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亞·奧斯特洛夫斯基戲劇六種
- (俄)亞·奧斯特洛夫斯基
- 7798字
- 2022-07-21 15:34:31
譯本序
俄國戲劇家亞歷山大·尼古拉耶維奇·奧斯特洛夫斯基(1823—1886)出生于一個富有的律師家庭,自幼生活在莫斯科河南區。這個地區當年是漁民和苦力開發的,主要居民是各類商人、工匠、小市民和中下等官吏。他有一篇描寫當地風尚習俗的作品就題名為《莫斯科河南區一個居民的手記》。
一八四三年,亞·奧斯特洛夫斯基從莫斯科大學法律系退學以后,在法院擔任文書,接觸到形形色色的案件,諸如家庭和財產糾紛、破產和債權案件等,耳聞目睹的都是從事商業活動的小市民、商人、貴族之間的爾虞我詐。這使他有機會揭開溫情脈脈的家庭面紗,了解世態的炎涼。亞·奧斯特洛夫斯基接待訴訟人時,常??匆娖婀值谋砬楹褪謩?,聽到純樸生動的語匯和咬文嚼字的言辭。這些都為亞·奧斯特洛夫斯基理解馬克思所說的“人的尊嚴變成了交換價值”提供了條件,也為他的創作提供了最豐富、最生動的素材。
《自家人好算賬》寫于一八四八年,正式發表于一八五〇年的《莫斯科人》雜志。這個劇本取材于作家對莫斯科商界道德面貌和風尚的觀察。在他辦理的訴訟案件中,最常見的是詐騙性質的破產。這種案件的具體表現之一就是,把自己的財產用假過戶的辦法付出假期票,偽造出納賬,然后宣布破產,以達到不付或少付債款的目的。這種欺騙勾當既反映出商界道德的沉淪,也反映出金錢統治一切的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十九世紀四十年代俄國社會中的資本家階層掀起一股“原始積累”的狂熱,假破產與欺騙債權人就是重要的積累手段?!蹲约胰撕盟阗~》這部喜劇正是反映了俄國商界的這種欺騙性。亞·奧斯特洛夫斯基把莫斯科河南區司空見慣的日常生活加以提煉,創造出農奴制改革前俄國資產階級的典型。博利紹夫就是這種典型之一。他出身低賤,早年靠賣泥鰍和織布為生,經常受別人侮辱。但是他倚仗金錢的勢力,巧于經營,成了暴發戶。他在本地是個大人物,在經濟方面是一個富翁,然而,在精神方面卻是個窮鬼。他文化水平低下,滿腦子宗法道德觀念,缺乏西歐資產階級那種文明的外殼。他認為自己有錢,因此就可以獨斷專行。他奉行的道德原則就是——“別人也這么干”,他“不光干,而且心狠手毒——毫無廉恥,喪盡天良!”從心理方面說,博利紹夫自幼飽嘗屈辱,受盡責罵,因此,一旦他金錢在握,便不可一世,充分享用侮辱和責罵他人的權利。這樣,貪婪成性與剛愎自用就成了博利紹夫這個形象的突出特點。
盡管博利紹夫擁有萬貫家私,但他仍想再發一筆橫財,然后把家產交給可靠的人,自己安享清福。他選擇的繼承人是波德哈柳津。這位掌柜同博利紹夫既有共同點,即渴望出人頭地,奸詐貪婪;但也有不同之處,那就是他不滿足于岳父的小店,要開設更大的商店,“文明地”剝削顧客,同時他比岳父更狡猾、更陰險。他同莉波奇卡的結合是為了向上爬,這體現了商業資產階級已不滿足于賺錢,而且企圖得到社會地位和更多權利。
亞·奧斯特洛夫斯基筆下的莉波奇卡,是一個典型的小市民。由于父母有錢,她受過一些教育。她夢寐以求的是嫁給出身名門的軍官,然而實際上不可能,因此下嫁波德哈柳津,打算倚仗他的金錢取得一定的社會地位。最后,他們夫婦為了自己的私利,寧愿被流放去做苦工,也“超過十戈比就不能給”。
