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姜女故事研究及其他(120年紀念版)
- 顧頡剛
- 4156字
- 2022-07-22 16:42:41
杞梁妻哭崩的城注5
我很高興得到他人的指出,更高興自己找出了錯誤而改正。
當(dāng)我去年作《故事的轉(zhuǎn)變》一文時,自以為很是小心,不料沒有過幾天就發(fā)見了兩處很大的錯誤。這兩處錯誤都是關(guān)于杞梁妻哭崩的城的(六九號第五版)。心中耿耿了半年。現(xiàn)在借著專號第八期出版的機會,索性把這一節(jié)文字重做一通。
這兩個錯誤,一是在評論王充《論衡·感虛篇》時,誤認《變動篇》的話和它相同而不復(fù)舉;一是評論崔豹《古今注》時,說:“杞國在今河南開封道中間的杞縣,莒國在今山東濟寧道東北的莒縣,兩處相距千里。”現(xiàn)在知道,《變動篇》的話比《感虛篇》重要得多,而且已說出哭崩的城是杞城,遠在崔豹書之前,杞國也不在河南而在山東,正當(dāng)莒與齊中間呢。
西漢末,劉向所作的《列女傳》和《說苑》都說杞梁妻哭崩了城,但沒有說明為她崩掉的城是在什么地方。
清梁玉繩說(《日知錄集釋》二十五“杞梁妻”條引,想是在《瞥記》中):
《左傳》:“遇于郊”,《檀弓》:“迎柩于郊”,《說苑》:“聞之而哭”,則城是齊之城。
這原是學(xué)者的解釋;至于當(dāng)時的傳說如何,并不能因此而確定。
但《列女傳》在崩城之后又說“遂赴淄水而死”,淄水在齊國,似乎確有齊城的可能。所以魏建功先生說(本專號第六期通訊十二):
照《列女傳》“赴淄而薨”說來,定是靠近淄水的城池。……齊侯歸家了,杞梁妻來迎杞梁之尸,于是有郊吊的事件。那末,這個郊當(dāng)是齊都之郊,而與傳說上“哭于郊”的地方頗有關(guān)系。郊是齊郊;杞梁妻受齊侯吊于室,自然是在齊郊之里。齊都臨淄,《列女傳》說莊公還車詣其室成禮而去,當(dāng)是莊公到她家吊了便直奔臨淄而去。所以她枕梁之尸于城下而哭的時候,齊莊公則已由郊至其家吊完走了;正是她無子又無內(nèi)外五屬之親而無所歸,丈夫的尸首由戰(zhàn)場載至于郊尚未能葬呢。尸首所在的城下,當(dāng)是卻吊所在的郊地。這郊地上的城被她哭倒時,尸首還在城下未葬,據(jù)《列女傳》所記應(yīng)是如此。
魏先生這番話,是說:杞梁戰(zhàn)死后,他的尸載著回國。行到齊郊時,莊公便遇見了他的妻,到她的家(在郊)吊了。莊公回齊都,她便在城下枕了丈夫的尸而哭;哭崩了城,她投淄水死了。照這樣說,這城確是齊城。但若單就《左傳》上看,原只說“吊諸其室”,并沒有室在郊外之意。魏先生的宗旨,在于說這城是齊的長城,故要使她的居處與哭處皆在郊。其實《左傳》只說“遇于郊”,《列女傳》亦但言“城下”,她的居處與哭處到底在都或在野原不能定呢。
西漢人的書里,沒有指實被她哭崩的城。到了東漢末年的王充,始說定那時傳說中的城是杞城。《論衡·變動篇》說:
或曰:“……行事至誠,若鄒衍之呼天而霜降,杞梁妻哭而城崩,何天氣之不能動乎?”
夫……杞梁之妻哭而崩城,妄也。頓牟叛,趙襄子帥師攻之;軍到城下,頓牟之城崩者十余丈;襄子擊金而退之。夫以杞梁妻哭而城崩,襄子之軍有哭者乎?……或時杞國且圯,而杞梁之妻適哭城下,猶燕國適寒而鄒衍偶呼也。……
又城老墻朽,猶有崩壞。一婦之哭崩五丈之城,是則一指摧三仞之楹也。春秋之時,山多變。山,城,一類也。哭能崩城,復(fù)能壞山乎!……
案杞梁從軍,死不歸。其婦迎之,魯君吊于途,妻不受吊。棺歸于家,魯君就吊。不言哭于城下。本從軍死,從軍死不在城中。妻向城哭,非其處也。然則杞梁之妻哭而崩城,復(fù)虛言也!
