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邊際墾殖”“石油農業”與“技術進步陷阱”:新中國成立至今

新中國成立后,隨著死亡率的大幅下降,人口大幅增加。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面對嚴峻的糧食供給壓力,新中國一方面進行了大量的農田水利建設,另一方面也在積極引入化肥、農藥等現代農業的生產要素。然而,從總體上看,糧食供給仍依賴于傳統農業,大規模的“邊際墾殖”仍然是中國面臨溫飽困境時的無奈選擇。改革開放以后,隨著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成功實施,以及化肥、農藥等“石油農業”生產要素的大規模引入,中國實現了在人口不斷增長背景下糧食供需的緊張平衡。然而,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邊際墾殖”仍在繼續,“石油農業”不僅本身不可持續,而且已經成為食品安全的系統性風險源。要解決未來的糧食安全問題和食品安全問題,不但不能依靠“石油農業”,而且必須要逐漸擺脫“石油農業”,尋找可持續的農業發展路徑。

一、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之前:人口壓力下的“邊際墾殖”

1952年中國人口為5.7億,1958年增至6.5億,到1978年增加到9.6億(81)。然而,由于人均生活水平始終沒有突破溫飽線,糧食安全問題嚴峻。再加上“文化大革命”時期,政治話語體系起主導作用,而資源環境具有政治中性,于是大量的人力勞動被投入對生態環境無節制的破壞性開發當中,“戰天斗地”的結果是大量的毀林開荒、采樵積肥。即使是南方宜耕地區,生態環境亦呈惡化趨勢。以生態條件較好的四川、江西兩省為例,由于過度毀林伐樵,四川省的森林覆蓋率從20世紀50年代末的22%左右下降至80年代初的13%左右,并有13個縣的森林覆蓋率不足1%;江西省的森林覆蓋率則從20世紀50年代的50%下降至80年代的33%(張玉玲、吳宜進等,2007)。

由于過度墾殖,北方草原地區沙漠化加速。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我國土地沙漠化發展速率達每年1560平方公里(82)。以科爾沁沙地為例,1959年土地沙漠化面積為42300平方公里,到1975年則增加到51384平方公里,增加了近10000公里。王濤(2007)根據野外調查及衛星遙感技術,從土地利用的角度對沙地成因進行分析發現,由于過度農墾而導致土地退化占土地沙漠化面積的25.4%,過度放牧占28.3%,過度樵采占31.8%,水資源利用不當及工礦建設破壞植被占9%,而單純由風力作用的沙丘前移所形成的沙漠化土地僅占5.5%。由此可見,人口壓力是沙漠化過程中最為活躍的主要因素。

二、從1978年至今:“石油農業”與“技術進步陷阱”

1978年以后,隨著農業生產關系的逐漸理順,制約糧食供給的制度性約束逐漸消除,再加上“邊際墾殖”、化肥、農藥、良種等因素的共同作用,糧食產量逐年增加,糧食供需實現了緊張平衡。短期內的糧食自足弱化了人們對糧食安全的擔憂,然而,糧食安全危機卻以生態安全危機和食品安全危機的形式呈現出來。

(一)水土流失與土地荒漠化

1978年以后,由于糧食供給壓力和歷史繼承的原因,中國仍未擺脫“邊際墾殖”的困局。對宜耕地進行不間斷種植,幾乎沒有休耕養地的時間,導致土壤自然肥力逐漸下降;對于氣候條件并不適宜耕種的山坡地和草原地區繼續進行大規模種植,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仍在繼續。據農業部軟科學委員會課題組統計,(83)全國水土流失面積已達367萬平方公里,占國土總面積的38%,每年流失土壤50多億噸,相當于全世界水土流失總量的1/5。土壤是數億年地球演化的結果,水土流失會喪失土壤中大量的氮磷鉀等營養成分,使土地變得貧瘠,使河床、水庫、湖泊等淤泥增加,河床增高,水庫庫容減少。