《自家人好算賬》曾用過“破產者”這個劇名,因為不僅外部沖突是寫破產——假破產的策劃與實現,內部沖突也是寫破產——博利紹夫在道德上的破產?!蹲约胰撕盟阗~》的戲劇沖突是喜劇性的,即老板和掌柜為了共同的利益去欺騙別人,同時掌柜又欺騙了老板。亞·奧斯特洛夫斯基通過這一戲劇沖突,為讀者和觀眾揭示了俄國社會生活一個陰暗面,力證了《共產黨宣言》中所說的:“人和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系,除了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就再沒有任何別的聯系了。”亞·奧斯特洛夫斯基正是通過揭露商業資產階級唯利是圖,金錢對人的道德面貌、家庭關系和心靈的腐蝕,來批判俄羅斯這個“黑暗王國”的。
《自家人好算賬》這部寫實的諷刺喜劇使作家一舉成名。隨后,亞·奧斯特洛夫斯基陸續寫過《全家?!贰陡F新娘》等優秀劇本。富商的巧取豪奪,貪官污吏的行賄受賄,窮新娘的窘困狀況,這些農奴制改革前俄國社會制度產生的丑惡現象全部被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因此,杜勃羅留波夫認為亞·奧斯特洛夫斯基表現了生活的真實,是現實生活陰暗面的無情揭露者,是改造社會的輿論喉舌。但是,亞·奧斯特洛夫斯基在創作初期由于同保守派歷史學家的接近,曾表現出創作上的動搖,一度支持過《莫斯科人》雜志的斯拉夫派思想,發表過一些美化俄國農奴制社會的言論,并且寫了三部反映這種思潮的劇本:《各守本分》美化商人的宗法制家庭生活;《貧非罪》寫頑固獨夫的道德新生;《切勿隨心所欲》寫罪人的良心發現、宗教和倫理的凈化作用。革命民主主義者批評這三部戲劇美化宗法制度和鼓吹宗教的世界觀。車爾尼雪夫斯基為使亞·奧斯特洛夫斯基擺脫斯拉夫派的影響、回到現實主義的道路上來,作過艱巨的斗爭。他寫道:“以我們的愚見,他這樣做只是損害了他自己的文學聲望,還不會毀損他的美的才稟:只要奧斯特洛夫斯基君拋棄這一條引導他寫出《貧非罪》的羊腸小道,這種才稟還會依舊顯得清新、有力。希望他不要受到宣布他是‘藝術與真實’的英雄這種贊美歌所引誘,但愿他還是嚴格地想一想,在藝術創造中,什么是真實。才能的力量在于真實;錯誤的傾向要毀滅最堅強的才能?!?a id="w1">[1]換句話說,只有繼承俄國十九世紀四十年代的現實主義傳統,亞·奧斯特洛夫斯基才能有所建樹。涅克拉索夫也希望他現實主義地描寫人民生活??死锩讈啈馉幗Y束后,俄國封建農奴制的腐朽明顯地暴露出來,農民運動空前高漲,這對亞·奧斯特洛夫斯基的迷誤無疑是一副清醒劑。亞·奧斯特洛夫斯基仔細傾聽了當代進步人士的忠告,終于脫離了《莫斯科人》雜志,逐漸擺脫斯拉夫派的影響,回到了現實主義的立場上來。
一八五六年,亞·奧斯特洛夫斯基懷著熟悉人民、研究人民、藝術地再現人民的愿望,參加海洋部舉辦的伏爾加河沿岸文學考察活動。在這次考察中,亞·奧斯特洛夫斯基得以飽覽伏爾加河沿岸的秀麗風光,久久不能忘懷,以致在他以后的劇作中不時出現伏爾加河的形象。對兩岸人民的生活、勞動、風俗、禮儀、傳說、民歌等的了解,也加深了他對人民的認識。沿途他還目睹了俄國現實生活中形形色色的黑暗現象,使他對農奴制改革前的社會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這樣,他的視野擴大了,他的作品的題材從商人階層擴大到整個社會,新的形象和新的沖突豐富了他的創作。
