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顯克維奇中短篇小說選
- (波)亨利克·顯克維奇
- 9284字
- 2022-07-20 17:00:21
譯本序
十九世紀下半葉,波蘭文壇上涌現出一大批富有才華、影響深遠的作家,其中以顯克維奇的名望最大。他的作品以其熾熱的愛國激情,廣闊壯麗的現實和歷史畫面,生動鮮明的人物形象,豐富多彩的藝術形式,在世界讀者中享有歷久不衰的盛譽。顯克維奇也是最早被介紹到中國來的一位波蘭作家。早在本世紀初,由魯迅編輯的《域外小說集》就譯有顯克維奇的《燈臺守》等小說。顯克維奇一直受到魯迅的喜愛和推崇,成為魯迅早期最喜愛的兩大歐洲作家之一。嗣后,由于魯迅和其他中國作家的提倡和促成,顯克維奇的作品被陸續介紹到中國來。
顯克維奇有著多方面的文學才能,寫有通訊、雜文、評論、戲劇,但以小說的成就最大。他的中短篇小說已成為世界文學寶庫中的珍品,他的歷史長篇小說更使他聞名遐邇。1905年他由于在歷史小說方面的卓著成績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波蘭作家,也是斯拉夫民族中最早獲得這一榮譽的作家。
一
1846年5月5日,亨利克·顯克維奇生于波蘭盧布林省烏庫夫縣奧克熱伊村的一個富于愛國傳統的貴族家庭里。他的家族中有不少是馳騁疆場的軍人,有的還英勇犧牲在敵人的刀槍下。他的父親是一個沒落的貴族,母親是個富裕地主的女兒,喜愛文學,對于顯克維奇的文學愛好不無影響。顯克維奇后來寫道:“說到我對文學的興趣,也許是從母親那里繼承下來的,她會寫詩,不過她的詩都寫在紀念冊上,無疑是缺少更深刻的藝術價值的。……我整個童年都是在農村度過的,這段生活對我影響最大,這樣一來,我便了解了我們的農民和他們的語言。”
顯克維奇從小就對文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貪婪地閱讀文學作品。他說,早在中學時代,“荷馬和莎士比亞就激起了我最大的熱情,我十四歲開始閱讀莎士比亞的作品”。中學畢業后,他的母親為了他將來的生活有保障,便要他報考醫學系。然而顯克維奇在華沙大學醫學系學了一年之后,還是轉到了他所喜愛的文學系學習。大學期間,他便開始了文學寫作活動,先后發表了許多篇文學和戲劇評論文章,同時嘗試寫作小說,他的中篇小說《徒勞無益》就是在大學期間寫成的。
大學畢業后,顯克維奇成為《花環》和《田地》兩種報刊的撰稿人。嗣后又和《波蘭報》合作,以李特沃斯的筆名,發表雜文和諷刺小品,成為“無題”一欄的專欄作家。1876年2月,顯克維奇以《波蘭報》記者的身份,前往英國、德國,最后到達美國,在美國住了兩年。他的足跡走遍美國的東西海岸,訪問過紐約、舊金山、洛杉磯等大城市,也到原始森林和草原中狩獵過,還和流落在美國的波蘭人進行了廣泛的接觸。顯克維奇對美國的華僑也感興趣,并寫有專訪,對華僑的遭遇深表同情。后來他又在法國和意大利停留了較長的時間,直到1879年11月才回到華沙。在這將近四年的時間內,顯克維奇游歷了當時歐洲資本主義最發達的幾個國家,擴大了他的視野,豐富了他的學識,也使他對資本主義社會有了較清醒的認識,從而形成了他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觀點。這段時間,他的創作進入了第一個高潮,寫出了《旅美書簡》《巴黎來信》等通訊集和一系列膾炙人口的中短篇小說。
