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S.艾略特文學思想研究
- 蔣洪新
- 3233字
- 2022-07-21 16:40:54
五、艾略特文學思想的獨特地位
如果說20世紀英美文學的天空星光燦爛,那T.S.艾略特是其中最熣燦的一顆星星;如果說20世紀英美文學是連綿起伏的一片高原,那艾略特可以稱得上高原上屈指可數的高峰。“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一位詩人能有十年影響力已是佼佼者,艾略特在20世紀20年代成名于歐洲,其強勁影響力持續到70年代,達半個世紀之久。有研究他的人干脆將書名定為《艾略特和他的時代》,因為作者羅素·克爾克(Russell Kirk)認為艾略特影響了一個時代。此外,迄今艾略特的詩歌與評論名篇已被列為大學文學教材必選篇目。
作為現代主義文學開拓者,他與同時代的作家的確開創了一代新的文學作品與范式,哪怕是在反現代主義文學的后現代主義文學,他也是重要的對話者。那么,為什么他影響如此久遠?與他同代的大作家詩人如W.B.葉芝(W.B. Yeats)、詹姆斯·喬伊斯(James Joyce)、厄內斯特·海明威(Earnest Hemingway)、威廉·福克納(William Faulkner),都是現代主義大師級人物,他們中不乏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他們的文學作品影響力不亞于艾略特,但他們在文學批評史上的地位肯定不及艾略特。艾略特是集詩人、批評家、戲劇家為一體的大人物,是個全能高手。而且他學養很好,是學者型的詩人。他的文學創作與文學批評如鳥之雙翼,相得益彰。文學批評為創作正名,提供理論依據與支撐,而創作又為理論進行實踐,展示出范例。理論之樹常青,而創作之樹又能綻放新芽。這兩者交融生長,構成蔚為壯觀的艾略特文學思想,奠定了艾略特在英美文學史上的文學霸主地位。
西方著名文論家韋勒克在其巨作《現代文學批評史》中論述艾略特時寫道:“T.S.艾略特是英語世界20世紀迄今最重要的批評家。他顯而易見地影響了他那個時代的文學趣味。”[24]諾貝爾文學獎授獎詞評價他:“在艾略特的詩歌和散文中有一種很特殊的聲音,這種聲音使我們這個時代不得不加以重視,這是以一種鉆石般的鋒利切入我們這代人的意識的能力”。[25]“要真正了解艾略特,總是會遇到需要解決的難題,還有需要克服的障礙,但這樣做又是令人鼓舞的。這位在寫作形式激進的先驅,當今詩歌風格整個革命的創始人,同時也是一個具有冷靜推理和縝密邏輯的理論家,他從不厭倦地捍衛歷史的觀點以及為了我們生存而存在的固有道德規范的必要性。”[26]要說一個人改變一個時代的文學評價標準與審美情趣,這不是輕易可獲取的殊榮,必須要有說服他人的創新而堅實的理論體系,否則只能曇花一現。艾略特在世時就有人說他是現代批評的鼻祖,并說他是美國新批評和現代主義的肇始者。艾略特對此并不同意,他說自己從未有意建構完整的批評體系,雖有一些湊合的批評概念和說法已被大家認可,但他自己最滿意的文學批評是對他喜歡且影響他最深的詩人、戲劇家作品的評論。這當然是他的自謙之詞。艾略特不像一些學者那樣專門著書立說來建構其完整的理論體系,但是通過閱讀艾略特的論文與選集,我們不難從中發現一個屬于艾略特自己的完備的文學批判體系。
艾略特立足于“傳統”,視文學為融過去與現在為一體的有機整體,從宏闊的視野來亮出現代主義文學標準,然后就此提出文學批評思想、現代詩創作原則與手法,如“非個性化理論”、“尋找客觀對應物”、“感受力脫節”、音樂的應用、自由詩的建構、好詩與次要詩的差別、經典作品的標準等,進而又關注文學與道德和宗教的關系、文化的定義、文化批評的重要意義、文學與教育等社會發展與文明進步的深層次問題。他的文論豐富而多彩,然而對照他全部作品閱讀,只要稍微整理,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便可呈現出來,這是艾略特勝過同時代作家之處。他學養深厚,思想博大精深,值得學者去挖掘探究。隨著時間的推移,艾略特注意到自己思想繁雜豐富,故有意將自己類似的文論的選題成冊。他的文論選集有兩本頗為流行,一本是他自己編選的《論文選集》,1950年出第二版,此版新增了四篇文章,這選集主要是艾略特1917年至1936年的文論;另一本則是約翰·海伍德編選的艾略特的《論文選集》,該書除了編者海伍德作序介紹之外,主要包括文學批評和社會批評兩個部分。
此外,還有弗蘭克·克牟德(Frank Kermode)編輯并作序的《艾略特論文選集》。艾略特還曾將自己發表的文章與講演按照內容先后分類出版,包括:《圣林:關于詩歌和批評的論文集》,《詩歌的用途和批評的用途》 (源于艾略特在哈佛大學系列講座),《批評批評家》,《論詩歌和詩人》。
艾略特在論《批評家和詩人約翰遜》和《批評的界限》中提到約翰遜、德萊頓、柯勒律治、龐德屬于詩人批評家,在他看來,他們影響了他們各自時代的文學趣味和范式。如此看來,艾略特將自己與他們歸為一類,也是恰如其分的。
