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五節 對未來糧食安全、生態安全與食品安全三者戰略定位的思考

管仲說:“王者以民為天,民以食為天,能知天之天者,斯可矣。”從春秋戰國開始,解決老百姓溫飽問題一直是執政者的首要之事。然而,在傳統農業技術條件下,面對周期性的“民過地”壓力,墾殖“邊際土地”成為執政者解決糧食供給難題的唯一選擇。而邊際土地的墾殖則導致大面積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遵循這樣的歷史演進規律,從春秋戰國到新中國成立,糧食周期性短缺與生態環境漸進性惡化交替演進,糧食安全的周期性危機逐步轉化為生態環境危機。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屬于糧食大幅短缺與生態環境壓力增大時期,人口大幅增長,邊際土地墾殖加速,北方草原沙漠化加速,南方水土流失加劇。改革開放以來,良種以及化肥、農藥、動植物激素等石化產品的大量引入,促使糧食供需達到緊張平衡,短期內糧食安全問題得到緩解,但長期來看,農業面源污染加劇、土壤毒化、地下水超采、土地荒漠化與水土流失繼續惡化,糧食供給能力不可持續;同時,糧食安全問題逐漸以食品安全的形式表現出來。

糧食安全(food security)的概念,是聯合國糧農組織(FAO)于1974年11月在第一次世界糧食首腦會議上首次提出的,之后又分別于1983年4月和1996年11月做了兩次補充完善,其基本內涵是讓所有的人在任何時候都能獲得充足的糧食。然而,如果糧食的獲得是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能不能被視為糧食已經安全?如果糧食的數量安全是以犧牲質量為代價,成為食品安全的風險源,能不能被視為糧食已經安全?顯然,在尚未解決溫飽的情況下,解決數量供給難題應該是解決糧食安全問題的首要任務,被迫犧牲生態環境或承擔質量風險都是無奈的選擇。然而,在溫飽問題解決以后,人們不僅開始關注質量問題,也開始反思糧食數量供給是否可以持續,進而對糧食安全的概念向前后兩個方向做了延伸。向前延伸,即生態安全,向后延伸,則是食品安全。

從糧食安全的視角看生態安全,主要關注點在于糧食供給是否會對生態系統構成威脅,導致生態環境逆向演化,進而影響糧食供給能力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正如前文所說,“石油農業”的不可持續以及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是顯而易見的,即使是在水土資源極其豐富的美國,也已經開始逐步放棄“石油農業”,轉向生態農業。(103)

從糧食安全的視角看食品安全,主要關注點在于“石油農業”孕育了食品安全的系統性風險。以節約勞動力和增加產量為導向的“石油農業”在不斷深化的過程中,面對越來越惡化的農業環境,必須不斷引入新的石化產品,才能維持總量供給的不斷增加。于是,各類動植物激素便以科技進步的形式應運而生,并與化肥、農藥、除草劑一起不斷地注入土壤、水體和大氣中,并以表面殘留和食物鏈內循環兩種方式進入人體內,構成了食品安全的系統性風險。

面向未來,中國的人口尚未達到峰值,糧食需求總量也尚未達到峰值,耕地數量還將進一步縮減,再加上立足國內主要解決糧食問題的原則不會發生根本性變化,糧食安全、生態安全及食品安全三者之間的矛盾還將會進一步激化。

如何化解三者之間存在的矛盾?從中國歷史演進過程來看,戰爭這種殘酷的方式在六次大循環中扮演了仲裁者的角色。顯然,在中國進入現代文明社會之后,戰爭這種殘酷的方式已絕不可能再進入選項。

在發展主義的背景下,我們把解決這一問題的希望寄托在科學技術上面,實際上,現在仍有很多人把“石油農業”視作通過科學技術解決糧食安全的成功案例。從歷史視角來看,農業技術的每一次進步,也確實曾經支撐了各個時期人口峰值的不斷提高,從漢代的6000萬,到唐代的8000萬,再到明代的2億和清代的4億,直到今天中國實現在人口超過13億條件下的糧食供需緊張平衡,其背后都是農業技術進步在支撐。

然而,以歷史理性來分析,每一次技術進步都意味著對生態環境破壞能力的升級:與漢代耦犁相比,唐代曲轅犁可以自由調節耕地的深度,推廣后加快了整個黃河流域的水土流失速度;明清甘薯、玉米的推廣種植導致人口向山地進軍,誘發山地水土流失,甚至引致西南山區的石漠化。被很多現代人引以為豪的“石油農業”,不僅本身受制于化石能源的有限性而注定其只能成為農業發展史中一個短暫的過渡狀態,而且還造成大面積的農業面源污染,使土壤毒化,肥力下降,要維持產量就必須投入更多的化肥、農藥、除草劑等各類石化產品,又會使土壤毒化加劇,肥力下降加速,形成“吸毒式”的惡性循環,最終可能導致土壤徹底失去生長條件。