1882年到1900年,是顯克維奇創作的鼎盛時期。這一時期的創作以歷史小說為主,先后寫出了《火與劍》《洪流》《伏沃迪約夫斯基騎士》《你往何處去》和《十字軍騎士》等史詩式長篇作品。前三部歷史小說都是以波蘭十七世紀的重大歷史事件為題材,表現了波蘭人民的英雄主義和愛國精神。《火與劍》寫赫米爾尼茨基領導的1648—1649年哥薩克暴動,這次暴動的直接后果是第聶伯河以東的烏克蘭領土并入了沙俄帝國的版圖,使多民族的波蘭王國遭到肢解。顯克維奇站在維護祖國領土完整的立場上,抨擊了赫米爾尼茨基勾結韃靼和沙皇俄國來反對和分裂波蘭王國的叛賣行為。但作者沒有能夠把赫米爾尼茨基的哥薩克暴動與烏克蘭農民反對貴族壓迫的起義區分開來,小說中某些地方對貴族階級還有所美化。《洪流》以1655年瑞典入侵波蘭為歷史背景,反映了波蘭人民高漲的愛國熱情和英勇斗爭精神。當時的波蘭由于連年戰爭,已是滿目瘡痍,北方的強鄰瑞典乘機入侵波蘭,賣國賊拉奇維爾之流又和入侵者公開勾結,致使瑞典侵略軍長驅直入,首都華沙等城相繼淪陷,國王卡其密什不得不逃到西里西亞。就在這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波蘭人民在愛國將領的領導下,大興勤王之師,經過英勇奮戰,終于把瑞典侵略軍趕出了國土。小說真實地再現了這一偉大的衛國戰爭。《伏沃迪約夫斯基騎士》描寫波蘭反抗土耳其人和韃靼人的斗爭。這三部作品互相關聯而又各自獨立成篇,構成了宏偉浩瀚的三部曲,它們既具有歷史的真實和豐富的想象,又糅進了作者的滿腔愛國熱情。在這些小說中,重大的政治歷史事件與主人公的愛情經歷相互交織在一起,故事情節跌宕起伏、曲折動人,人物形象生動鮮明,各具獨特的個性。《你往何處去》則是顯克維奇的一部力作,它真實反映了公元一世紀羅馬暴君尼祿迫害早期基督教徒的情況。小說有對暴君尼祿的無情揭露,也有對純真愛情的熱情贊頌,悲歡離合、纏綿悱惻的故事情節給人以美的享受。《十字軍騎士》通過波蘭和立陶宛聯合起來反抗日耳曼條頓騎士團侵略的斗爭,借古喻今,借以揭露普魯士對波蘭民族的迫害,增強波蘭人民斗爭的信心。這五部小說已成為波蘭家喻戶曉、人人必讀的古典名著。
在創作歷史小說的同時,顯克維奇還發表了兩部反映波蘭現實生活的長篇小說《毫無準則》和《波瓦涅茨基一家》。前者塑造了一個波蘭的“多余人”形象,后者寫一個貴族地主適應時代潮流轉變為貴族資產階級的故事。這兩部小說都曾受到當時歐洲文壇的高度重視,立即被譯成了多種文字。
十九世紀末,顯克維奇曾訪問非洲,寫有《旅非書簡》。二十世紀初,顯克維奇得到了兩次重大的榮譽,一次是波蘭人民為了慶祝他寫作生涯二十五周年,集資購買了一座曾是他家族故居的莊園送給他,并在全國各大城市舉行了慶祝大會。另一次是1905年顯克維奇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作家的獲獎被看成是波蘭民族的光榮和驕傲,舉國上下無不歡欣鼓舞。嗣后,由于波蘭社會斗爭日益尖銳,各派政治勢力都竭力想拉攏這位聞名遐邇的作家,使顯克維奇一度曾和資產階級的民族民主黨合作,接受該黨領導人的推薦,參加了沙俄杜馬(即議會)的競選活動。他對當時日益活躍的社會主義運動不甚理解,對無產階級革命斗爭也持懷疑態度,他以1905年革命為背景的小說《旋渦》就流露出了這種不理解和懷疑的情緒。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不久,波蘭就被奧軍占領,顯克維奇逃亡瑞士。在瑞士,他發起組織“波蘭戰爭犧牲者救濟委員會”,并擔任該會的主席。1916年11月15日,顯克維奇病逝于瑞士的沃韋。1924年10月26日顯克維奇的遺體被從沃韋運回華沙,安葬在華沙圣約翰教堂的地下墓室里。
