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總序

如果把編輯、出版這套中山大學政治學系列叢書視為我們的一種學術志業選擇,那么,激勵我們進行這一選擇的理由有三:

其一,持續中山大學政治學、行政學的學科傳統。

作為一門學科,政治學、行政學在中山大學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1924年孫中山先生創辦廣東大學(后改名中山大學)時,即將1905年廣東開辦的法政學堂納入其中,并設立政治學系,這一學科建制直至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才告中斷。從20世紀30年代到40年代,在中大任教職的不僅有著名政治學家薩孟武、鄧初民和著名政治哲學家、憲法學家張君勱先生等人,而且有不少默默耕耘的政治學、行政學教授。在一份由中山大學校史資料室提供的1932年至1935年國立中山大學教職員名錄的資料上,我們就發現了一些政治學、行政學前輩的名字,讓我們以崇敬的心情臚列其中幾位:

鄧孝思,政治學系主任、教授,畢業于日本京都帝國大學政治經濟科,主要研究領域為現代政治學說、政治學史。

詹顯哲,政治學教授,畢業于德國法蘭克福大學政治科兼政治經濟科,主要從事國家學、國際政治、政治史的研究。

劉永南,日本東京高等師范學院畢業,日本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部畢業,主要從事各國政黨、地方自治的研究。

邱昌渭,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碩士、政治學博士,主要從事比較憲法、地方自治的研究,著有《議會制度》《地方自治》等。

范揚,東京帝國大學法學部畢業,主要從事憲法、行政法的研究。

梁貞,法國國立第戎(Dijon)大學法學博士,主要從事憲政學、行政學、民族運動史的研究。

胡漢瑞,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博士,主要從事地方自治、中國制度史的研究。

梁朝威,國立清華大學畢業,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政治學博士,主要從事社會心理學、現代政治思潮的研究。

蔣竹林,美國密歇根大學市政管理學碩士、政治學博士,主要從事現代各國政治制度以及行政學的研究。

以上只是從一份簡略的檔案資料上獲取的信息。不過,由此我們已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如果進行仔細的收集、發掘和整理,一定可以再現出一個中山大學政治學、行政學的學科傳統,那將是一個浸透了前輩學子心血的歷史傳統。可惜,這一傳統因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而隨風飄散。直到20世紀80年代,在老一輩著名政治學與行政學家夏書章教授的直接指導下,在王樂夫教授的領導與努力之下,中山大學政治學、行政學學科才得以恢復、重建,并獲得較大的發展。

在走向21世紀的今天,如何在先前學者努力的基礎上,延續學科的歷史傳統,承接前輩學人的學術風范,是值得后生學子不斷思考與實踐的大問題。本系列叢書的編撰、出版可以視為我們對此問題交出的一份遠遠沒有結束的答卷。

其二,推進政治學的知識積累和知識增長。

政治是人類社會生活中的一種重要現象,也是人類經驗的一個重要方面。在人類對政治漫長的經驗和長期的思索中,逐步形成了一門被稱為“政治學”的知識系統或者說一門科學:“在‘科學’一詞的廣義上,政治學是一門科學。它掌握和組織的信息和理論是知識。這種知識既是真實的,又是有用的。這種知識也是積累而成的。”注1

正視或者面對政治科學知識的累積性,我們確實需要反對以下三種觀點:一是古人對它無所不知,我們只能借助和吸取他們的智慧;二是政治學要成為一門科學的方法是擺脫過去的羈絆;三是政治學只是一種地域性的知識,它純粹是本土經驗積累的產物。這三種觀點之所以不能接受,原因在于:第一種觀點封殺了政治科學知識增長和知識創新的必要性,意味著政治學科知識之樹上再也不結新果;第二種觀點破壞了政治科學知識的累積性和連續性,其結果是政治科學知識之樹的根被徹底挖斷;第三種觀點否定了政治科學知識跨國界交流的合理性與正當性,使政治科學之果淪落為不能進行國際交流的“土特產”,從而最終失去知識的價值和品格。毫無疑問,對政治科學知識系統的發展而言,這三種局面都是災難性的。

因此,如何借助全球化背景下的國際學術活動和知識交流,建立起政治學科的國際標準和全球視野,同時,通過對中國本土經驗的實證研究和理論總結,推動政治科學知識的積累與增長,使政治科學這棵知識之樹在中國的學術園林中根深葉茂、碩果累累,是從事政治教學與研究的學者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本系列叢書的編撰、出版即是希望為此貢獻我們一點微薄的力量。

其三,為中國政治趨向法治民主的轉型和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建設提供政治學的支持。

100多年前,目睹19世紀時代巨變的法國著名政治學家托克維爾在其不朽的經典之作《論美國的民主》上卷的緒論中斷言:“一場偉大的民主革命正在我們中間進行。”他確信,這將導致一個全新的社會、一個民主的社會。面對這一變革,他提出領導社會的人肩負的首要任務是對民主加以引導。然而,托克維爾憂慮的是:“我們卻很少這樣想過。我們被投于一條大江的急流,冒出頭來望著岸上依稀可見的殘垣破壁,但驚濤又能把我們卷進了運河,推回深淵。”在托克維爾看來,走出這種深淵,需要一種政治知識系統的支持和幫助。為此,他呼吁:“一個全新的社會,要有一門新的政治科學。”注2

顯然,如果把這一呼吁運用于當代中國,那是非常恰當的,因為始于20世紀80年代的改革正在把我們帶入一個全新的社會,或者說引向一種新的政治文明。而全新的社會或者政治文明需要一種新的政治科學,這種政治科學不僅為我們奉獻一種法治、民主、共和的政治理論,而且為中國政治實現向法治民主的轉型、走向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提供智慧資源和操作技術。確立這樣一門政治科學無疑是從事政治學教學、研究的學者們一種歷史性的使命,而完成這一使命可能需要許多代人持久而堅韌的努力。編撰、出版這一套政治學叢書正是我們作為這種努力的第一步,雖然是極小的一步。基于上述理由,我們不把本叢書的編撰、出版視為一種短期行為,而是定為一個長期努力的過程。因此,在整體布局上,本叢書將由三個部分構成:一是論著系列,具體包括學術論文集、政治學評論和學術專著;二是教材系列;三是譯著系列。在操作方式上,我們將采取漸次推進、積少成多的策略,以期通過長期的努力實現規模效益。

我們渴望同行專家的批評。

我們期待讀者朋友的指正。

我們企盼得到大家的呵護與支持。

中山大學政治學系列叢書編輯委員會

主站蜘蛛池模板: 白玉县| 平顶山市| 安龙县| 汨罗市| 牟定县| 昌平区| 大城县| 海淀区| 且末县| 兰坪| 富平县| 册亨县| 万宁市| 定南县| 即墨市| 静安区| 昌江| 崇阳县| 彭水| 仲巴县| 梁平县| 昌邑市| 峨眉山市| 汉中市| 望奎县| 阿勒泰市| 汝城县| 墨江| 长春市| 武定县| 镇安县| 普兰店市| 大石桥市| 泸溪县| 中卫市| 始兴县| 马关县| 佛教| 扎鲁特旗| 上饶县| 石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