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語國際傳播研究(總第9輯)
- 吳應輝
- 4633字
- 2022-07-22 11:15:51
一、漢語難學辯
一直以來,我們不時地會聽到有人說漢語是一種難學的語言,也有的人力圖論證漢語不難學(伍鐵平,1988)。如何看待這一問題,這是關系到采取什么樣的戰略推廣漢語、怎樣才能最有效地推廣漢語的重要問題,是漢語推廣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
(一)美國有報告認為漢語屬于四種最難學的語言之一
2006年美國國會下屬的政府審計總署(The 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Office)向參議院外交委員會提交了《美國國務院外語績效評估報告》,該報告對2832名外交官的外語水平進行分析,把他們在駐在國使用的69種外語分為“世界語言”“高難度語言”“超高難度語言”及“其他語言”四類。西班牙語、法語、意大利語等幾種語言為“世界語言”;匈牙利語、緬甸語、芬蘭語等50多種語言為“高難度語言”;漢語、韓語、日語、阿拉伯語四種語言為“超高難度語言”。該報告指出在使用漢語、日語、阿拉伯語的外交人員中,有38%需要說阿拉伯語的和40%需要說漢語或日本語的未能達到標準。
McGinnis(1994)引用美國聯邦政府的對外事務研究所(Foreign Service Institute)的分級,將語言依照所需的學習時間分為四組(學習時間為每天6小時):第一組,西班牙語、葡萄牙語、荷蘭語、德語、法語、意大利語、挪威語、瑞典語、丹麥語、羅馬尼亞語、海地語、Afrikaans(南非荷蘭語)、Swahili(斯瓦希里,非洲東部)、Creole(生活在南美洲的一種歐洲人的后裔的語言);第二組,保加利亞語、波斯語、希臘語、印度語、印度尼西亞語、馬來西亞語、Dari(波斯方言,塔吉克和阿富汗)、Urdu(烏爾都語,印度和巴基斯坦);第三組,芬蘭語、俄語、捷克語、波蘭語、匈牙利語、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語、希伯來語、土耳其語、孟加拉國語、泰語、緬甸語、高棉語、寮國語(老撾)、尼泊爾語、菲律賓語、越南語、泰米爾語(Tamil,印度、斯里蘭卡、馬來西亞、新加坡)、僧伽羅語(Sinhala,斯里蘭卡)、衣索比亞語。第四組,漢語、日語、韓語、阿拉伯語。
美國國際語言暑期學院(SIL)列出了下表:
表1 美國外交學院(FSI)能力等級和美國外語教學學會(ACTFL)能力等級對照表

續表

根據FSI的等級劃分及其一般要達到各個等級所需的學習時間,如果要學到FSI的2+等級(ACTFL的高級進階),第一組語言約需720小時、第二組語言約需1000小時、第三組語言約需1320小時、第四組語言約需1800小時。由此看來,學漢語所花的時間,大約是學法語、德語、西班牙語的2.5倍。即使以每天6個小時來計算,大概也需要一年半左右的時間。要是每天只學2個小時,大概得花4年左右(每學期120小時)。上述幾方面得出的結論都證明,對于美國人來說漢語的確是比較難學的語言。
(二)對漢語難學的進一步分析
我們認為,說漢語難學,并沒有科學系統證明,有必要進一步分析:學習漢語,到底哪些部分難?哪些部分不難?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思維工具,語言是一個符號系統。語言由語音、詞匯和語法構成。對于有文字的語言來說,若要會閱讀和寫作,還需學習記錄它的書寫符號——文字。世界上的語言大約有7000種,而有文字的語言只有2000多種。學習沒有文字的語言,只要學會聽和說就可以了,而要全面地掌握一種有文字的語言,還要學習其文字。漢語是有文字的語言,所以一般說來,學漢語也要學漢字。所以,分析漢語難學得從語音、詞匯、語法以及文字四方面來進行分析。
1. 初學聲調有一定難度,但進入中期不再是難點。