二
中短篇小說的創作,貫穿顯克維奇的整個文學生涯。從1876年寫成的《徒勞無益》開始,他一生共寫了六十余篇中短篇小說。這些小說題材廣泛:有反映波蘭農民悲慘生活的,有描寫波蘭僑民在國外不幸遭遇的,有揭露民族壓迫者對窮苦人民迫害的,有推崇資產階級進取精神和抨擊封建貴族腐朽沒落的,有表現男女之間純真愛情的,還有一些小說取材于古希臘神話和圣經故事。它們風格各異,形式不同,形成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生活畫卷。這些作品不僅是顯克維奇創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學中的珍品,它們廣泛流傳于世界各國,受到各國讀者的喜愛。
顯克維奇早期的創作受“華沙青年派”的影響。所謂華沙青年派是1870年前后涌現的一批青年知識分子。他們為適應波蘭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積極開展文化教育和學術活動。他們提倡民眾教育,崇尚科學和技術進步,反對愚昧落后和封建迷信,要求婦女解放、民族平等。他們主張實業救國,與外國占領者進行合法斗爭。其主張既表現出華沙青年派的進步性,也說明波蘭資產階級的妥協性和不徹底性。在“華沙青年派”中,出現了一批有才華的作家,他們提倡“傾向性文學”,遵奉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所謂傾向性,就是主張文學要揭露社會中的種種落后現象,為勞動人民鳴不平;就是要揭示封建貴族階級的沒落本質,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大造輿論。他們認為文學應該反映社會矛盾和人民的疾苦,城鄉勞動者應該進入文學,成為文學作品的主人公。他們的創作給波蘭文學帶來了新的特色,形成了波蘭十九世紀下半葉強大的現實主義流派。顯克維奇雖然不是青年派成員,但他在華沙大學學習期間,和這些青年派相處,耳濡目染,對他們的活動和理論綱領都是有所了解的。他的早期創作,如《徒勞無益》和《兩條道路》就體現了“青年派”的創作主張,它們既揭露了封建階級的沒落和對社會進步的阻礙,同時又歌頌了資產階級的進取精神,對波蘭資本主義的發展持樂觀態度。訪問歐美四年,使顯克維奇對資本主義社會和資產階級的本質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他看到了資本主義社會所帶來的種種弊端,從而失去了他原先對資產階級的那種樂觀精神,加深了他對資本主義的批判態度。與此同時,顯克維奇對歐美的當代文學也有了廣泛的接觸和了解。因此,他不僅從古典作家那里吸取營養,也從同時代的作家中得到借鑒。顯克維奇在學習借鑒方面不是囿于某一家一派,而是博采眾長,融會貫通,同時又十分注意創新,因而形成了他那鮮明而獨特的風格。他既不同于同時代的波蘭著名女作家奧熱什科娃的纖巧細膩,也有別于另一位當代杰出作家普魯斯的深沉嚴肅。他的創作既有現實主義的深刻,又有浪漫主義的激情。波蘭同時代的著名批評家波托茨基認為:“顯克維奇在我國如果不是中短篇小說的唯一創造者,至少也是創造者之一……顯克維奇是屬于梅里美、屠格涅夫、莫泊桑和布勒特·哈特這一家族的。”
