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叔本華隨筆集
- (德)叔本華
- 2717字
- 2022-07-21 15:26:11
二二(§289續)
人類那些原始英才多么偉大而又值得欽佩啊,他們不論在哪里,都發明出人間最值得驚嘆的藝術品,即語言的語法,創造出詞類,區別并確定名詞、形容詞和代名詞的性和格,動詞的時態和語氣,就中還細致區別過去時,完成時和過去完成時(希臘語的動詞還有不定過去時);這一切出于一個高尚的意圖,即要有一個適當而充分的工具,來圓滿而相稱地表達人的思維,這個工具要能接收并正確反映人的思維的每種細致差別和每種變更。與此相反,看看我們今天試圖改革這件藝術品的人們,這些粗俗的、遲鈍的、蠢笨的德國胡寫同業公會的工匠們:他們為了節省空間,想把那些精細的分類作為廢物去掉,因此想把全部過去時一起傾注在簡單過去時中,想用純簡單過去時說話。在他們眼中,剛才被稱頌的那些語法格式的發明者們一定是十足的傻瓜,他們不懂得一視同仁,不懂得簡單過去時可以用作唯一的通用的過去時:可希臘人嫌三個過去時不夠用,還添上兩個不定過去時,這些人在那些工匠們看來,一定顯得何其幼稚啊!此外,他們還熱心把所有前綴作為無用的贅疣切去,看誰聰明到從剩下的東西變出什么來!重要的合乎邏輯的小詞,如nur(僅僅), wenn(當), um(為了), zwar(盡管), und(而且)等等,原本可以闡明整個文句,他們卻為了節省空間,把它們一律淘汰,讓讀者留在黑暗中。然而,這正為一些作者所歡迎,他們正存心想寫得艱澀難懂,因為他們妄想借此引起讀者的尊敬,那些騙子們。一句話,他們為了在音節上占便宜,放肆地從語法上和詞匯上進行語言敗壞。為了在有些地方去掉一個音節,愚蠢地幻想達到語言的簡潔和緊湊,他們利用過的低劣花招數也數不盡。語句的簡潔與緊湊,我的好傻瓜們,可不取決于音節把戲,它要求你們既不理解也不具備的素質。可他們并沒有為此遭受譴責;反倒有一大群比他們更大的蠢驢在模仿他們。——上述語言改進所以得到大量的普遍的幾乎無例外的仿效,可以由下列情況來解釋,即把意義不明的音節加以切除,正需要最大的蠢才所擁有的許多理智。——
語言是一種藝術品,應當把它作為藝術品客觀地對待,因此它所表達的一切應當合乎規則,與其意圖相符合,而且它所說的內容必須在每個句子中真正得以證實,客觀地存在于其中:可不應當純主觀地對待語言,湊湊乎乎地說話,希望別人會猜到自己的意思;就像根本不講格、用簡單過去時表示所有過去時、扔掉前綴等等的那些人一樣。從前人們發明并區別動詞的時態和語氣,名詞和形容詞的格,而今那些可憐蟲卻想把這一切扔到窗外,以便把話說個差不離,為自己保留一種于他們合適的霍屯督族土語——二者之間有多大的差距啊。后者指的就是今天才智全部破產的文學時期的卑劣的筆耕者們。
從報刊撰稿人開始的語言敗壞,在文學書報的學者們那里得到了忠順的欽佩的仿效,他們至少沒有以相反的例子,即對優美純正的德語有所堅持,設法遏制那個惡劣現象:真沒有人這樣做;我看沒有一個人頂得住;沒有一個人來援救被卑劣的文學暴民所糟蹋的語言。沒有,他們像綿羊一樣追隨著,追隨著驢子。這是因為沒有一個民族像德國人那樣不愿意獨自判斷,然后加以判決,雖然生活和文學隨時提供了這樣的動機。他們像鴿子一樣沒有憤怒:但沒有憤怒,就沒有理智:只有理智才會產生某種“毒辣”,才必然天天在生活中,在文學藝術中喚起對千百事物的內心譴責和嘲諷,正是這種譴責和嘲諷不讓我們去模仿它們。——最后,我請讀者參看我的主要著作第二卷第十二章所說的一切。
[1] 讓·保爾(1763—1825),德國小說家。
[2] 偉大作家(在較高類型中)和藝術家的共同特征是,他們都認真對待自己的事業:其他人則除了自己的收益和利潤,對什么也不認真。一個人因一本從內在使命或沖動而寫的書獲得榮譽,隨即變成粗制濫造者;他這是為可鄙的金錢出賣他的榮譽。一旦為錢而寫,人就變糟了。在本世紀才有職業作家。以前只有使命作家。——原注