在這一段文字中,以下諸點大可注意:
(1)他說“或時杞國且圮,而杞梁之妻適哭城下”,是他認定她哭崩的城是杞城。
(2)他說“一婦之哭崩五丈之城”,可見在那時傳說中,她把城哭崩了五丈。
(3)他說“哭能崩城,復(fù)能壞山乎!”可見那時哭崩梁山之說還沒有發(fā)生,或是初發(fā)生而不普遍,他尚未知道。他從大處竭力的一駁,哪知不久就從他駁詰的理由中發(fā)生了新傳說!
(4)他說“魯君吊于途”,又說“魯君就吊”,假使不是他的記錯,或是后來人的鈔錯,便是那時的傳說有說起杞梁為魯人的,除第四條未能確定之外,其余三條都很重要。
杞國在那里呢?我們通常查書,都說是雍丘,即今河南杞縣。但這實在不是春秋時的杞國。
杞國在西周時確是在雍丘,但到春秋時已遷到了東方了。司馬貞《史記索隱》卷十一《陳杞世家》篇云:
《左氏》隱公四年《傳》云:“莒人伐杞,取牟婁。”牟婁,營東邑也。僖公十四年《傳》云:“杞遷緣陵。”《地理志》云:“北海有營陵,淳于公之縣。”臣瓚云:“即春秋緣陵,淳于公所都之邑。”
顧棟高《春秋大事表》卷七之二云:
淳于,在今山東青州府之安丘縣。案:淳于本州國地。桓公五年冬,《經(jīng)》書“州公如曹”。《傳》曰:“淳于公度其國危,遂不復(fù)。”淳于本州國之都而杞居之,是亡州者杞也。然隱公三年州未亡,莒人所取之牟婁已在東土,與淳于為鄰。杞本弱小,不應(yīng)立國雍丘而遙屬小邑于千數(shù)百里之外,則知春秋之前杞早居于東土矣。女叔齊曰:“杞,夏余也,而即東夷。”邾、莒以東皆為東夷,特未詳其何地耳。今青州府安丘縣東北三十里有淳于故城。
又云:
緣陵在今青州府之昌樂縣,亦曰營陵,路通登、萊。僖公十四年,“諸侯城緣陵”。蓋是時淮夷病杞,齊桓遷之稍北以自近;如楚遷許于葉,吳遷蔡于州、來。然杜注“杞邑”,則仍為杞地之錯入于齊者耳。至襄公二十七年,杞復(fù)遷淳于。案:是年晉合諸侯之大夫城杞,祁午數(shù)趙文子之功曰“城淳于”。蓋城杞即城淳于,是杞復(fù)遷淳于之證也。今縣東南三十里有營陵故城。
讀以上數(shù)則,可知杞國在春秋前遷到山東,到桓五年(公元前七〇七)滅了州國而遷入安丘,到僖十四年(前六四六)遷到昌樂,到襄二十七年(前五四五)又遷到安丘。杞梁戰(zhàn)死的一年(前五四九),他們還住在昌樂。昌樂到臨淄非常近,不過一百里左右。從莒縣到臨淄,是可以經(jīng)過的。
假使這件故事是說,杞梁死了,載尸回國,其妻迎上前去,在杞城碰見了;她就枕尸而哭,把杞城哭坍了(不管齊侯吊諸其室),那末,這件事是很講得通的。
東漢末年,邯鄲淳作《曹娥碑》,有“杞崩城隅”一語,足與王充的話相發(fā)明。
西晉時,崔豹作《古今注》,他距王充、邯鄲淳不遠,杞城一說依然占勢力,所以他說:
杞植妻……抗聲長哭,杞都城感之而頹;遂投水而死。
他所以只說“投水”而不說“投淄水”,大約因為淄水離杞城較遠,不能一崩了城就跳下去的緣故(于此可見若說投淄水,自以崩齊城為宜)。
到后魏,酈道元以己意定杞梁妻哭崩的城為莒城。他在《水經(jīng)注》中(卷二十六“沭水”條)說道:
沭水……東南過莒縣東。……《列女傳》曰:“……妻乃哭于城下,七日而城崩”,故《琴操》云:“……哀感皇天,城為之墜”,即是城也。
他所以這樣說,想來是把《列女傳》“就其夫之尸于城下而哭”的一語看得過真,以為杞梁死在那兒,她就應(yīng)哭到那兒,崩壞的城也應(yīng)該即在那兒。但既把這句看得太真,便只得把投淄水的話丟了,改為投沭水了!(他若想起《檀弓》“迎其柩于路”句,或者也要說崩壞的是杞城!)
