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260)
閱讀不過是自己思想的代用品。人們閱讀時,是讓自己的思想被別人用襻帶牽著走。此外,書多適足以表示歧路多,表示如果跟著它們走,會有多大的迷途的危險。但是,為天才所引導的人,即自我思考、自動思考、正確思考的人,他卻有找到正確道路的指南針。——只有當自己思想的源泉停滯時,才應當去讀書;這種情況即使對于最優越的頭腦也在所難免。但是,趕走自己的獨創思想,以便拿起一本書來讀,則是瀆褻圣靈的罪過。不妨把這種人比作逃離廣闊自然而去參觀植物標本,或者在銅版畫上觀賞美妙景色的人。
我們經過很大的努力,逐漸通過自己的思考和推斷,才發現一點真理,一點見解,我們有時也可能不費吹灰之力地在一本書中現成地碰見它;但是,如果我們是通過自己的思考獲得它的,那它就會貴重一百倍。因為,只有這樣,這點真理,這點見解,才能作為不可缺少的部分,作為活生生的肢體,進入我們思想的整個體系,才能與這個體系保持完整而穩固的聯系,才能連同這些聯系的全部因果一起被理解,才能具備我們整個思維方式的色彩、色調、特色,才能恰在需要它的時刻到來,從而才能穩固下來,再也不會消失了。因此,歌德的詩句
你從你父輩繼承的一切,
要去掙得它,才能占有它。
(《浮士德》第一部)
在這里才得到最完善的運用和闡明。這就是說,自我思考者只是到后來才為自己的見解而去認識權威著作,那時這些著作也不過用來確證他的見解,加強他自己而已;書本哲學家卻從權威著作出發,他用搜集來的別人的見解為自己構成一個整體,這就像用非血肉材料拼成的一個機器人,而自我思考者的見解則相反,它像一個由人生出來的活生生的人。它所以像活人一樣產生,是外在世界使思維著的心靈受孕,它隨后才分娩了這個寧馨兒。
僅僅從書本學來的真理粘在我們身上,就像一只假肢,一顆義齒,一個蠟鼻,或者充其量像是用別人的肉制成的一個鼻形;而通過自己的思考獲得的真理則像是天然的肢體,只有它才真正屬于我們。這就是思想家和單純學者的區別,所以,自我思考者的精神收獲看來就像一幅優美的圖畫,它因明暗準確,色調含蓄,色彩完美和諧而栩栩如生。相反,單純學者的精神收獲則有如一塊大調色板,充滿五顏六色,必要時也可能有條不紊,但是缺乏和諧、聯系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