀大學或讀研究生,這個時候家庭應當要負擔一部分的成本,很多時候由于社會沒有正確的認識,使得我們的教育環境不是那么寬松,不是一種正常的環境。

哪些是不寬松、不正常的環境?

打個比方,現在的大學只要收一點的費用,或者說要讓家庭分擔一些成本,馬上社會的批評聲就是一片,說這個大學“亂收費”。這很不利于中國的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的建設和發展。很多人就理所當然地認為這些(費用)都應該是政府來承擔,都應該是大學提供。比如說廈門大學,據我所知,廈大現在的學費已經是將近十年沒有動過了,包括住宿費也一樣沒有變動。這十年物價上漲了多少?相對來說貨幣貶值了多少?大學的費用的穩定是一個社會問題,作為一項政治任務,不能動就不能動。當然,對于貧困家庭、貧困學生,確實無法支付學費等費用的,政府和學校就要負起責任,免除他們的費用,確保這些學生能夠順利地完成學業。

我們剛剛從政府、社會、個人等角度,討論了外部力量來幫我們一起來創造好的環境,現在能不能談談高校如何給學生創造好這些平臺,讓他們得到好的發展?我也看了您的一些東西,比如學校培養學生既要市場化又不要市場化的概念。今天我也不想談一些具體的,就想談一些宏觀的東西,比方說結合“中國夢”,我們的高校該怎么做?我們應該怎樣去關愛學生?怎么去培養學生?怎么為學生成長營造良好的環境?我也看到過像薩本棟校長不讓遲到的學生報到的故事,而我們廈大又為學生提供了什么呢?我們知道廈大有免費的白米飯,還有校長早餐會,等等,這實際上是在非常辯證地關愛學生,對我們的學生既要嚴,又要愛。在這種過程中使學生養成了良好的做事、做人的習慣,實際上也為他們以后成長為各個領域的領袖打下一個很好的基礎。

陳嘉庚一開始就是以“教育救國”的理想來建這所學校。因此,他從建校之初就希望這所學校所培養出來的學生能夠成為國家的棟梁,因此他給這所學校定下來的辦學宗旨就是“養成專門人才,研究高深學問,闡揚世界文化”,這三個要求立意多高啊!這是他那個年代的中國夢,就是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要為民族的偉大復興培養優秀的人才。我在不同的場合都說過,中國一定要有一批的高校,至少要有若干所一流大學,這些大學要有更高的境界和目標,這些大學就是要能夠為國家為社會培養棟梁之材。我當時借助一個時髦的詞——精英,就是要培養精英,精英不是貶義詞,是各行各業的領袖。我說的精英就是這樣一群人:他有遠大的理想,愿意為自己的國家、民族和人民無私地奉獻,同時他又能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腳踏實地地奮斗、努力,他不僅能夠個人奮斗,還能夠團結自己周邊的一群人一起來奮斗,我認為這樣的人就是精英、就是領袖。我再三地說“領袖”和“領導”不一樣,不一定說非得要做領導才稱得上是領袖,當然,領導很多都是領袖,但領袖不一定都是領導(領袖范圍更廣,在各個行業、各個領域、各個工種的普通崗位上都有領袖)。舉例說上海的裝卸工人包起帆,但是他在他平凡的工作上面搞了幾十項的技術革新,把很繁重的勞動變得輕松了,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他不僅自己在奮斗,而且把周邊的整個團隊一起組織起來共同奮斗,做技術革新,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做了很多的創新,大大地減輕了工作的強度,又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像這樣的人他就是領袖。