首先看語音,漢語是有聲調的語言,漢語一個音節高低升降曲折的變化是區別意義的。漢語各種方言調類的數目不一致,如粵方言的調類多達10種,而普通話有4種聲調,大多數北方話也只有4個聲調。對于母語沒有聲調的學習者來說,初學漢語時,聽辨普通話的四聲有一定困難,特別是陽平和上聲在聽辨與發音上都有一定的困難。但只要在教師的指導下,大腦逐漸適應了處理音高和語義之間的關聯之后,這一難點是可以克服的。對于外國人,中國人并不要求他們的聲調達到北京人的水平,只要不影響交際即可。其實很多中國方言區的人說普通話,聲調也不太標準,但絕大多數情況下并不影響交際。漢語的聲母和韻母從發音的角度來看,還沒有什么音對大多數外國人來說是特別難以發出的音,只是在初學階段對于有的外國人來說,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z和zh、c和ch這4個聲母有一定的困難,對少數日本學生和韓國學生來說聲母r和l發音有一定困難,韻母對于大多數外國學生來說沒有什么是特別突出的困難,當然,個別音發得不太標準是較為常見的(丁崇明、榮晶,2012:88—89)。總之,外國人學漢語,語音方面沒什么長期難以逾越的障礙,只是母語沒聲調的初學者有些困難,但經過一段時間訓練是可克服的,不會成為漢語學習的障礙。
2. 漢語語法比較簡單。
比起印歐語系語言的語法,漢語語法并不難。漢語語序靈活多變,漢語的基本語序是SVO,但是漢語也有不少OSV語序的句子,也就是所謂的受事主語句,如“衣服我洗了”。而有的由常用詞語構成的日常會話中的句子,甚至可以把一般所說的賓語放在主語和謂語動詞之間,構成SOV語序的句子,如“我衣服洗了”。趙元任(1980:221)也認為漢語語法簡單:“論簡單,莫過于說本族語。撇開這種平常的含義來看,漢語也是簡單的,這表現在:漢語的大多數語素是單音節的,每個音節開頭和結尾的花樣不多,缺少語法屈折。……可是在語法方面,中國語言在世界的語言當中,算是比較容易的。我這是講絕對的,對于沒有學過話的小孩子說,不是相對的。例如中國三、四歲的小孩子的話,他在語法上,多半都沒有什么問題了。可是說英語的小孩子在這歲數還管throw的過去叫‘froed’,管did叫done,管saw叫seen,這都是本國人所感的困難。”總的來說,漢語語法比較簡單,當然也有一些難點,如“把”字句、“被”字句形式多種多樣,是外國人學習的難點;又如“了”比較靈活,并不是強制性的一定要加的虛詞,因此也是學習的難點(丁崇明,2009:176,213,230)。
3. 漢語詞匯更具理據性。
各種語言的詞匯掌握起來有難有易,比起印歐語系語言來說,漢語復合詞理據性更強一些。而理據性強的語言其詞匯學習相對來說會容易一些。漢語復合詞大多數是有理據的,漢語很多復合詞是由最常用的詞根構成的,而且這樣的詞匯出現頻率還很高,掌握了其中的一些詞根,就可以很快地學會很多詞。如漢語由“水”這一詞根作為第一個語素所構成的詞語,在《現代漢語詞典》(2002年增補本)中就有168個。又如漢語肉類等的名稱就比英文的容易學。如“肉(pork)、羊肉(mutton)、牛肉(beef)、豬油(lard)、羊油(suet)、牛油(talon)”。當然漢語詞匯中也有難學的,如固定短語中的成語就比較難掌握,不過英文中也有一些類似的在字面上看不出意思的不好學的固定短語。
4. 漢字是學習的瓶頸,后期難度才有所降低。
學習漢語最主要的難點在于漢字。漢字屬于語素—音節文字,漢字一個字就是一個語素,同時又是一個音節(裘錫圭,1985)。漢字的基本單位是筆畫,只有極個別的漢字可由筆畫構成,如數字“一”。筆畫構成漢字的部件,有的字由一個部件組成,如“口”。只由少數筆畫構成或由一個部件形成的漢字又稱為獨體字。獨體字不多,大多數漢字由兩個或兩個以上部件構成,由部件與部件構成的漢字稱為合體字。如“好”由“女”與“子”兩個部件構成。漢字“由于字形不表示字音,也不能一見字形就知道字義,因此必須有人一個一個地教,不便于自學”(呂叔湘,1988)。趙元任(1973)也認為漢字難學,“至于說中國文字方面,在世界上比起來就相當難了”。