亞·奧斯特洛夫斯基考察歸來之后,加強了同革命民主主義陣營的聯系。在當時沙皇的統治日益腐敗、社會公眾的不滿情緒日益嚴重、農民改革的思潮高漲的革命形勢之下,他重新把諷刺矛頭指向昏庸的沙皇統治及其社會基礎和思想支柱,劇本的主題更加深化。《肥缺》《養女》等均屬這個時期的作品。在這些作品中,亞·奧斯特洛夫斯基無情地揭露了靠剝削、傾軋、陰謀而生存的大中小官僚的丑惡面目,以及貴族、地主的殘暴專橫。對于十九世紀五十年代中期俄國要求改革的社會運動來說,這些揭露農奴制反動本質的劇本無疑是非常及時的。列夫·托爾斯泰在論及《肥缺》時寫道:“從深度、力度和忠實性來說,這是一部具有時代意義的大作品。”[2]杜勃羅留波夫把亞·奧斯特洛夫斯基所描繪的專制、強暴、愚昧、欺詐的俄國社會稱為“黑暗王國”,并指出:“‘黑暗王國’生活中,這種荒謬秩序,已經傳染到這種程度,每一個受盡壓抑的個性,只要稍微從別人的壓迫底下解脫一點出來,他自己就會努力壓迫別人。這些粗野的關系非常巧妙地貫穿在奧斯特洛夫斯基的整個戲劇之中,這就是為什么我們要說在這里可以看到專橫頑固的一個完整的體統。”[3]
被譽為“俄國戲劇文學一顆明珠”的《大雷雨》,是對“黑暗王國”進一步的揭露和批判。這個劇本寫于一八五九年。亞·奧斯特洛夫斯基在經歷過一段曲折的創作生活之后,又回過頭來寫商人家庭的內幕。不過,這次是把商人家庭生活放在俄國社會的背景上來寫的,因此更為深刻。為了全面深刻地表現“黑暗王國”,亞·奧斯特洛夫斯基在《大雷雨》里采用復調結構。這里我們可以看到兩條線索:一條是季科伊與庫利金之間的沖突;一條是卡捷琳娜同卡巴諾娃之間的沖突。前者是社會沖突的反映,后者是家庭沖突的反映。第一幕寫卡里諾夫城的黑暗勢力同代表未來的力量之間的沖突,寫到野蠻的風俗、資本主義的剝削,同時也寫了卡捷琳娜同卡巴諾娃的沖突。卡捷琳娜在娘家時無憂無慮,在卡巴諾娃家則遭受欺壓。她追求自由,反對封建的宗法道德。這種家庭沖突同社會沖突既平行發展,又相互交叉,既能加強社會沖突的深度,又突出了家庭沖突的意義。最后集中到卡捷琳娜身上,由庫利金把卡捷琳娜從河里撈上來,當眾用血的事實控訴卡巴諾娃是殺人兇手,是當地“吃人”的風俗、封建的宗法意識和宗教的道德觀念殺害了卡捷琳娜。這樣,卡捷琳娜的悲劇結局所產生的影響,就遠遠超出了家庭的范圍。
“黑暗王國”中荒謬秩序的代表人物是季科伊和卡巴諾娃。季科伊作為俄國資產階級的代表人物,比博利紹夫更殘酷、更專橫,他聲稱:“我樂意就饒了你,不樂意、就一腳踩死你。”他有錢,因此才敢這樣肆無忌憚??ń萘漳鹊膽偃瞬荒芫人谒鹬校褪且驗槭苤朴诩究埔恋呢攧荨6挪_留波夫寫道:“在我們的面前,卻浮起了那塊把人們羈留在我們叫作‘黑暗王國’的沉淵深處的石頭,這塊石頭,就是物質上的依賴?!?a id="w4">[4]這塊石頭砸在卡捷琳娜的頭上,把她壓到伏爾加河底。卡捷琳娜的丈夫指責母親說:“您把她毀啦!”卡巴諾娃對卡捷琳娜極盡凌辱之能事,逼得她走投無路。卡捷琳娜不愿跪著求生,寧死不屈。她的死震撼了俄國社會生活的大舞臺。這個堅決行動使觀眾看到,“黑暗王國”里有一股力量在反對它的秩序,這股力量就是杜勃羅留波夫指出的“黑暗王國”里一線光明,就是俄國社會中必將消滅“黑暗王國”的力量。亞·奧斯特洛夫斯基在《大雷雨》中譜寫了一曲人民起來反對黑暗統治的悲壯頌歌,達到了自己的創作高峰。