我覺得一流的大學,應該有我們的目標,在大學里面要能夠創造條件,讓我們的學生都能有遠大的理想,都能有無私奉獻的精神,都能有腳踏實地、勤勤懇懇的作風,同時又有報效祖國、為社會服務的本領,而且還要有寬闊的胸懷,不僅能夠自己奮斗,還能夠團結帶領大家共同奮斗。一流的大學培養的人應該要有這樣的目標和要求。要能夠培養出這樣的人,能夠實現這樣的目標,我認為作為一所大學來說首先是要讓自己的學生愛自己的祖國,在這一方面是既抽象又具體的。其實如果能讓每個學生都愛自己的學校,就能愛家、愛鄉、愛國。所以廈大要盡可能地創造條件讓我們的學生能夠很愉快、幸福地生活在這個地方。第二是要創造條件,讓學生更好地、自主地學習和發展。單有理想、精神還不行,還要有本領。我們就是要想方設法地創造條件,讓學生這四年——人生中最寶貴、最美好的四年時光不要虛度,打下一個扎實的基礎,掌握終身學習的本領和手段,養成創新的意識和能力,真正地成為一個有本領的人。再一個方面,我們很注重在廈大校園里對學生提出這樣的要求,同時也為他們創造這樣的條件,讓他們彼此之間能夠相互團結、相互幫助,有團結協作的精神。廈大的校友讓大家感到很羨慕,覺得廈大的校友彼此之間都很團結,都很愛學校,他們都在廈大的旗幟下團結在一起,這就是一種學校里的團結的文化。這些校友走出去不僅能夠自己奮斗,而且能夠有這種團結協作的精神,能夠跟大家一起奮斗,這個非常重要。我們廈大一直在朝著這個目標在努力,所以我們利用各種各樣的條件和可能讓同學們形成這種精神。

這些有沒有具體的例子?

比方說,怎么讓同學愛校?你就要關心同學,你首先要愛同學。比如,廈大為學生提供免費的白米飯、提供免費的礦泉水,廈門這么熱,為每個同學的宿舍提供空調、為每個教室安裝空調,要求老師都要擔任本科生的班主任,學生如果有什么問題要能夠及時地了解他們的苦惱。我們現在還要求機關干部,我們很多的干部特別是部、處長都很有經驗,他們有條件的都可以去擔任學生的導師。很多同學其實對你做他們的導師沒有什么太高的要求,只要當他有苦惱的時候,你能夠安安靜靜、認認真真地聽他傾訴一下苦惱他就很高興了。有一個真實的故事,有一位女同學,她因父母親鬧矛盾一直很苦惱,這種憂愁和苦惱她又不好向其他的同學傾訴。她的任課老師人特別好,她就把他當做是親人一樣,就告訴了導師。導師靜靜地聽她把所有的苦惱都說出來。后來,這位導師在一次學生工作表彰會上發言時說,這種事情是很正常的,我也想不出什么辦法來安慰她,但是我就認認真真地聽她說出來。說出來之后,這個學生的心情就好了很多。再比如說,校長早餐會也是如此,一個早餐會我們要吃四個多小時,其實也就是聽同學有什么不滿、問題、意見和建議,能夠盡可能地幫助他們,我想如果一個學校能夠那么真誠地對待學生,那么學生一定會回饋母校的,從而由愛校演化為愛國。在培養學生方面,廈門大學是盡其所能為學生的成長提供一個好的條件,這里第一位的是要有一個好的師資隊伍。

關于好習慣,我很感興趣,上次您提到了薩本棟的故事,對我們來講這樣是真誠對待學生,讓他們的心智成長更健全一點、更有愛心一點,最后能夠激發出他們強烈的愛國之情。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是屬于關愛的一面,那么關于他們的行為養成方面有什么要求?

