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語國際傳播研究(總第9輯)
- 吳應輝
- 2066字
- 2022-07-22 11:15:55
一、海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因素
(一)文化的定義
文化包羅萬象,可以說是個相當難定義的概念,它至少有廣義和狹義之分。《中國大百科全書》(社會學卷)將文化定義為:“廣義的文化是人類創造的一切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的總和。狹義的文化專指語言、文學、藝術及一切意識形態在內的精神產品。”而目前被學術界廣泛采用的一種對文化的定義是,文化是社會群體所共同擁有、并代代傳承的知識、經驗、宗教、信仰、價值觀、態度、等級、觀念、器物等的總和注7。歐盟將文化定義為特定國家和區域的人們其行為在社會生活中的結構性表現(Council of Europe,2015)。狹義的定義多強調文化與語言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關系,二者構成經驗領域的合一整體(Kramsch,1991;Hinkel,1999)。自2013年起,中國政府大力推廣國際文化交流活動,努力提升中國文化在全球的影響力。與這些從內而外的純文化宣傳不同,本文著重探討海外國際漢語教學中的文化因素。
(二)以文化為教學內容
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文化一般被作為教學的內容納入教學大綱和教材。漢語教師會有意識地將富有中國文化特色的內容編入教材或列入教學內容當中。在海外高校常開設用學生母語教授的中國文化專題科目(如中國文化,中國小說、文學和電影等),在漢語作為外語的教學中,文化因素主要體現在教材或教科書中出現的文化內容(如詩歌、小說、寓言、神話、傳說、民間傳說和歷史故事等),這些材料被當作語言學習的內容和了解中國文化的一個窗口。因為如果不了解時代背景,作家生活的歷史、政治、經濟環境和社會背景,學習者就無法透徹理解文章的內容。但是受到學習者漢語水平的限制,海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內容往往需要教師用學生的母語來進行解釋。
(三)以文化為教學媒介
本文所要強調的是,文化不單單是語言所要傳遞的內容信息,更是語言教學的一種媒介。對漢語和學習者母語中富含文化特色的語言成分(如詞匯、語序、語用表達、成語、俗語等)進行對比分析,簡要說明二者的差異,將有助于培養學習者的跨文化意識。詞匯是突顯文化特色的語言單位。例如,每逢中國羊年,西方媒體便對如何翻譯“羊年”而大傷腦筋,各種英文翻譯五花八門,有的糾結于該將“羊”翻譯成“綿羊(sheep)”還是“山羊(goat)”,甚至有的還考察了在十二生肖出現時,中國當時出現最多的是綿羊還是山羊,結果發現,當時北方多養山羊而南方則多養綿羊,于是,有人建議干脆直接采用音譯yang而不作意譯。其實,在漢語教學中,稍微解釋一下漢語的構詞特點,便可解決這個難題,即漢語的詞匯偏重于大類,而非英文中特指的某一具體小類。羊,包括各種具有羊屬性的動物,如sheep、goat、lamb、ram、ewes,強調的是它們的共性,而非差異或個性。又例如,在學顏色詞時,教師可適當解釋不同顏色在英漢兩種語言中的聯想義和隱含義,這將有助于學習者準確理解所學詞語、將其恰當地運用于交際中。
語序是另一富有文化特色的語言類別,它反映了母語使用者特定的認知順序。漢語序所反映的時空順序和概念與英語有很大差異(Tai,1985),包括句法結構中為什么漢語的語序相對固定,狀語總出現在動詞之前,特別是補語的功能,這些都可從認知與文化差異的角度予以解釋。很多西方學習者學到的第一句漢語是“你好嗎?”,他們認為這是對“How are you?”的準確翻譯,甚至連有些教師也如是教。這時,有必要告訴學生,中國人在問好時一般只說“你好”,是陳述句,希望對方很好而非詢問,如果真想探詢熟人的近況,可以用“你還好嗎?”“你怎么樣?”等表達方式。因此,即便是淺顯的詞語與表達,也需要教師對學生母語及目的語文化有深入了解,才能加以有效的解釋。
文化也同樣映射于語用表達與交際策略中。例如,對中國傳統的寒暄問候語“吃了嗎?”的解釋幾乎可以寫成一本專著(張英,1994),蘊含文化差異的言語表達方式幾乎體現在每一個語言單位、出現在每一堂課的教學中,從表家庭結構親屬稱謂的詞語到表人際關系的稱謂,有差異就有文化,差異之處便體現了文化特色。語用研究表明,英語和漢語母語者在表達稱贊、恭維、歉意、拒絕時采用不同的語用表達策略(如Gu,1990;Chen,1993;Chen & Yang,2010)。為什么中國人總喜歡問年齡?這是因為傳統上,中國人需要根據對方的年齡來判斷如何稱呼對方。為什么中國人喜歡用職務來稱呼對方?為什么中國人在介紹家人時總是男性在前女性在后,先長后幼,還不能包括貓、狗等寵物?對這些問題的完美解答,無不需要教師對深藏于語言背后的文化知識有深入的解讀。這些解釋有助于學習者更好地學習語言,更多地了解中國文化。簡要介紹兩種母語使用者不同的語用策略,有助于學習者有效掌握目的語及其文化,避免步入交際誤區。
(四)以文化為教學手段
從廣義的層面看,文化也可以作為語言教學的輔助手段,通過各種社會活動來進行展現。例如,海外漢語教師常創造各種機會,通過組織有中國特色的文化活動讓學習者體驗中國文化(如寫書法、畫國畫、唱中國歌、跳中國舞、做中國菜、剪紙、編中國結等),這些文化活動可以激發學習者對中國文化的興趣,調動其學習積極性。如果在各項活動中,教師適當地使用漢語讓學生沉浸在漢語環境中參與活動,可以讓學習者在體驗文化的同時,提高漢語交際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