漢字是否難學,這需要與其他文字進行比較。世界上大多數文字是音素文字,還有的是音節文字。音素文字用有限的幾十個音素,或一個音素,或幾個音素組合,記錄某個詞的語音,表示語義。很多音素文字是靠二十多至三十多個表示讀音或靠字母組合表示讀音,從而記錄語言。英文和法文都是用26個拉丁字母,不同之處在于法文字母上有的加個別變音符號;德文有30個字母,其中3個字母有變音符號;俄文有33個字母。學習音素文字,掌握了有限的讀音規則,大多數詞就能讀出音來。當然也有些詞由于讀音發生了變化,按照一般的規律,僅看字母讀不出準確的音。但總的來說,音素文字學習與記憶比漢字容易得多,特別是讀音與拼寫形式變化不大的德文和俄文。外國學生特別是非漢字文化圈的國家的學生學習漢字比較困難,這是漢字與音素文字的差別造成的。
漢字與音素文字有以下不同:從形式上看,漢字大多數是二維組合,而音素文字是線性排列,一個音素跟著一個音素。如英語moon(月)。大腦處理漢字重在漢字的二維性視覺形象與意義間的通達,語音在處理過程中不占據最主要地位。這是由于漢字構造形式復雜,符號多樣,與語義關聯度較高,表音程度較低,漢字字形與意義之間有較直接的關聯,與語音之間的關聯比較間接。而大腦處理音素文字重在一維的字母序列與語音和意義間的通達,音素文字與語音的關聯是直接的,與語義的關聯是間接的。漢字的上述特點,對于長期習慣于處理音素文字的非漢字文化圈的漢語學習者來說是陌生的,所以他們初期接觸漢字,大腦不習慣處理漢字。這是他們感覺漢語難學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另外,音素文字體系的母語者,大多數的拼音文字可根據其讀音拼寫出文字,而漢字語音與字形的關聯是間接的,并不能根據語音寫出相應的漢字。
綜上所述,學漢字的難度遠大于學拼音文字。正是漢字這些特點給人造成了“漢語是一種很難學的語言”的印象。可以說漢字是外國人學習漢語的瓶頸。但是對于漢字難學需要冷靜分析,這涉及幾個問題:(1)漢字是不是始終如一地難學?我們認為初學漢字比起拼音文字的確困難,但漢字大多數是形聲字,由表音部件與表義部件構成,提示了其意義范疇和讀音,當學習者有了一定的漢語聽說能力,特別是掌握了一定數量基礎漢字以后,漢字學習的難度比起初期來說有所降低。現代7000個通用漢字中80%以上是形聲字,雖然隨著漢語語音歷時演變,有些漢字語音有了變化,聲旁不能表音了,但還有30%左右聲旁能準確表音,還有一些能大致表音,這對學習有一定幫助。(2)漢字與拼音文字相比也有其優越性,大多數漢字有一定理據。有的字形提示某些意義范疇,可幫助記憶。(3)漢字讀、認、寫并不是同等程度的難。相對來說,外國人初學漢語時,不善于分析漢字字形,難認、難讀、難寫、難記。但在老師指導下,經過一段時間學習之后,辨認難度有所下降,特別是區別性特征較大的漢字辨認要容易些。再有,寫漢字相對于認漢字要難一些,因為漢字字形變化大,數量大,另外漢字同音字比較多,要寫出數千個漢字的確不容易。一段時間不寫,中國人也常常會提筆忘字。
5.要求“四會”,漢語為中等難度語言;若只學聽說,漢語為較易學之語言。
綜合以上幾方面來看,若按一般學外語要求具備聽、說、讀、寫能力,達到所謂的“四會”,我們贊同趙元任先生的觀點,漢語是一種中等難度的語言。趙元任(1980:221)指出:“各國語言里不同的方面各有難有易;平均說起來么,我覺得中國的語言在世界上,對于沒有學過任何語言的小孩子,可以算是中等,也不特別難,也不特別容易。”學習漢語最難之處就在于漢字,漢字是學習漢語閱讀與寫作的瓶頸。如果不學習閱讀與寫作,只學習聽說,則漢語是一種比較容易學的語言,因為:漢語語法較簡單;初學漢語語音時聲調對母語的音高不區別意義的學習者來說有一定難度,但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是可以克服的;詞匯總的來說并不特別困難。德國著名漢學家柯彼德(1995)指出:“學習漢語最大的難關就是中國的傳統文字。掌握漢語的日常口語,只用學習幾個星期或幾個月就可以了。反而,學好漢語日常交際所需要的漢字至少要花一兩年的時間,而且要天天艱苦,不許放松地訓練才能有成效,要達到高級水平,兩三年的專心和努力還不夠,同達到鋼琴家這一程度一樣吃力,正如古代所說的‘十年寒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