我們所說的關愛不是只給表揚,只給紅花,這不是叫做關愛,不是的,也有批評,有懲處。比如廈大對于違反校紀校規的同學的懲處歷來是很嚴厲的,一些老校友對當年學校的規定還記憶猶新。像薩校長,注冊的時間一到,注冊處就關門了,就算你再遠來,對不起,明年再來報到。他說我如果不對你嚴格要求,你以后走到工作崗位上是要出大事情的。我們現在也一樣,同學如果有違反校紀校規,那學校的處分也是非常嚴格的。打個比方,學生考試作弊,這個毋庸諱言,哪一個學校、哪一個時候都會有,但是對我們來說這絕對是零容忍的事情。如果你今天在學校里考試可以作弊,那你今后走到外面去搞學術研究就可以造假、到單位去也可以欺上瞞下。如果你在大學里面不能夠誠實地考試,就養成了壞的品德,這種品德以后走出去一定會給他的人生帶來污點,也會給社會帶來危害。所以只要課堂上一抓到,監考老師要簽字負責,學校的教務部門馬上就公布處分的結果,讓這個學生要走關系、要說情都沒時間。在這一方面學校是很嚴格的,一抓到就是做退學處理。所以廈大對于校規校紀的維持是很嚴格的,同學一旦違反校規校紀就要受到相應的懲罰。這對同學來說是一種寬嚴相濟的大愛,這是真正的愛。要讓同學知道哪些事情是可以做的,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再一個方面廈門大學的同學之間確實比較團結友愛,打架斗毆的情況很少,這和好的環境也有關系,和學校對這方面很嚴格也有關系。如果哪一個同學有這樣的行為,那學校的處分也是非常嚴厲的。這些嚴格的要求都有助于學生養成一種好的習慣、好的品質。

那么您能不能再談談根據“錢學森之問”,怎么能夠培養出創新人才?或者怎么樣讓我們的學術氛圍更活躍?怎么用一種大度、大氣來包容、引導,使得這種環境的形成?

“錢學森之問”問得非常好,為什么我們的大學就培養不出大師?實際上大師就是有著杰出的、非凡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思維的人,就是能夠做出一般人做不出來的東西的人,他總是能夠站在時代的前面做出新的東西出來。錢學森這個問題提得很好,不過我認為,這個“問”不單單是問大學,而是問我們的整個教育。這個問題的癥結在于現在整個的教育制度使得我們的學生把過多的精力耗費在背書上、耗費在考試上、耗費在成績上,創新的激情和欲望都給消磨掉了。打個比方來講,讓受教育者真正感到有極大壓力的考試從12歲就開始。12歲小學畢業要開始考中學,有的時候中考考得不好就進不了一所好的中學,現在的九年義務教育已經嚴格按照區域來上中學,但是很多地方仍有例外,好的中學想方設法地招一些尖子生,即使不在這個片區也要招進來。15歲就更不得了了,因為高中確實是要看成績的。15歲初中畢業,那個時候需要考重點中學,強度更高,有的還要考重點班。到了18歲的高考,經歷過的人沒有人不說這是一場噩夢,可是,這個時候正是一個人最有創新的激情和欲望的時候。22歲考研究生又是考試,碩士考完25歲還要考博士。人一經歷過這么幾層的考試,他對學習、對知識、對求知還有多少真正的興趣?

在我們的中華文化中,包括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很多很好的東西,如我們前面講的有教無類、因材施教都很好,但也有很多落后的、不正確的思想,比如“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書中自有黃金屋”。老話說得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個人獲取的知識、得到的經驗,不是只有書本、學校這個渠道才能得到。要根據每個人不同的天分和潛能,讓他在適合的地方發展。現在的教育制度就好像你不過這個“獨木橋”就不是人才,只有過了這個“獨木橋”,你才是人才。

談到這里我想問您,您的精英理念和“行行出狀元”的理念實際上是一樣的,行行出狀元這個情況不一定上了大學才有,但是您的精英理念是在高校里的,在一個高的層次上再去推選行業領袖。