顯克維奇早年生活是在波蘭農村度過的,對波蘭農村十分熟悉,后來他經常出國旅游訪問,或來往于波蘭各個城市之間,他的較長的作品幾乎都是在旅館里寫出的,而且大多數中、長篇小說都不是在一個旅館里完成的。這種經常到處流動的經歷使顯克維奇不僅見多識廣,而且對許多事物都有親身的體驗,對各種不同的社會生活都有所了解,接觸過各種民族、各個階層的人,從而使他的中短篇小說題材廣泛、內容深邃而又富于真實感。
真實感是顯克維奇創作的一大特點。顯克維奇從來不寫他不熟悉的東西,他的作品不是出自他的所見所聞,就是在大量占有材料的基礎上寫出的。他的農村小說,如《炭筆素描》《音樂迷楊科》《天使》,真實地反映了沙俄官僚制度統治下的波蘭農村貧窮落后的面貌和波蘭農民的悲慘遭遇。而他的“美國小說”如《穿過草原》《奧爾索》《酋長》等,都是根據他旅美期間的見聞寫成的。他的《第三個女人》和《海邊戀情》又是他長期和藝術家交往的結果。顯克維奇在真實反映生活的時候,并不是采用自然主義的描寫方法,而是經過提煉加工,選擇有代表性的故事情節和細節,使之能更好地表達作者的創作意圖和思想觀點,從而使真實性和思想性結合在一起。他的小說《為了面包》就是一部紀實性的小說,它是作者為波蘭農民當中出現的“美國熱”而寫的一部帶有警告性的小說。而他的《燈塔看守》是根據一個真實人物的事跡寫成的,但它融合了許多波蘭流亡戰士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經歷,因而更富于典型性。
強烈的感情色彩是顯克維奇中短篇小說的另一個特點。感情或情感是文學創作的重要因素,沒有感情就沒有文學的內在感染力。文學作品就是要激起讀者的感情波瀾,進而使讀者在激動之余,能得到思想上的某些啟迪和省悟。顯克維奇總是把情感傾注在自己的作品中,或愛或恨,或欣喜或憤怒,或同情或憎惡,或快樂或悲傷,都有著強烈的表現。顯克維奇在抒發這些情感時,時而以敘述者的口吻直抒胸臆,時而通過作品的主人公傳達情愫,時而以愛情故事為主要表現手段。在《炭筆素描》這部充滿幽默諷刺的社會小說中,也處處洋溢出感情的色彩,讓人感受到作者對沙俄官僚統治的憎恨和對無辜的受害者的深切同情和惋惜。《音樂迷楊科》則飽含著作家的血和淚,是一首震撼人心的悲歌。《一個家庭教師的回憶》寫得那樣真摯深沉,使讀者的心隨著那位教師的筆觸而悲憤、而惋惜、而凄楚。《燈塔看守》更是一首激情洋溢的愛國頌歌,它通篇都在渲染濃郁的美好情愫,既包含了作者自己對祖國的摯愛,也表達了人們對波蘭偉大詩人密茨凱維奇的崇敬,同時又細致地體現了主人公的思想情感的曲折變化。
愛情是文學作品的永恒主題之一。愛情不僅是人類的一種情感表現,而且能反映出一個人的品德和精神面貌。透過愛情這面鏡子,能照見人類靈魂的美與丑、善與惡、誠實與虛偽、高尚與卑劣。透過愛情這面鏡子,也能把社會問題折射出來,有助于人們對歷史和現實的了解。因此,愛情這一主題便成了世界文學史上眾多作家所描寫的對象,它在顯克維奇的創作中也得到了充分的描寫,像《奧爾索》《穿過草原》《海邊戀情》《第三個女人》和《哈尼婭》都是與愛情這一主題有關的。有的寫得明快深沉,有的寫得含蓄委婉,有的寫得情意纏綿,有的寫得痛徹肺腑。顯克維奇在描寫愛情的時候,既突出了個人的心理狀態,又富有深刻的社會含義,并沒有把感情和思想對立起來,或者單是描寫人的感情變化,而缺乏一定的思想意義。