1928年是艾略特人生的轉折點,他加入了英國國籍,并皈依了英國國教。這一年也是艾略特的個人精神和思想的轉折年。艾略特的思想轉變也影響了他的詩歌創作。從詩人1928年以后的作品來看,詩人在關注文學批判的同時也開始逐漸注重文化批評,如: 1928年發表的《為蘭斯洛特·安德魯斯》, 1931年的《蘭貝斯之后的思考》,1933年的《追求異神》,1939年的《基督教社會的理想》,1948年的《關于文化定義的札記》。艾略特將批評家分為幾種:為興趣而作的,學者型的,還有詩人批評家。艾略特將自己劃為詩人批評家。他的意思是詩人是主業,批評家是副業。弗蘭克·克牟德則認為艾氏這種說法欠準確。克牟德認為艾略特的批評論著和詩人的詩歌創作同樣出色。其實,綜觀艾略特全部作品,從數量上看,他的批評論著還稍多于他的詩作和戲劇,從影響力來看,他的詩歌雖然可以說開一代詩風,但他的批評論著不但是現代主義文學的綱領性文件,而且引領了文學和文化批評領域幾乎整整一個世紀。
[1] 錢基博著《中國文學史》,中華書局1993年版,第1頁。
[2] 〔南朝〕蕭統編《文選》,李善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頁。
[3] 錢基博著《中國文學史》,中華書局1993年版,第1—2頁。
[4] 錢基博著《中國文學史》,中華書局1993年版,第2—3頁。
[5] 錢穆著《中國思想史》,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版,第1頁。
[6] 葛兆光著《思想史的寫法——中國思想史導論》,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24頁。
[7] [法]安德烈·紀德著《關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六次講座》,余中先譯,人民文學出版社2019年版,第44頁。
[8] 敏澤《關于中國文學思想史問題》,《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6期。
[9] 敏澤著《中國文學思想史》,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8頁。
[10] 敏澤《關于中國文學思想史問題》,《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6期。
[11] [英]拉曼·塞爾登等編《文學批評理論——從柏拉圖到現在》,劉象愚、陳永國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8—35頁。
[12] 參閱敏澤《中國文學思想》,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青木正兒《中國文學思想史》,開明書店1977年版。
[13] [俄] 別林斯基著《別林斯基玄機》第3卷,滿濤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0年版,第574頁。
[14] [美]勒內·韋勒克著《批評的諸種概念》,丁泓等譯,四川文藝出版社1988年版,第36頁。
[15] 李敬澤“實錄:李敬澤從批評家的角度談文學”,《新浪讀書》(2012—10—31)。http://book.sina.com.cn/news/a/2012—10—31/1633355354.shtml
[16] 劉紅紅《文學批評的學科定位——對“文學批評是一門現代學科”的認識》,《內蒙古電大學刊》2008年第11期,第41—42頁。
[17] 劉紅紅《文學批評的學科定位——對“文學批評是一門現代學科”的認識》,《內蒙古電大學刊》2008年第11期,第41—42頁。
[18] [俄]車爾尼雪夫斯基著《文學論文選》,辛未艾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770頁。
[19] 唐詩人、蔣述卓《文學批評與思想生成——建構一種廣闊的文化詩學理論》,《文藝研究》2019年第4期,第5—15頁。
[20] 南帆《批評拋下文學享清福去了》,《南方》2008年第3期。
[21] 李舫《莫言:希望把對我的關注變成對當代文學的熱情》,《人民日報》2012年10月19日。
[22] 朱立元著《當代文藝理論》,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95頁。
[23] 轉引自徐葆耕編《瑞恰茲:科學與詩》,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29頁。
[24] Rene Wellek,A history of Modern Criticism: 1750—1950, vol 5, New Haven and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6.p.176.
[25] [英]托·艾略特著《四個四重奏》,裘小龍譯,漓江出版社1986年版,第279頁。
[26] [英]托·艾略特著《四個四重奏》,裘小龍譯,漓江出版社1986年版,第28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