大學肯定會更加集中、更加密集地培養出領袖和精英,因為它有更好的條件和環境,這是不能否認的。說到這里,我們就要討論大學的責任了。大學是一個最重要的教育平臺,在這里都是經過千挑萬選才進來的最有才華的人,因此大學不能夠推脫自己的責任。“錢學森之問”雖然針對整個教育,但是大學要勇于承擔自己的責任,不能說中小學已經搞壞了,到了大學就沒有什么辦法,不能這么說,因為進入大學的都是千挑萬挑的優秀人才,大學因此要有一個正確的教育觀和教育思想,要按照教育規律來培養人。其中最重要的是大學要想方設法地讓每一個同學都能夠把他的才干、天分、潛能給發現和挖掘出來,我覺得一所大學能不能成為一流的大學,就是看這方面的本事如何。最一流的大學最能夠創造條件讓每一個學生的天分、潛能都能夠被發現,并充分地得到張揚和體現。不管是比爾·蓋茨還是因特網的發明者,他們為什么都出自哈佛、劍橋、麻省理工、斯坦福、伯克利這樣的學校呢?這是有它的必然性的。既有偶然又有必然,這種學校出這種天才人才的幾率就是高。一流的學校就是有這種環境和條件讓這種人的天分和潛能發揮出來。像比爾·蓋茨,哪怕他哈佛沒畢業,雖然這在中國來說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事情,在中國可能連老師、校長都會動員他再熬兩年,拿一個畢業證書,而國外是給他一個結業證書,讓他好好去奮斗,這就是一流的大學,這些一流大學的條件、硬件都很好。所以在學校的大會上我再三說我真的很羨慕國外的一流大學,羨慕它們對學生整體是如此寬松。一個學生半夜十二點睡不著突然想要做一個小實驗:把一杯可樂倒到硫酸里去會產生什么反應?他鞋子一穿就跑到實驗室去做實驗,學校就有這個條件。而我們什么都鎖著,鎖得緊緊的,什么都怕被人家偷走。當然廈大現在也有所改變。如果哪一天能做到同學想進實驗室就進實驗室,半夜有一個妙思奇想想搗鼓一下就有地方搗鼓,那就有一點一流大學的樣子了。現在我們正在做的很具體的一點改善,就是要把所有的實驗室、學院大樓的鎖都換成電子鎖,學生刷個卡授個權就可以進去,現在一些學院已經開始了,這就是一個很好的開端。

有沒有具體的例子呢?

比如說我們的生命科學學院、公共衛生學院、臺灣研究院、能源研究院等已經開始往這方面發展了,當然還是要逐步地來。可能院長的鎖匙是所有房間的門都能打開,可能同學只能在某個區域里。我們要一步一步地來。

這是我們的教育觀,就是對待同學要寬松,提供實踐夢想的可能性。那么能不能談談在激發老師同學的學術創新這方面的問題?

我再三地說,一個人有沒有養成創新的思維、創新的能力,和他的興趣有很大的關系。你一定要讓他去做不喜歡的事情,他是很難有創新的。現在學校也是想方設法地把同學的學習和興趣結合起來。比如現在很多同學由于高考制度使得他不得不去學一些他不喜歡的專業,我們現在想方設法地創造條件讓興趣跟學習能夠相結合起來,比如說通過雙學位。今天上午南安普頓大學校長也提出這個問題,即怎樣讓同學的學習和興趣更好地結合?而且興趣是會轉換的,這個興趣學了一年以后轉到另外一個興趣去了,這個時候要如何做?這對大學也是一個挑戰,因為這是一個很復雜的事情,包括制定課程表都會是一件很難的事情。當然一流大學一定要克服這個障礙,要滿足同學這樣的一個要求。

我有一個想法是把每門功課都設有學分,不管你學什么專業,只要你最后把學分拿夠了就行了,您怎么看?

這個實際上很難實現,在大學里,學生的興趣有時候也需要有人去引導。學習有一個系統性,不是說對什么都感興趣,一會兒來這個,一會兒來那個,那么學習就沒有系統,是難以打下好的基礎并達到學習的目標和要求的。今天南安普頓大學和我們也在做,關于課程的設置有一個模塊,是一組的課程,一旦你要修這里面的哪一課,就需要修它所在的那一組課,這是從整個知識的整體性、系統性的要求出發的,是學校在引導學生不要把時間和精力浪費掉。這是現在一流的大學都在探索的問題。

第二個是教師尤其是一流教師的作用很重要。一流的教師不僅能夠把知識和自己的經驗傳遞給學生,還能幫助學生朝著正確的方向去前進,少走彎路。這就是好的教師的重要性,他能夠幫助學生掌握一種正確的學習方法、探索方法。好的教師與同學既是一種師生關系,又是一種朋友關系,教學相長,在這樣的過程中與同學一起努力,既實現了教學目的,又能夠培養創新的興趣、思維和能力。

在這方面我們有沒有一些具體的措施?