[3] 安提諾烏斯(約110—130),羅馬皇帝哈德良的寵臣,以美著稱,溺于尼羅河,哈德良封他為神,為他造了很多雕像,常為藝術品的主題。此處指他的石膏模型被翻制得面目全非。
[4] 弗朗索瓦·比沙(1771—1802),法國生理學家,解剖學家。
[5] 漢斯·克里斯蒂安·奧斯特(1777—1851),丹麥物理學家。
[6] 戈特弗里德·比格爾(1747—1794),德國詩人。《萊諾蕾》是他的名篇。萊諾蕾是這首敘事謠曲的主人公。
[7] 伊特魯里亞,意大利中部的古國,以雕像、陶器、墓飾等出土美術品聞名于近代。
[8] 指歌德。以下兩句是他的格言詩。
[9] 路多維柯·阿里奧斯陀(1474—1533),意大利詩人。
[10] 弗·威·里默爾(1777—1845),歌德為兒子聘請的家庭教師,曾與愛克曼合編歌德著作。
[11] 〔變文:〕欺騙誹謗講習所。
[12] 斯科圖斯·埃里根納(810—877),愛爾蘭神學家;弗朗西斯科·彼特拉克(1304—1374),意大利詩人;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國哲學家;雷勒·笛卡兒(1596—1650),法國哲學家;斯賓諾莎(1632—1677),荷蘭哲學家。
[13] 蒂爾·奧伊倫斯皮格爾,德國十四世紀農民出身的諷刺家。
[14] “大山分娩小老鼠”的典故,源出于古希臘諺語,后為羅馬詩人賀拉斯在《詩藝》中借用,還見于羅馬寓言家菲德拉斯的寓言。
[15] 克里斯蒂安·沃爾夫(1679—1754),德國哲學家,德國啟蒙運動代言人。
[16] 賀拉斯(公元前65—前8),羅馬詩人、諷刺作家。
[17] 尼可拉斯·布瓦洛(1636—1711),法國批評家,詩人。
[18] 大衛·加里克(1717—1779),英國演員,以扮演莎劇角色著稱。
[19] 見莎士比亞:《亨利四世》下篇第五幕第三場。
[20] 昆體良(35—100),羅馬修辭學家、教育家。
[21] 費解與愚昧有關,很可能是故弄玄虛,而不是真有什么深意。——原注
[22] 伏爾泰(1694—1778),法國哲學家、作家。
[23] 赫希俄德(全盛期在公元前800年左右),希臘詩人。
[24] 《舊約·約伯記》第十四章。
[25] 〔變文:〕淺薄無聊擁有一切形式,以便躲藏在下面:它用矯飾,用浮夸,用裝腔作勢、高人一等的口吻,用其他上百種形式把自己包裹起來:唯獨質樸它配不上,因為它在這里立即變得一絲不掛,只可出售自己的本色。連優秀的頭腦也不敢于質樸;那樣它會顯得干枯和貧瘠。所以,質樸一直是天才的衣服,正如赤裸是美的禮服。
[26] 原文此處有大段關于德語寫作中某些常見錯誤的評述。作者顯然專門針對本國讀者發表意見,這些意見對粗制濫造的德語文論的確擊中要害,但對不懂德語的外國讀者則近乎無的放矢,故略。
[27] 當時英、法流行的兩份報刊。
[28] 一百多年前,“以色列人”只是《圣經》中一個民族的名稱。
[29] 參閱《論婦女》。
[30] 狄摩西尼(公元前389—前322),希臘演說家。西塞羅(公元前106—前43),羅馬演說家。
[31] 分析判斷,指從某一概念抽繹出其所包含的概念而成的判斷,即獨立于一切經驗而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先天判斷。叔本華這里是批評寫作中拿種性為個體做定語的錯誤做法。
[32] 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學生,亞歷山大大帝的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