聯合國糧農組織在其政策性文件《可持續農業生產:對國際農業研究的要求》中指出,農業可持續發展應該是以管理和保護自然資源為基礎,并調整技術和機構改革方向,以確保能夠獲得足夠的農產品來持續地滿足當代和后代人的需要。這種可持續發展不僅能夠保護土地、水資源和動植物基因資源,而且還不會造成自然環境的退化,同時要在技術上適宜、經濟上可行、社會上接受。

顯然,面對糧食安全、生態安全與食品安全三重壓力,中國需要探索可持續的農業發展模式。而“石油農業”的不可持續性及其所孕育的食品安全風險已經開始引起中央政府的重視。中共十七屆三中全會做出的《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發展現代農業,必須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按照建設生態文明的要求,發展節約型農業、循環農業、生態農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新的戰略定位將重塑糧食安全、生態安全與食品安全三者之間現有的邏輯關系體系,我們對此充滿期待。


(1) 本章部分內容發表于《中國農村觀察》2012年第4期,以及《林業經濟》2014年第9期。

(2) 石油農業,亦稱石油密集農業、化學農業、無機農業或工業式農業(industrial agriculture),是把農業發展建立在以石油、煤和天然氣等化石能源為基礎,以高投資、高能耗方式經營的大型農業。

(3) 尹成杰將并不適宜耕種的土地稱為“邊際地”。包括水土流失嚴重的坡地、降雨量低于400毫米極易發生沙化的草原以及圍湖造田的土地,這些“邊際地”不僅耕種的成本高、產量低,其生態環境的代價也很大。參見:尹成杰.糧安天下[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9:153.

(4) 參見《BP世界能源統計》,截至2009年末,全球石油探明儲量13331億桶,其中包含處于積極開辟階段的加拿大油砂儲量和由委內瑞拉當局上調的本國官方儲量。以2009年的年開采速度盤算,可開采45.7年。以同樣的方法計算,現有天然氣儲量能滿足62.8年的開采,而煤炭儲量可滿足119年的開采。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June 2010,http://www.bp.com/statisticalreview。

(5) 本章將對邊際土地進行墾殖的現象稱為邊際墾殖。

(6) 岳慶平.中國的家與國[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 8-9.

(7) 商鞅:《商君書·算地》記載:“民過地,則國功寡而兵力少;地過民,則山澤財物不為用。”

(8) 《禮記·大傳》記載:“別子為祖,繼別為宗。繼禰者為小宗。有百世不遷之宗,有五世則遷之宗。百世不遷者,別子之后也。宗其繼別子者,百世不遷者也。宗其繼高祖者,五世則遷者也。”

(9) 《商君書·農戰》。

(10) 《商君書·農戰》。

(11) 《商君書·農戰》。

(12) 《商君書·農戰》。

(13) 岳慶平.中國的家與國[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 8-9.

(14) 《論語·顏淵篇》。

(15) 商鞅(公元前390至前338年),政治家,曾任秦國丞相。

(16) 《商君書·算地》。

(17) 韓非(公元前280至前233年),戰國時期思想家。

(18) 《韓非子·五蠹》。

(19) 葛劍雄.中國歷代人口數量的衍變及增減的原因[J].黨的文獻,2008(2): 94-95.

(20) 《漢書·高帝紀》。

(21) 《漢書·惠帝紀》。

(22) 葛劍雄.中國歷代人口數量的衍變及增減的原因[J].黨的文獻,2008(2): 94-95.

(23) 《通典·食貨七·歷代盛衰戶口》卷7。

(24) 陳業新.秦漢政府行為與生態[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04(4): 63-68.

(25) 譚其驤.何以黃河在東漢以后會出現一個長期安流的局面——從歷史上論證黃河中游的土地合理利用是消弭下游水害的決定性因素[J].學術月刊,1962(2): 23-35.

(26) 譚其驤.何以黃河在東漢以后會出現一個長期安流的局面——從歷史上論證黃河中游的土地合理利用是消弭下游水害的決定性因素[J].學術月刊,1962(2): 23-35.

(27) 《史記·匈奴列傳》。

(28) 《漢書·地理志》卷28。

(29) 《史記·匈奴列傳》記載:“于是漢已得渾邪王,則隴西、北地、河西益少胡寇,徙關東貧民處所奪匈奴河南、新秦中以實之,而滅北地以西戍卒半。”《正義》中服虔對新秦中的解釋是:“地名,在北地,廣六七百里,長安北,朔方南。《史記》以為秦始皇遣蒙恬斥逐北胡,得肥饒之地七百里,徙內郡人民皆往充實之,號曰新秦中也。”

(30) 《漢書(卷24)·食貨志》。

(31) 《后漢書·郡國志》注中記載:“光武中元二年,戶4271634,口21007820人;桓帝永壽二年,戶16070906,口50066856人。”

(32) 梁方仲.中國歷代人口、田地、田賦統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22-23.