20世紀80年代,我國沙化土地以每年2100平方公里速度擴展,90年代初期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速度擴展,90年代后期每年擴展達3436平方公里。(84)2004年10月,國家林業局、農業部、水利部、國土資源部、國家環保總局編制的《全國防沙治沙規劃(2005—2010年)》指出:“1994—1999年5年間,全國沙化土地凈增1.72萬平方公里,相當于一個北京市的土地面積。沙區每年因風蝕損失的土壤有機質及氮磷鉀等達5590萬噸,折合標準化肥2.7億噸。”這樣的損失量相當于2010年全年化肥投入量的5倍。《全國防沙治沙規劃(2005—2010年)》以政府文件的形式,確認了造成土地沙漠化的五個主要原因是濫墾、濫牧、濫伐、濫采以及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并以20世紀60年代以來全國特大沙塵暴發生頻率迅速增加為例,說明了土地沙漠化所造成的直接生態災難。(85)

面對嚴峻的形勢,中央政府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整治措施,2002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沙治沙法》頒布實施;2004年10月,國家林業局、農業部、水利部、國土資源部、國家環保總局出臺《全國防沙治沙規劃(2005—2010年)》,采取“封禁保護”“營林造林”“生態移民”等多項措施來解決沙漠化蔓延的問題。經過近十年的治理,沙漠化趨勢已得到初步遏制,雖然局部地區仍在擴展,但沙化土地總量開始呈現下降趨勢。第四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監測結果顯示,截至2009年底,全國沙化土地面積達173.11萬平方公里,比2000年減少了1.2萬平方公里。(86)其中,2000—2004年,年均縮減1283平方公里,(87)2005—2010年,年均縮減1717平方公里。(88)

(二)“土壤毒化”與“技術進步陷阱”

在滿足糧食供需緊張平衡的前提下,土地沙漠化趨勢得到初步遏制,這似乎標志著糧食供給對生態環境所造成的壓力有所緩解。然而,“邊際墾殖”壓力降低的背后是“石油農業”的迅速推進,以農業技術進步形式出現的化肥、農藥、除草劑、地膜以及各類激素成為支撐糧食及農副產品數量供給的重要因素。每公頃土地化肥施用量從20世紀50年代的4公斤增加到2010年的434公斤,增幅超過100倍,是國際公認的化肥施用安全上限每公頃225公斤的1.93倍。(89)農藥施用總量從20世紀50年代初幾乎為零(90)增加到2009年的170多萬噸(91),平均每畝施加1.92斤,其中有60%~70%殘留在土壤中;(92)2009年我國地膜使用量為113萬噸,(93)構成了嚴重的“白色污染”,加速了耕地的退化。(94)以“石油農業”為依托的糧食供需緊張平衡的背后是一個隱蔽的“技術進步陷阱”,而且,化石能源的不可再生性也決定了“石油農業”只能作為農業發展史中一個短暫的過渡狀態。

1. 一個隱蔽的“技術進步陷阱”

在原始的生態系統中,植物通過葉片吸收陽光,通過根系吸收溶解在水中的礦物質,植物死后作為有機質進入風化的細沙巖中。經過億萬年的演化,逐漸將堅硬的巖石改造成肥沃的土壤,這樣有利于植被的生長以及整個生態系統的發育,如此往復,構成了一個良性的生態系統,而人類只是這個系統中萬千生靈中的一種。從人類進入農業社會以來,其生產方式基本是可持續的,以中日韓三國的傳統小農耕作系統為例,(95)由于在生產過程中不斷向土壤中補充大量的有機糞肥,雖然歷經數千年,土壤仍可以保持肥力,江河湖海也很少受到污染。然而,近60年來所興起的“石油農業”用化肥取代了傳統的有機肥,通過各類生長助劑將目標作物催熟催大。除了可供人類食用的果實或根莖之外,各種殘留及廢棄物最終都成為水體、土壤及大氣的污染源。在此過程中,大量石油化工產品被用來保墑、增肥、除草、滅蟲、催熟、增大,在有些地區還使用大型動力設備抽取深層地下水灌溉,構成了如下的循環模式:采用化肥、農藥、地膜以及各類激素—糧食及其他農作物增產—農業面源污染—土壤毒化且肥力下降—加大化肥、農藥以及各類激素的用量。