具體來說我們現在盡可能地讓教學小班化,就是讓老師能夠更多的接觸同學。比如理工科現在一個班一般來說四五十個人,我們現在爭取能夠二三十人一個班;人文社科的三四十人;其他的像醫科、藝術、建筑就要更小了。當然這樣對我們老師的要求就高了。第二個就是要讓同學有更多的實踐和實習的機會,有更多的實驗課、實習課,不僅動腦還能夠動手。第三是既重視課堂教學,又重視課外教學,即所謂的“第二課堂”。比如很多同學自己組織了各種各樣的興趣小組、學生社團,這其實都是一種學習。我們學校現在至少有一兩百個學生社團,比如說機器人、電動車、航母航模、無人機的學生組織等等都很活躍。我們最近在芙蓉隧道里搞了學生興趣活動的場所和基地。我有一天晚上11點去看了,隧道基地里熱氣騰騰,幾十、上百個學生在里面倒騰他們的機器人、電動車,做得很好。這些就是讓他們在第二課堂進行學習,培養他們的創新力。里面不單有理工科的學生,還有文科的學生,比如公共管理的,他對這個感興趣就參加進來,很有意思的。再一個就是學生一定要走到社會上去,到外面去實踐。中國的古語是很有哲理的,學習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很多到外面的同學真的在社會這個大課堂里學到了很多東西。像今年3月5日,是毛主席發出“向雷鋒同志學習”題詞五十周年,學校對先進的學雷鋒的個人和集體的報道,我看了真的很感動。他們中的很多就是走到社會上去,一方面是自我學習、自我提高,另一方面也幫助其他人,利用自己的知識能力去幫助有需要的人。這些對學生來說是一種學習,是一種提高。

我們回到最初的那個問題,就是一流的學校應該具備哪些元素?從您走過了那么多的國家、那么多的高校來說,可否宏觀上回答這個問題?

宏觀的問題最基本來說就是三個元素:第一,一所一流的大學一定要有一流的符合教育規律辦學、培養人才的教育理念;第二,要有一支一流的發自內心地熱愛學術、熱愛教育、熱愛學生的師資隊伍;第三,要有良好的環境和條件。如您剛剛所說,我確實走過很多的大學,任何一所一流大學一定有一個很好的環境和條件,能夠讓它的學生在這樣優美的環境和條件中安心學習、愉快生活。如果沒有好的環境和條件,在校園里整體不愉快、不安心,三餐都吃不好,老擔心晚點去食堂的菜就沒了,那就完蛋了;這也沒有,那也沒有,實驗室的門都鎖著,學生都不能進去,那他怎么能自立、成長、成才呢?如果我半夜想去實驗室,鞋子一穿就能跑去實驗室搗鼓,這就是一流的大學。我覺得最基本的就是這三個元素,能夠做到就是一流的大學。一流的大學也沒有太多的元素,最基本的就這三個。

我發覺您每次講話都很精彩,這也讓我很受益匪淺。廈大應該算是大陸第一所走出去的大學吧?

應該說廈大是中國大學第一個走到外面去建分校的。現在中國的大學已經用不同的形式走出國門了,但是出去建分校的,廈大算是第一所。一個更加國際化的說法是我們到國外去建一個校區,規范地說是建立廈門大學馬來西亞校區,按中國的說法說是辦分校也沒問題。對我們來說講“辦分校”會更明白,對外國人來說“辦分校”會有點歧義。

對于學校在海外辦分校您是怎么考慮的呢?