卡捷琳娜的形象不僅達到了高度的生活真實,而且達到了高度的心理真實與情感真實。她結婚剛兩年,少女時代的美好生活、對愛情的憧憬、對自由的追求還藏在心里,給了她勇敢沖擊一切束縛的力量。兩年的婚后生活,使她受盡封建家庭的折磨,但她沒有屈服,沒有隨波逐流。然而她缺乏生活經驗,斗不過卡巴諾娃。尤其是她從小受到宗教的毒害,認為瞞著丈夫另有私情是一種罪孽。她不愛自己的丈夫,繼續追求真正的愛情,可宗教的教育使她迷信,認為“雷會劈死人的”。雷聲引起她內心的震動,她精神上支持不住,承認自己犯了罪,表示悔過,一聲驚雷使她失去知覺。她的復雜的心理活動和情感變化,都同她的生活環境、受到的教育有著密切的聯系。女主人公的心理真實和情感真實是基于生活真實的。因此,她的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在《大雷雨》里,伏爾加河不僅是自然美的體現和人物抒懷的對象,而且作為俄羅斯人民的象征,成為戲劇情節發展的組成部分。隨著劇情的發展,大自然不斷變幻著。第一幕里,伏爾加河兩岸郁郁蔥蔥,河水悠然流過。第三幕里,卡捷琳娜與鮑里斯第一次幽會的時刻,伏爾加河洋溢著詩情畫意——“從伏爾加河對岸的草地上吹來陣陣花香”,月光下微風送來悠然的琴聲,送來戀人們的大膽的情歌。到了第五幕,景色同第一幕相同,但伏爾加河抹上了一層愁云——動人心弦的歌聲消失了,“黑暗布滿夜空,大家閉眼安息”。這時卡捷琳娜滿懷愛與恨,縱身投入伏爾加河的懷抱。隨著她的死,伏爾加河浸入一片黑暗之中。我們聽到的是卡捷琳娜的絕唱,是眾人的義憤,是季洪的哀號,是伏爾加河沉痛的挽歌。伏爾加河仿佛悲慟欲絕,在為卡捷琳娜高歌一首悲曲。在這里,亞·奧斯特洛夫斯基巧妙地將抒情風格同充滿詩意的象征手法結合在一起,增強了這部悲劇的審美價值。
《誰能無過,誰能免禍》寫于一八六二年,十月二十五日動筆,十二月三十一日戲劇審查委員會批準公演,一八六三年八月亞·奧斯特洛夫斯基因此劇榮獲“烏瓦羅夫獎”。這部戲的主要情節是:年輕姑娘塔吉雅娜為生活所迫嫁給了本地商人克拉斯諾夫。姑娘并不愛商人,商人卻高興極了,因為他非常愛自己的好人家出身的妻子,總是滿足她的一切要求。突然,姑娘的舊情人巴巴耶夫到這個縣城來辦事,不巧碰上休息日,要等三四天。他就想找樂子。巧的是他見到了塔吉雅娜,他們之間舊情復燃,塔吉雅娜避開丈夫偷偷同舊情人幽會,克拉斯諾夫發現后,一怒之下殺了塔吉雅娜。真是飛來橫禍。這就是劇名《誰能無過,誰能免禍》這條俄國諺語的意思。陀思妥耶夫斯基先是兩次閱讀這個劇本,留下了不錯的印象,接著又觀看了首演。論者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白癡》中可以看到克拉斯諾夫的影子。列夫·托爾斯泰也看了首演,也留下了極深的印象,劇本的真實性令他贊不絕口。屠格涅夫認為,阿爾希普和阿洪尼亞的形象以及他們關于人的本性的爭論有很高的價值??死怪Z夫是一個悲劇性人物,很不容易成家立業,娶到美麗高貴的妻子,努力盡一個好丈夫的責任,但是妻子和她的舊情人卻傷害了他,他竟落到了殺人的地步。塔吉雅娜為了生活而嫁給克拉斯諾夫,內心卻鄙視丈夫,背后稱他“傻瓜”,一有機會就背叛了丈夫,最后被殺,也是悲劇人物。