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馬新師范學院之濫觴

在馬新一帶,中華學堂是第一所附設師范學院的學校,也是馬新第一所華校私立師范學院。它的創辦是在沒有受到清政府及殖民政府資助的情況下,由本地紳士所籌辦的師范學府。它的開辦是因檳榔嶼梁碧如副領事邀請兩廣學務處劉士驥來檳榔嶼,籌備在中華學堂內設立初級師范傳習所,并由袁惠疇擔任所長,培訓當地精通華文的僑民為華文學堂教師,于六個月內畢業(陳劍虹,2005)。1907年,新加坡總領事的視察報告記錄了這段文字:“就學務言,則檳榔嶼向有平章會館為華商公地,光緒三十年設中華學校,即借作校舍。這建者,計明年夏間可以完工。學科未盡完備,而局面尚宏。本年四月添設師范傳習所一區……”(陳育崧,1984)由此可推算出師范傳習所的創設年份是1907年,其建校委員會與中華學堂建校委員會是同一群人,并先以平章會館為暫時校址。

自從中國厲行“興學運動”,1904年,馬新第一所學堂中華學堂設立,馬新各地華僑紛紛開始設立學堂。學校越普及,師資匱乏的問題越顯嚴重。南洋各地并沒有設立任何師范學院或師訓專門機構以解燃眉之急,在華校中尤其缺乏能講標準華語(當時的京話即北京話,時稱“官話”)的教師。

有了創辦師范學院的念頭之后,檳榔嶼副領事梁碧如就致函兩廣學務處,請求派兩廣學務處劉士驥來檳城開辦師范學校。信中介紹了當時南洋專習西學的狀況及中華學堂的成立是為保護國粹,培養教師是當時所需,不能缺少,他提議劉士驥到中華學堂來開辦師范學院以培訓南洋教師注18。這個提議被接受,并迅速獲得回函注19

1906年2月24日,劉士驥和歐榘甲先抵達新加坡和爪哇,后4月間才到達檳城開始籌辦馬新第一間師資訓練學院,名為“師范傳習所”,整個培訓課程為六個月。第一批學生40位,可是在他們還未結業之前,劉士驥因和當地的華僑不合,負氣而走。后兩廣都督岑春煊派蘇喬蔭擔任新加坡及檳城的總視學員,并在兩地各辦勸學所,由孫士鼎總領事和僑賢胡國廉分別擔任新加坡及檳城勸學所總董。接任后,蘇喬蔭展開了招生活動,并向馬來亞、爪哇及緬甸等處招收師訓學生,同時也把六個月的速成班延長至十個月,并且規定學員畢業后要留在南洋服務兩年。

當時所訓練的老師不只被委派到中華學堂,而是分散到南洋各地注20,以解決師資的短缺,所以兩年的服務條約是為了確保南洋一帶有足夠的教員。可惜的是,這種華校師資培訓以后沒有繼續延辦,至于何年停辦則無文獻記載。但是,檳榔嶼始終是師范學院始創的歷史地(黃堯,2003)。中華學堂內附設的“師范傳習所”實為“初級師范傳習所”。依據光緒二十九年張百熙、榮慶及張之洞的奏定學堂章程,師范名稱有初級及優級之分,初級師范以培養小學教員為主。

在中華學堂開辦初期,由于語言龐雜,加上沒有師范學院來培養華語教師,的確造成了師資方面的困擾。然而,除了有中國領事官委派暫時充任的教習員之外,竟然可以找到12位能說“華語”的教師,這12位教師可以說是當時中華學堂標準華語的原動力。據領事館檔案記載,“就地選擇學問稍優,品行端謹,兼通正音者12人為教員……”。所謂“正音”者,即是標準華語。他們的功勞是值得贊賞及嘉許的。而其第一屆40位畢業生,只知其中一位駱澤全,是檳城同善學校的第一任校長,其余姓名皆不詳(黃堯,200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潭县| 遂宁市| 民乐县| 邓州市| 乌鲁木齐市| 阳东县| 武乡县| 胶州市| 旬阳县| 延安市| 高尔夫| 葵青区| 塘沽区| 海宁市| 双桥区| 永寿县| 景宁| 东平县| 浑源县| 行唐县| 德令哈市| 普洱| 金昌市| 洛川县| 德保县| 南召县| 肃宁县| 抚远县| 彰化市| 会泽县| 上栗县| 康平县| 雷山县| 普安县| 遵化市| 普宁市| 曲周县| 类乌齐县| 淮南市| 晴隆县| 阳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