酈道元的指定的地點,因為沒有傳說在背后襯托,所以它沒有勢力。以我聽見,只有清代王照圓的《列女傳注》是依著他說的:
城,莒城也。夫戰(zhàn)死于此,因就尸而哭之。
上面說的齊城,杞城,莒城,固然不同,但總在山東的東部,沒有離開這件故事的原始路線。直到唐朝,這件故事就全變了:時代也變了,地域也變了。那時的時勢竟把中國中部的故事送到北部去了!
唐末僧貫休作的《杞梁妻》詩云:
秦之無道兮四海枯,
筑長城兮遮北胡。
筑人筑土一萬里,
杞梁貞婦啼嗚嗚!……
這個城就是遮北胡的長城,是秦始皇的主意而為杞梁們所筑。
這時長城之說既因時勢的鼓蕩而流傳極普遍,所以五代馬縞做的《中華古今注》就稍變崔豹《古今注》的話,而說:
杞梁妻……乃抗聲長哭,長城感之頹;遂投水而死。
從此以后,她的哭崩長城的故事就沒有改變過。雖則有潼關(guān)與山海關(guān)的異說,原不過是小小的分支而已。
我們?nèi)粢阎肋@件故事的來歷,那末,杞梁妻的哭崩長城是無論如何講不通的。但學(xué)者們總是好為合理的解釋的,于是說道:
所謂長城,乃泰山之下長城,非遼東之長城。(《職方典》卷六十三,永平府古跡。按,此類話在志書中甚易見。)
魏建功先生亦說(通訊十二):
原來齊魯之邊也有城墻,或者就說是長城……這傳說中,“長城”的來歷,恐怕是由“杞崩城隅”的“城”字上牽連來的;而“杞崩城隅”的城恐怕又是由齊魯?shù)倪叧堑膶嵨餇窟B得來的。……
齊郊的城依歷史上記載和地理上的遺跡,可以斷定有的,并且也叫做長城。那末,長城的來源在這傳說中并非無可尋找的了。……后來哭倒長城的“長城”指了現(xiàn)今直隸、山西以北的故燕趙等國的長城,乃是因為長城變了一個專名詞。在秦始皇以后,長城變了秦始皇專利的工程,孟姜女哭倒的長城便也搬了家了。這是長城在傳說里的沿革。……
長城由齊而牽連于秦,于是杞梁原來戰(zhàn)死的事實變成筑城而死,而添出送寒衣的傳說。這自然是嘆息“武皇開邊意未已”的反對邊功思想的結(jié)晶,把一個傳說完全改變了面目,所以我想這個故事,一變自秦始皇聯(lián)接長城,再變自漢唐人感痛時艱。
志書上說杞梁妻哭崩的城是齊之長城而非秦之長城,這是事實問題。魏先生說傳說中杞梁妻哭崩的齊郊之城即是齊之長城,因有了哭崩齊之長城之說而牽連于秦之長城,這是傳說的演化問題。
事實問題,早有顧炎武答復(fù)。他在《日知錄》卷二十五“杞梁妻”條云:
……且其崩者城耳,未云長城。長城筑于威王之時,去莊公百有余年。(《竹書紀年》“梁惠成王二年,齊閔王筑防以為長城”。按,魏惠王二十年乃齊威王之二十七年,非閔王。)
齊筑長城在齊莊公之后百有余年,她的哭崩齊長城當(dāng)然說不上。
傳說的演化問題,我覺得魏先生那樣講也不對。如果確是由齊長城變?yōu)榍亻L城,那末,哭崩長城之說至少在戰(zhàn)國時已成立(所以秦始皇聯(lián)接長城時,哭倒的長城便搬了家);何以劉向還不指實,王充、邯鄲淳、崔豹還說是杞城,酈道元還說是莒城,而直至唐末時的貫休、馬縞才說是長城?何以首先指實的長城乃是遮北胡的長城?何以極喜講天人感應(yīng)的漢朝人竟毫不知有哭崩長城的故事,而直至邊功極盛的唐朝才忽然發(fā)見了哭崩秦長城之說?
哭崩秦長城之說是怎樣來的?是唐朝的征夫曠婦的一段怨別之情所結(jié)集。他們因自己的夫妻離散而想到秦筑長城時的夫妻離散,因自己的崩城的怨憤而想到杞梁妻崩城的怨憤,二者聯(lián)結(jié)而成了這段故事。
哭崩齊長城之說是怎樣來的?是學(xué)者們想:杞梁妻不該哭倒秦國長城的;然而她是齊國人,齊國也是有長城,安知她哭崩的不是齊之長城呢?于是而倒果為因了,于是而杞梁妻哭倒的長城便真搬了家了!
綜以上諸說,可以畫一個表來說明:

1925年5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