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構思于一八六八年夏,八月底開始寫作,十月七日脫稿。這部喜劇的主要情節是:某地一位年輕“智者”葛路莫夫企圖通過迎娶有好地位和豐厚陪嫁的女人為妻,為達這一目的不惜用一切手段,包括認親戚、拍馬、同上一輩老女人調情、詐騙、低三下四等等,眼看就要成功,結果有人偷了他的日記并在報紙上發表。日記里寫了他的內心獨白,記錄了他賄賂一些人的賬單和對一些人物的辛辣描繪。他的詭計穿幫了,他只好放棄美夢。他說:“智者千慮,必有一失?!薄拔蚁蚰俏恍〗闱蠡?,口袋是預備放錢的,心是留給您的?!边@是葛路莫夫向老女人說的話。最后退場時,他向大家說,“諸位,你們是需要我的。你們沒有像我這樣的人,是不能生活的?!边@里道出了《智者千慮,必有一失》的主題。我們可以看到,亞·奧斯特洛夫斯基描繪了整整一個群體。在俄國《新時代》雜志一八六八年第二二二期上,評論者指出,劇中的“人物典型我們在生活中天天遇見。整部劇作就是尖銳諷刺正在俄國衰亡的一代”。一八六八年第一五七期《彼得堡新聞報》的劇評人指出,亞·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這部喜劇,“用鮮明的濃彩描繪出我國正在消亡的一代,可是他們實質上是仍然頑強生存、要傳承下去的一代人。我們的諷刺作家描繪了一幅令人憂心的可靠的沒有夸大的畫面”。葛路莫夫退場后,他的貴族親戚表示,還要關照這個年輕人,還用得著他。亞·奧斯特洛夫斯基在劇中把筆鋒從商人圈子轉向貴族圈子,從人物的家庭關系轉向人物的社會關系,描繪了一幅反映俄國社會的圖畫。一八六八年十月十六日《智者千慮,必有一失》獲準上演,十一月一日即在圣彼得堡亞歷山大劇院公演,五天后,即同月六日,在莫斯科小劇院公演,都大獲好評。直到現在,《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仍是莫斯科小劇院的保留劇目。
一八六一年,沙皇政府宣布取消農奴制,結果使農民的處境更加悲慘,地主變本加厲地殘酷剝削農民。沙皇政府加強鎮壓六十年代蓬勃發展起來的革命運動,以鞏固其反動統治。這時,亞·奧斯特洛夫斯基對下層人民寄予更多的同情。他從道德的角度觀察俄國社會的各個階層,通過日常生活的沖突,揭露特權階層的專橫、頑固、荒淫、貪婪,歌頌下層人民的誠實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森林》《沒有陪嫁的姑娘》都是屬于這種題材的劇本,其中的戲劇沖突表現為上層人物同他們的犧牲品之間的矛盾。
《森林》寫于一八七〇年。女地主古爾梅斯卡婭虛偽、無恥,滿嘴仁義道德,實際上是一個殘酷專橫的女惡霸、大騙子。她口頭上打算把外甥女嫁給朋友的兒子,實際上是自己想嫁給一個青年學生,以滿足自己的淫欲。這個劇本反映出家庭內部暴君同犧牲品之間的沖突。生活在貴族莊園里的阿克休莎要擺脫被壓迫的處境,只有兩條出路:要么嫁給她熱戀的彼得,要么跳河自殺。最后還是流浪藝人解救了她。流浪藝人一針見血地指出:“這里一切都很正常,森林里本來就應該是這樣嘛。老太婆嫁給中學生,年輕的姑娘因為住在親戚家生活痛苦而要跳湖自殺:這是森林嘛。”這座森林實際上是一座人間地獄。