廈大為什么要到海外去辦分校呢?應該來說我們是從多個方面來考慮的。這個事情的由來是2011年下半年,馬來西亞高教部副部長何國忠博士,是一位祖籍廣東的華裔,到北京找了教育部分管外事國際交流的副部長郝平博士。他代表馬來西亞高教部向中國教育部提出,希望有一所中國的大學到馬來西亞去辦分校。馬來西亞當時已經有十幾所外國的大學在那里建立了分校,有英國、澳大利亞、荷蘭等國的學校。馬來西亞總理納吉布對高教部提出,希望有一所中國的大學到這里來設立分校。馬來西亞高教部就跟中國教育部提出這樣的愿望。教育部很支持,說當然可以。雙方就開始物色究竟由哪一所著名的大學到馬來西亞去建立分校。經過反復的比較、磋商,他們最終選中了廈門大學,覺得廈門大學到馬來西亞去可能各個方面的條件會比較好。因為廈大在東南亞一帶有著很好的聲譽,歷史上又和東南亞有著諸多的聯系,包括廈大的校主就是來自馬來亞的華僑。在這種情況下,在2012年初馬來西亞高教部口頭地跟我們提出這個邀請,希望廈大到馬來西亞去設立一個校區。得到這個信息后,整個學校很重視,學校黨委也專門開會討論。大家都同意接受這樣一個邀請。

校長,打斷您一下,為什么會選擇廈大來做這個事情?教育部有沒有跟你們提起為什么希望你們做這個事情?

教育部認為廈門大學與東南亞一帶最熟悉,有最多的淵源和聯系。廈門大學早在1950年代提出了一個辦學方針叫“三個面向”,即面向海洋,面向東南亞,面向華僑華人,幾十年來這也成為廈門大學辦學的一個重要方向。因此廈門大學的辦校特色也在這幾個方面:海洋、東南亞、華僑華人,應該說這是他們選擇廈大的一個主要原因,當然還有廈大和東南亞的歷史淵源,主要是與陳嘉庚有關。

當時陳嘉庚在創建廈門大學時,也不會想到要去馬來西亞辦分校,只不過是存在這種歷史淵源。這其實也很有意義,陳嘉庚先生是馬來西亞成長起來的僑領,他在中國創辦了一所大學,若干年以后這所大學又回到他成長的地方去辦分校。陳嘉庚創辦廈門大學92年之后,廈門大學又回到他成長的地方去辦分校。我想他自己都沒有想到。

我們再設想一下如果他地下有知的話也會感到很欣慰的。那么我們在有這個方向之后,與其他學校相比同東南亞的聯系還是比較密切的,您能不能舉一些例子?

比如說1950年代在周總理親自關心下,廈門大學設立了中國第一個海外函授學院,后來改名為海外教育學院,到現在這個學院已經有近60年的歷史了。它的主要任務就是為海外的華僑華人,特別是為東南亞的華僑華人提供遠程教育,幾十年培養了大批的人才。

在這些馬來西亞的華僑華人中是不是福建人居多?大概比例是多少?

現在在馬來西亞總共有600多萬的華僑華人,其中一半以上祖籍在福建,所以廈門大學在馬來西亞的校友很多。幾十年海外教育學院為馬來西亞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現在廈門大學來自馬來西亞的留學生也很多。在改革開放方針的指引下,廈大成為了一所最開放的大學,開始接收留學生。來自馬來西亞的留學生是留學生群體中最大的群體之一。因為馬來西亞的學生中文水平很高,華文教育普及得相當好。

大概每年來自馬來西亞的留學生有多少呢?

現在每年來自馬來西亞的留學生具體應該有幾十位。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現在廈大在校的馬來西亞留學生有200多位。

廈大和馬來西亞大學還是姐妹校,這是哪年的事?

我們與馬來亞大學在2003年正式結為姐妹校。2003年初,馬來西亞副總理(候任總理)巴達維訪問廈門大學,他對廈大的東南亞研究,包括對馬來西亞的研究很贊賞。他當時就提出,希望廈大跟馬來亞大學建立姐妹關系,而且希望廈門大學2003年先設立一個專門的馬來西亞研究所,馬來亞大學隨后也設立專門的中國研究所。

中國的其他大學也有設立馬來西亞研究所的嗎?