風格的多種多樣也是顯克維奇創作的重要特色。顯克維奇能根據小說的內容而采用不同的風格,即使同一內容的作品,作家也能憑借其駕馭文字的功力,而寫出迥異的風格來。有的采用幽默、諷刺和夸張的手段,有的則寫得激昂、明快或抒情而富有詩意,有的以情節取勝,有的則以心理描寫見長,有的具有現實主義的嚴謹和深沉,有的則充滿浪漫的情調和驚險的場面。還有的小說采用以情托物、情景交融的手法,從而使他的作品意境深邃、情景雋永,令讀者不忍釋卷。
三
這個集子收選了顯克維奇的十六個中短篇。這些小說都是以現實生活為主要內容的,富于強烈的感情色彩。
《音樂迷楊科》和《天使》反映了波蘭農村兒童的悲慘命運。《天使》寫的是一個孤苦伶仃的女孩,而《音樂迷楊科》則是寫一個有著音樂天賦的男孩。他們都有著共同的悲慘身世,都是出身于貧窮的雇農家庭,一個是母親去世,另一個的母親掙扎在饑餓線上,他們的結局都是悲慘的。女孩在被送往地主莊園的途中被惡狼吞噬了,男孩的音樂天才得不到重視,反而因為碰了一下地主家仆人的小提琴而被活活打死。他們死時年僅十歲。小說中沒有出現貴族地主人物,也沒有描寫主人公的痛苦,但我們從小說中卻深深感觸到專制農奴制社會的黑暗、農民的不幸和貴族地主的自私與偽善,也深為富于天才的楊科和純樸天真的馬露霞的慘死而感到震驚,萌發出無限的同情。這兩篇小說都把波蘭農村的自然景色和人物的心理描寫結合起來,自然景色的優美同農民生活的貧困形成強烈的對比。小說寫得樸實優美,既是杰出的短篇小說,又是抒情的散文。
中篇小說《炭筆素描》則是在更深層次上反映了波蘭農村在沙俄官僚制度統治下的腐敗黑暗和波蘭農民的不幸。羊頭鎮的鎮長、文書和陪審員互相勾結在一起,橫行鄉里。他們貪贓枉法,欺上壓下,無惡不作。特別是文書,憑借他所受過的一點教育和賣身投靠沙皇政府所得到的賞識,利用農民的純樸無知和膽小怕事,更是為所欲為,儼然成了鎮里說一不二的太上皇。為了達到他占有熱巴老婆的目的,竟以權謀私,設下奸計,引誘熱巴上鉤,要把他賣去當兵,同時又奸淫了熱巴的老婆,致使熱巴家破人亡。顯克維奇以其特有的藝術才能,和常常是出人預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情節,從各個方面暴露了沙皇官僚制度的罪惡本質,以滿腔的悲憤揭示了熱巴和美麗、堅強而又忠厚無知的熱巴老婆的毀滅過程。小說里對教會所采取的容忍態度和貴族地主的不干預原則也提出了尖銳的批評。《炭筆素描》是在極其深沉的悲劇氣氛中結束的,因此被認為是波蘭文學中最凄慘、最富于悲劇性的作品之一,也是世界文學中最為悲憤的“譴責小說”之一。其意義超過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和一個時代的問題,甚至對今天的官僚制度也不乏其深刻的含義。
《一個家庭教師的回憶》也是一部悲憤的譴責小說。作家以無比的憤激寫出了他的同胞作為亡國奴的慘受蹂躪的命運。從十九世紀七十年代開始,沙俄和普魯士的政府分別在各自占領的波蘭土地上,實行一整套旨在消滅波蘭民族特性的殖民政策,他們在一切行政機構、法院、學校和其他部門中禁止使用波蘭本民族的語言,強行推廣俄語和德語,進行強制性的奴化教育。富于愛國心的顯克維奇曾大聲疾呼,抗議普魯士和沙俄政府對波蘭兒童的摧殘和迫害,并特意寫出了《一個家庭教師的回憶》這篇小說。由于華沙當時是在俄國的嚴厲統治之下,這篇小說未獲華沙檢查機關的通過,作家只好將稿件用三X的假名寄給奧占區的里沃夫。