《沒有陪嫁的姑娘》寫于一八七八年,是亞·奧斯特洛夫斯基晚年創作的高峰。這部劇本通過窮姑娘的輕信受騙與富豪的背信棄義,暴露出資本主義社會中沒有陪嫁的姑娘的悲劇。女主人公拉里莎年輕美麗,但因為沒有家產,就成了資產階級的玩物。大船主帕拉托夫曾經對她海誓山盟,大獻殷勤,拉里莎把愛情獻給了他,哪知他玩膩了以后卻溜之大吉。如今他找到一個有錢的未婚妻,利用做生意之便,回來最后一次玩弄拉里莎。另外一個大商人克努羅夫,聽說拉里莎找到了一位不要陪嫁的未婚夫而大為驚奇,克努羅夫也不愿失去這樣一個玩物。他在拉里莎對愛情失望而又不愿嫁給她不喜歡的未婚夫的時候,企圖用金錢買她當情婦?;ㄥX買樂兒,這就是大商人克努羅夫的人生哲學。拉里莎是一個充滿矛盾的人物:一方面追求豪華的生活,另一方面又希望得到誠實純潔的愛情。這正是那些出身名門、家道中落的年輕姑娘具有的典型性格。她的意中人和理想丈夫是帕拉托夫式人物。她認為帕拉托夫既富有又高貴,即使在受騙之后再見到帕拉托夫仍然舊情復燃,甚至想隨他私奔。這對帕拉托夫來說不過是逢場作戲而已;但對于拉里莎卻是一場災難。如今她既沒有陪嫁,又喪失了名譽。要么出賣自己的美貌,要么跳進伏爾加河,別無他路可走。她缺乏卡捷琳娜那樣的勇氣,因此只好選擇前者。拉里莎缺乏堅定明確的道德原則,缺乏生活目標,容易動搖,性格軟弱,易于接受誘惑。她終于死在未婚夫的槍下。她的死,客觀上是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控訴:“我找過愛情,可是沒有找到。大家把我看成玩物,過去是這樣,現在也是這樣。從來沒有一個人想看看我的靈魂深處,我從任何人身上都沒有看到過同情心,沒有聽到過一句溫暖的、知心的話?!?/p>
亞·奧斯特洛夫斯基一生寫了四十七個劇本(不包括翻譯的劇本),反映了俄國三百年間的歷史生活,包括他同時代的現實生活,共刻畫七百二十八個人物(不包括次要人物),劇種有正劇、悲劇、喜劇、歷史劇、家庭問題劇等等。如果把這些生活畫面和人物形象放在一起,就構成一幅絢爛多姿的俄國社會畫卷,一部激蕩人心的俄國生活史詩。亞·奧斯特洛夫斯基沒有提出重大的政治或哲學課題,沒有描寫貴族和平民知識分子的革命活動,而是通過描寫商人、官吏、貴族、下層人的日常生活,揭示這個社會在家庭、財產、道德方面的沖突。他筆下的人物,有的是俄國農奴制改革前“黑暗王國”的代表,有的是俄國農奴制改革后資產階級“黑暗王國”的代表,無論是前者還是后者,都應當被看作“黑暗王國”的隨葬品。而像卡捷琳娜那樣的人物,則是反抗“黑暗王國”的強有力的俄羅斯性格,反映了農奴制改革前俄國人民要求建立新生活的愿望。這就是我們從亞·奧斯特洛夫斯基劇本中得出的客觀結論,也是他的創作意義所在。亞·奧斯特洛夫斯基為世界戲劇藝術寶庫獻出了“俄羅斯生活完整的畫卷”[5],他的光輝藝術成就使他永垂世界戲劇史冊。
白嗣宏
二〇二一年二月
[1] 《車爾尼雪夫斯基論文學》,上海譯文出版社,1982年,下卷(一),第50—51頁。
[2] 《托爾斯泰全集》,莫斯科,1949年,第六十卷,第158頁。
[3] 《杜勃羅留波夫選集》,上海譯文出版社,1983年,第一卷,第329頁。
[4] 《杜勃羅留波夫選集》,上海譯文出版社,1983年,第二卷,第435頁。
[5] 《杜勃羅留波夫選集》,上海譯文出版社,1983年,第一卷,第46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