專門的研究所可能沒有其他學校設立了,即使是中國社會科學院也沒有設立專門的馬來西亞研究所。

我們剛剛回溯了一下歷史,在接到教育部指示后廈門大學非常重視這個事情。2012年3月、6月、8月,分管國際事務的副校長和我本人分別組團到馬來西亞去考察。考察后就初步選定了在馬來西亞建設校區的合作伙伴和校址。經過多方的考察,那里的華人華僑都很熱情,都愿意幫助廈大,提出了好幾個地點供廈大選擇。我們經過了比較后,最終選定了吉隆坡郊區,離機場只有9公里的一個地方。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不斷向教育部報告我們的工作情況,也得到了教育部國際司、主管部領導的大力支持和幫助。11月,學校正式同意接受馬來西亞高教部的邀請到馬來西亞設校區,同時馬來西亞高教部也決定要在2013年1月正式向廈門大學頒發邀請函。因此在1月21日,在納吉布總理的見證下,馬來西亞高教部部長給我頒發了正式了辦學邀請函,馬方還提出要借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2月初正式訪問馬來西亞之機,廈門大學跟馬來西亞新陽光集團簽署合作建設馬來西亞校區的合作備忘錄。可見,這件事得到了雙邊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廈大師生員工對這件事情的認識也高度一致,認為學校應該走出去,要下力氣把這件事情做好。

我們去馬來西亞辦學,對方是否有給我們提供什么優惠政策?中馬兩國政府是如何支持廈大的?

中國政府認為廈大這件事情是好事情,要大力支持,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親自見證這個時刻,就是一個最大的支持。中國駐馬來西亞大使館,包括柴璽大使,對廈大這件事情很重視,給予了很多支持。因為廈門大學這是第一次以這種方式走出去,在具體政策上要如何支持,現在教育部還在研究。

據我理解這種支持有些是需要廈大提出來的,那么廈大到目前為止有沒有提出什么要求?

到目前為止,我們也正在研究、準備中,包括在招生、校區建設、社會捐贈配套等方面的問題。馬來西亞方面非常支持,總理多次過問這件事情,這就是最大的支持。政府所屬的森那美集團以每平方英尺10.71馬幣的最為優惠的價格出讓150英畝(約合900畝)的辦學用地給廈大。馬來西亞政府還同意廈門大學的校區建設可以從中國以勞務輸入的方式輸入建筑技術工。馬來西亞對勞務輸入的控制很嚴格,但是為了廈大它開了綠燈。校區的周邊城市配套也優先給予保證,確保校區的建設。這已經是很實在的大力度的支持了。當然我們也相信中國政府各有關部門也會給廈大大力支持的。

那么和新陽光是什么關系?

新陽光是我們在馬來西亞建校區的合作伙伴,包括購置土地、建設校區所需要的資金,都由新陽光集團來墊付。注2因為新陽光集團是華人企業,它的總裁是馬來西亞中國總商會的副會長及署理會長,祖籍福建永春。他對教育、對中國都非常熱愛。以后我們跟他用BLT方式進行合作,B即建設,L即租賃,T就是轉讓。就是說,新陽光建設完成后廈大租賃,15—20年后整個校區產權完整地、無償地轉讓歸廈大所有。價格現在也說不清,因為我們也還在爭取自己的經費。我們有一部分錢是捐贈的,就不需要新陽光的錢了。比如說這個校區建設好需要10億元人民幣,其中可能我們爭取的捐贈有5億元,還有5億元是新陽光出的,是需要還給他的。但是因為一開始新陽光肯定要墊錢,畢竟捐贈也要有一定的時間,因此他是很支持的。包括森那美出讓的900畝土地,1.4億元,也是由新陽光先墊付。

再一個要說的是廈大建校區得到了馬來西亞,以及東南亞各國華僑華人的大力支持。現在已經有多位華人華僑企業家、慈善家,包括新加坡的李氏基金明確表示要給予捐贈支持。

合作方式已經很清楚了,廈大有沒有給予他們一些回報的條件呢?