這篇作品于1879年秋發表在《里沃夫報》上。過了幾個月,顯克維奇對這篇小說做了某些更改,把俄占區改為普占區的波茲南,把強迫學生學習俄語改為學習德語,小說題目也改成《一個波茲南教師的回憶》,才獲華沙檢查機構的通過,而于1879年底發表在華沙的《波蘭報》上。半個多世紀以來,人們只知道《一個波茲南教師的回憶》,殊不知《一個家庭教師的回憶》才是它最初的文稿。這篇小說采用家庭教師回憶的形式,寫一個天資聰慧而又正直敏感的波蘭學生米哈希在俄國人控制的學校里,由于受到校方的迫害摧殘而不幸夭折的故事。作家含著悲憤的淚水寫出了米哈希毀滅的過程:呆板而繁重的作業摧殘了米哈希的健康,學校教師在講課時對波蘭民族及其歷史所作的歪曲和污蔑,使這個富于愛國心的少年在精神上受到更深的傷害。他因為俄語的重音發不好,常常成績不及格,最后又因為他在課后用波蘭語和同學交談,而受到學校的警告處分,以致最后被開除,一系列沉重的打擊使他的身心徹底崩潰,而過早地離開了這可恨的人世。作家以感人的藝術手法再現了外國侵略者的奴化教育對于被壓迫人民在身心方面的摧殘。小說發表后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穿過草原》所描繪的是十九世紀中葉一支移民車隊從美國東部到西部加利福尼亞去的艱苦歷程。十九世紀中葉,加利福尼亞發現了金礦,許多人抱著發財的希望擁向西部,因而形成了一股淘金熱。《穿過草原》寫的就是這樣的一支移民車隊,它歷經種種艱難困苦,其中有印第安人的襲擊,有野獸的威脅,有瘟疫和饑餓的折磨,有高山擋道,河水攔路,而他們所經的許多地方是人跡罕至的荒蠻之地,幾乎使這支車隊全部覆滅。但是經過頑強的奮斗之后,這支車隊終于到達了目的地。小說通過一系列曲折動人的情節,表現了移民們的堅強意志和團結互助的精神。小說還穿插了波蘭籍車隊隊長和美國少女純潔的戀愛故事,從開始的傾心相愛、結婚到最后的悲劇,寫得情意纏綿,充滿柔情蜜意,讀來不禁令人潸然淚下。作家自己認為,這是一部“從心里流露出來的小說”,而女主人公莉蓮則是他的所有作品中最為他所喜愛的女性形象。
《奧爾索》的情節并不復雜,然而卻含意深刻,它揭露了號稱民主之邦的美國是如何壓迫貧苦人民的。故事發生在一個巡回演出的馬戲團里,奧爾索和詹妮是兩個單純而正直善良的少年演員,他們不堪馬戲團老板的侮辱和毒打,雙雙逃進了荒原中。顯克維奇以簡練的文筆突出了馬戲團老板的殘暴和對金錢的追求,又以深厚的人性和人道主義描寫了奧爾索和詹妮對自由與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他們的反抗精神。由于顯克維奇訪美期間曾在阿納海姆小城住過較長的時間,又曾到荒原中去狩獵過,對那一帶的自然環境和優美景色甚為熟悉,因而寫來十分真切生動。
《燈塔看守》寫波蘭流亡者斯卡文斯基在國外歷盡滄桑,晚年來到巴拿馬的荒島上擔任燈塔看守,因為閱讀別人郵寄給他的波蘭文詩集入迷,忘記點燈而遭到解雇的故事。這是顯克維奇根據一個名叫謝拉瓦的波蘭流亡者的真實經歷而寫成的。謝拉瓦曾參加波蘭1830年起義,起義失敗后流亡國外,由于他老是擔心敵人在追蹤他,只好到處流浪,歷盡坎坷,老年時流落到巴拿馬當了燈塔看守,因為閱讀波蘭小說入迷,忘了點燈而被解雇,又流落到紐約,最后因對生活失望而服毒自殺。顯克維奇從謝拉瓦身上吸取某些經歷作為素材,同時又把波蘭流亡者的許多共同特征融進了斯卡文斯基的身上,塑造出既和謝拉瓦有某些相似之處而又在根本上與他不同的人物形象。