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物的聲音:古人的生活日常與文化
- 楊泓
- 1336字
- 2022-07-22 11:24:18
開頭的話
考古發掘獲得的古代遺物,按規矩會送到由國家管理的各級博物館中,它們中的精品,會被陳列在展柜內,供廣大民眾觀賞。人們在觀賞這些凝聚著中國古代文明的科學信息的考古標本時,在寂靜的展廳中,是否能夠聆聽到它們在向你吟唱關于它本身的故事?是的,考古標本是會吟唱的,特別是隨情抒發它們自身的故事。只要你能夠掌握正確的方法,寂靜的展廳立時就會熱鬧起來。那些考古標本會爭先恐后地吟唱它們的故事,每件標本都有自己的個性,它們的吟唱曲調各異,有的音調高昂,長篇敘事;有的詞語清晰,簡潔明快;有的淺吟低唱,委婉動人;有的雄渾長嘯,撼人心脾;組合成一曲稱頌中國古代文明的華彩樂章。考古標本盡情吟唱,你閉目聆聽,直到曲終,重歸寂靜,正如白樂天在《琵琶行》所詠“此時無聲勝有聲”,你會繼續長久地神游于歷史的長河之中。
但是如何才能盡情聆聽考古標本的吟唱呢?這就要由考古人來為你幫忙了。當你從事考古工作的時間越長,接觸考古標本越多,你對它們的了解越深,就會感悟到標本內在的積淀著歷史文化的魅力,讓冷冰冰的標本活起來,聆聽到它們吟唱自身的故事,得到它們所承載的歷史信息。回溯到1953年,那一年我開始成為考古學的學徒,日積月累,到現今已有64年,由于考古學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科,所以至今我還沒能結束學徒生涯,但是已初步掌握聆聽考古標本吟唱的本領,可以將它們吟唱的內容,轉釋給無法聽到的讀者,大家共享。
考古學還可以說是一門“遺憾”的學科,也就是說古人并不是把什么都遺留在地下,而且對于遺留在地下的古代遺跡和遺物,今天也并非都已被發掘出土,這里存在著極大的局限性。何況古人又沒有把什么都寫在書中,而古書并不是都能留存至今,所以許多考古遺存或遺物出土后,缺乏文獻的對應證實。還要注意到遺留在地下的古代遺存,大致可概括為古人生活的城址和居住址,以及古人死后被埋入的墓葬兩大類。城址本應保留有關古時人們社會生活最重要的科學信息,但是,非常遺憾,古代城址都是在經歷戰亂遭到徹底破壞后被廢棄的遺存,基本上除了一些慘遭損毀的建筑基址以外,很少能有古代遺物保留下來。考察建筑基址和道路遺跡,對了解當時城市平面布局等方面的探研十分重要,但是有關古人日常生活的遺物和信息很少。所以目前在田野考古工作中能夠出土大量保存完好的古代遺物的考古收獲,主要是在發掘古代墓葬中取得的。只要下葬后沒有遭到當時或后代的破壞和盜掘,一般在發掘古代墓葬時都能有隨葬的遺物出土,目前在博物館中展出的考古遺物,絕大部分是古墓發掘中所獲得的。不過,不同歷史時期的墓葬,又受到當時禮俗和喪儀制度等各方面的局限,從其中所獲得的考古標本,有的是與當時社會實際生活有關的遺物,有的是大量專為喪葬而制作的物品(包括碑、志、明器及與迷信有關的物品),因此必須加以分析辨識,理出與古人實際生活有關的遺物,如禮樂器、兵器、家具、燈具、服飾等(包括明器中的仿真模型),再通過它們蘊含的信息,結合有關文獻,盡可能地復原古人的生活場景以及禮俗文化。特別是家具、燈具等遺物,因與人們的生活起居緊密關聯,更是了解古人日常生活的重要考古標本。這也是這本小書關注的主題。
讓我們走進博物館的展廳,去傾聽那些與古代家具等考古標本相關的故事,轉譯成篇篇短文,一起去了解古人生活的真實情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