從他們的角度來講肯定是會得到很多好處的,因為幾乎任何一所大學周邊的土地都會隨之增值。現在那塊地的整體規劃名稱就是“廈門大學馬來西亞校區開發規劃”。我只有150英畝,而那塊地整個是2700英畝,現在那2700英畝要整體開發。引進廈大這樣一所優秀的大學能夠為馬方培養經濟建設、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人才,能夠提高其科學研究水平,因為我們不僅要培養本科生還要培養研究生,這對雙方都是受益多多的,也能夠加強中馬之間的友好關系,對政治交往起到促進作用。

馬來西亞校區是一個獨立法人,是在馬來西亞登記注冊的一所大學。同時它又是廈門大學的一個部分,因為它頒發的文憑是經中國教育部認可的廈門大學文憑。在管理模式方面,因為是設校在馬來西亞,所以要按照當地法律法規來進行管理,同時也要按照國際通行的現代大學制度來管理。

那么國際通行的現代大學制度和國內的大學制度有什么區別呢?

因為我們的大學最基本的制度就是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而他們實行的是校董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

教學方面,我們按15∶1的生師比來配備教師。我們希望2015年開始投入使用,預計到2020年的學生規模達到5000人,最終學生規模希望達到10000人,按照15∶1就是700多名教師。整個教師隊伍是面向全球招聘,來源的構成是三三制,即三分之一來自馬來西亞,三分之一我們希望能夠來自歐美,還有三分之一將利用特有的優勢由廈大派出。在整體上,教師招聘的條件和要求是按照一所高質量、高水平的國際化大學的條件來要求。我們希望生源的構成也是三三制,即三分之一來自馬來西亞,三分之一來自中國,其他的來自中國、馬來西亞之外的國家。招生標準要符合當地政府和中國政府的要求,比如招收馬來西亞的學生就適用馬來西亞的標準,中國學生就按照中國的標準,其他的學生適用留學生標準,即要符合兩國政府要求的留學生的入學標準。

培養模式籠統一點說就是按照實用性原則,培養應用型人才。研究生則按照不同的學科,培養研究型或實用型的人才。課程設置是按照馬來西亞高教部的要求,根據各個專業進行課程設置,當然課程的內容是學校來安排。分校的學歷學位證書概由廈大頒發,與總校沒有區別。會逐步建立與國內高校,包括廈大在內的師生交流。我們目前所確定的收費標準是按馬來西亞私立大學的要求來收取,具體的數額是定在低于其他在馬辦學的外國大學、高于馬來西亞本土的私立大學,4萬~5萬人民幣一年。學生畢業后,可以留在那里或者去新加坡工作。

我們的發展規劃是實行“一次規劃,分步實施”,整個學校學生總規模最終達到10000人,第一期先按5000人的規模來建設校區,我們計劃2020年學生規模能達到5000人。這個學校要按照廈大的標準和要求來建設,要能夠為馬來西亞的經濟建設和發展培養最優秀的人才。

我們根據馬來西亞的經濟發展需要來設置學院,目前初定要設置十個學院,第一期設置的五個學院是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電子工程學院、醫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中國語言與文化學院。第二期五個是化工與能源學院、生物工程學院、海洋與環境學院、材料學院、動漫與傳媒學院。注3

中國的本科教育在國際上聲譽還是很好的,特別是中國一流大學的人才培養水平進步很快。我們一些人才培養的模式和方法也得到了國際上同行的認可和肯定。東南亞各國有很多中國留學回去的學生,他們在當地的建設中都發揮了很好的作用。因此,中國的人才培養質量在東南亞各國是得到了充分的肯定的。廈門大學馬來西亞校區以本科教育為主,我們希望達到10000名學生規模的目標,包括9000名本科生和1000名研究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屯昌县| 古交市| 阿坝| 郓城县| 甘谷县| 龙门县| 宿迁市| 工布江达县| 富宁县| 启东市| 承德县| 玉龙| 嘉定区| 汉源县| 广饶县| 岳西县| 石屏县| 大悟县| 海宁市| 河源市| 连云港市| 张家口市| 纳雍县| 洪雅县| 铁力市| 榆社县| 策勒县| 包头市| 卓资县| 绥棱县| 巴东县| 宜黄县| 布拖县| 阿荣旗| 西充县| 惠水县| 冕宁县| 腾冲县| 崇明县| 静海县| 衡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