斯卡文斯基的確也有過苦悶和消沉,渴望能得到休息,然而一部別人寄來的波蘭偉大詩人密茨凱維奇的愛國長詩卻喚醒了他那沉睡的心靈。詩集把他帶回了故國家園,又使他恢復了青春,他雖然被撤了職,但他沒有悲觀和失望。當他踏上新的旅程時,兩眼炯炯發亮,顯示出他的樂觀情緒。顯克維奇通過斯卡文斯基由戰斗到消沉再到奮起的歷程,反映出祖國的聲音對海外赤子的強大鼓舞力量,歌頌了波蘭流亡者對祖國的赤誠之心和為人類解放事業而獻身的精神。小說的整個故事凝縮在一個孤寂的小島上,人物也只有一個,幾乎沒有什么對話,情節也極其簡單,卻毫不使人感到枯燥乏味。究其原因,一是作品充滿了震撼人心的愛國激情,二是顯克維奇出色地描寫了千變萬化的海洋景色,這種自然景色又和人物的感情變化緊密呼應,他善于用一段段不同景色的描寫襯托出斯卡文斯基經過幾十年搏斗后渴望脫離險惡人世的心情,從而借景抒情、融情入景,達到情景交融的地步,這正是小說的藝術魅力所在。
《第三個女人》和《海邊戀情》(原名是《在明亮的海岸上》)都是以畫家生活為題材的,但又各具風采。《第三個女人》通過一個青年畫家成名前后的愛情風波,表現了畫家對藝術的執著追求和對純真愛情的渴望,同時也對那種以名利為準則的市儈式婚姻觀進行了針砭。小說還以生花妙筆,刻畫了三個不同的女性,她們有著不同的性格和風采。在主人公與她們的關系中,也寄寓著深刻的含義,反映了畫家對美與真的追求和對丑的擯棄。《海邊戀情》則是寫一個中年畫家的一段愛情插曲。畫家希維爾斯基來到蒙特卡洛之后,在與年輕富有的寡婦艾爾曾夫人的接觸中,被她的魅力所吸引,而對她萌生戀情。后來的頻繁接觸,使他漸漸看出了她的墮落、自私和虛偽,便和她分手了,希維爾斯基終于愛上了純樸、年輕而又美貌的模特兒。希維爾斯基的愛情經歷體現了雙層的含義,既表現了本質是好人的畫家與虛偽墮落的艾爾曾夫人由相愛到決裂的個人關系,也反映了畫家與蒙特卡洛這個腐敗的社會從受誘惑到厭棄的歷程,而艾爾曾夫人則是蒙特卡洛的墮落社會的縮影。這兩部小說在寫作風格上時而幽默風趣,時而明快潑辣,時而又富于強烈的抒情色彩,體現了作者的高超的藝術技巧。
《哈尼婭》是顯克維奇早期的一篇小說,它與《老仆人》《賽義姆·米查》被人合稱為小三部曲,以便和《火與劍》《洪流》與《伏沃迪約夫斯基騎士》大三部曲相區別。《哈尼婭》是小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寫兩個年輕的中學畢業生同時愛上了孤女哈尼婭的故事。亨利克和賽義姆都是當地貴族的兒子,他們本是親如手足的同窗好友,卻為爭奪哈尼婭而展開了決斗。后來哈尼婭患了天花,滿臉麻點,他們的愛情也隨著哈尼婭美貌的失去而消失了。作者在小說里對亨利克和賽義姆的戀愛態度是有所批評的,但并沒有過多地指責他們,而是把他們的態度歸咎于他們的氣質不同和年輕人的感情沖動與爭強好勝。后來在第三部《賽義姆·米查》中,他們依然是患難與共的朋友。《哈尼婭》最大特點是描寫了波蘭古老的農村田園風光,展現了波蘭貴族社會的生活風貌,塑造了一系列各具特征的正直善良的波蘭人,他們身上都有著某種性格上的缺點,但他們都是愛國者,而且為人正派,無論是仆人還是主人都是一些富于人性和有人情味的人物。顯克維奇通過這些畫面和人物,給讀者以這樣的啟示:在被強國占領下的波蘭,只有農村才保持著深厚的民族特性,才是波蘭民族復興的堅實根基。
林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