在這個循環中,由于大量的化肥、農藥、地膜殘留在土壤中,不僅造成了嚴重的農業面源污染,而且會導致土壤的理化性質惡變,發生板結、酸化、重金屬化。這個循環的本質是惡性循環,是一個把億萬年演化所形成的化石能源以及土壤有機成分轉化為水體、土壤以及大氣污染物的循環。這是一個不可持續的循環,一方面,化石能源和土壤的有機肥力都是不可再生的,終有一天會枯竭;另一方面,水體、土壤及大氣承受污染的能力也是有限度的,源源不斷地排放,最終會使其不堪重負,達到無法適宜人類生存的地步。

當然,這也是一個充滿誘惑的循環,既可以節省人力又可以提高產量。這個循環中的很多元素,包括化肥、農藥、地膜及各類激素,都是作為農業技術進步出現的。尤其是良種,學術界對它的技術進步屬性很少質疑。然而,由于這個循環本身是一個惡性循環,所以良種實際上只是充當了將化石能源及土壤有機肥力轉化為污染物的一個生物機器而已。

2. 化石能源將會在100年左右的時間內枯竭,全球糧食供給面臨“暴跌”風險

“二戰”以后,以美國為代表的工業化國家所推動的現代農業,是以石油機械和石油原料為主要生產模式的農業,從能量角度看,被形象地稱為“石油農業”。它之所以能被迅速推廣,其背后有兩方面的內在動力:一是發達國家在實現工業化以后,勞動力成本迅速上升,“石油農業”能夠滿足勞動力替代的要求;二是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能夠憑借其全球控制力操縱石油等化石能源的供應鏈。尤其是美國,由于擁有大量的土地資源,一方面,可以通過“石油農業”生產糧食,再用糧食在國際貿易中換回石油,構成“石油農業”的內循環;另一方面,還利用技術優勢向其他國家出售化肥、農藥、除草劑等“石油農業”的高端要素而獲利。在這樣的背景下,雖然“石油農業”的不可持續性早已是美國社會的共識,但是美國仍然不排斥“石油農業”。

然而,從全球范圍來看,建立在“石油農業”基礎上的糧食安全注定只是一個空中樓閣,“石油農業”充其量只是農業發展歷程中一個短暫的特殊時期。根據《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鑒(2010年)》,截至2009年末,全球石油探明儲量達13331億桶,此中包含處于積極開辟階段的加拿大油砂儲量和由委內瑞拉當局上調的本國官方儲量。以2009年的開采速度計算,可開采45.7年。以同樣的方法計算,現有天然氣儲量能滿足62.6年的開采,而煤炭儲量可滿足119年的開采。由于英國石油公司(BP)的估算是以已探明的儲量和現有的開采速度為基礎的,所以其估算結果可能并不精確。但是,化石能源作為不可再生的能源必將枯竭卻是不爭的事實。在化石能源枯竭以后,以石油、天然氣、煤等化石能源為基礎原料的“石油農業”將不復存在。然而,從全球范圍來看,由“石油農業”所供養的人口數量已經大大超越了傳統農業的供養能力。在石油等化石能源枯竭之后,除了少數水土資源極其豐富的國家之外,很多國家很可能面臨“斷糧”的危險。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普兰店市| 普安县| 庄河市| 康定县| 抚宁县| 突泉县| 阿尔山市| 太仆寺旗| 涞源县| 长顺县| 龙海市| 凤山市| 亚东县| 张家界市| 驻马店市| 米脂县| 顺义区| 都匀市| 绩溪县| 南涧| 松滋市| 双柏县| 屯昌县| 江源县| 商水县| 武山县| 金寨县| 钟山县| 青海省| 绥中县| 平阳县| 张家川| 海盐县| 滦南县| 顺义区| 化德县| 明星| 和硕县| 综艺| 绥江县| 哈巴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