(33) 梁方仲.中國歷代人口、田地、田賦統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22-23.

(34) 譚其驤.何以黃河在東漢以后會出現一個長期安流的局面——從歷史上論證黃河中游的土地合理利用是消弭下游水害的決定性因素[J].學術月刊,1962(2): 23-35.

(35) 晉統一天下僅僅晏安十一年便再次陷入戰亂之中,陸續經歷了“八王之亂”“永嘉之禍”及“五胡亂華”。

(36) 《宇文富傳》,《魏書》卷44。

(37) 葛劍雄.中國歷代人口數量的衍變及增減的原因[J].黨的文獻,2008(2): 94-95.

(38) 葛劍雄.中國歷代人口數量的衍變及增減的原因[J].黨的文獻,2008(2): 94-95.

(39) 《舊唐書》卷71《魏征傳》,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2561頁。

(40) 元結.問進士·第三[M]//全唐文(卷280).北京:中華書局,1983:3860.

(41) 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卷4)[M].北京:中華書局,1983:100.

(42) 宋祁,歐陽修.新唐書(卷87)[M].北京:中華書局,1974:3731.

(43) 宋祁,歐陽修.新唐書(卷35)[M].北京:中華書局,1974:901.

(44) 朱士光.漢唐長安城興衰對黃土高原地區社會經濟環境的影響[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1998(1).

(45) 程民生.中國北方經濟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6) 《舊唐書》卷120《郭子儀傳》。

(47) 葛劍雄.中國歷代人口數量的衍變及增減的原因[J].黨的文獻,2008(2): 94-95.

(48) 錢克金,張海防.宋代太湖地區農業水利的治理及其社會環境因素的制約[J].中國經濟史研究,2009(1): 44-52.

(49) 錢克金.宋代蘇南地區人地矛盾及其引發的農業生態環境問題[J].中國農史,2008(4): 117-127.

(50) 張鉉撰.至正金陵新志(卷5)[M]//山川志.田崇點校.南京:南京出版社,1991:249.

(51) 《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乙集》卷19《韃韃款塞》。

(52) 葛劍雄.中國歷代人口數量的衍變及增減的原因[J].黨的文獻,2008(2): 94-95.

(53) 王大方,邵滿,許秋漢,徐安.追蹤天子的足跡——元朝“腹里”兩都巡游[J].中華遺產,2005(5): 75-82.

(54) 葛劍雄.中國歷代人口數量的衍變及增減的原因[J].黨的文獻,2008(2): 94-95.

(55) 《上太平治要十二條》,《明經世文編》(卷7)。

(56) 《明太祖實錄》卷193。

(57) 葛劍雄.中國歷代人口數量的衍變及增減的原因[J].黨的文獻,2008(2): 94-95.

(58) 山西寧武以西以及寧武以南至離石的呂梁山中北段,宋元以前基本上屬于牧區。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黃河中游大致北以云中山、呂梁山,南以陜北高原南緣的山脈為界,形成了兩個不同的區域;此線以東以南基本上是農業區,以西以北基本上是牧區。這一局面維持了很長時間,極少變動”。到宋代,上述牧區中的樓煩、岢嵐一帶還是有名的牧馬地域。歐陽修所說:“到河東一路,山川峻深,水草甚佳,其地高寒,必宜馬性。”

(59) 據《明史·食貨志》記載:“屯田遍天下,而邊境為多。九邊皆設屯田,而西北為最。”所謂“九邊”,是以初設的遼寧、宣府、大同、延綏四鎮,加上繼設的寧夏、甘肅、薊州三鎮,還有以山西鎮巡統御偏頭、寧武、雁門三關,陜西鎮巡統御固原的二鎮,總共九鎮而稱之的。

(60) 龐尚鵬:《清理大同屯田疏》,《明經世文卷》卷359。

(61) 龐尚鵬:《清理大同屯田疏》,《明經世文卷》卷359。

(62) 涂宗浚:《修復邊垣扒除積沙疏》,《明經世文編》卷448。

(63) 葛劍雄.中國歷代人口數量的衍變及增減的原因[J].黨的文獻,2008(2): 94-95.

(64) 吳存浩.中國農業史[M].北京:警官學校出版社,1996:36.

(65) 《乾隆實錄》卷189。

(66) 楊錫紱:《陳明米貴之由疏》,《四知堂文集》卷10。

(67) 清初,清政府出于政治考量,對長城以外的草原地區和東北“龍興之地”執行封禁政策,禁止漢人出關種地。

(68) 顧公燮:《消夏閑記摘抄》。

(69) 劉錦藻:《田賦》,《續文獻通考》卷1。

(70) 牟昌裕:《條陳時政疏》,《光緒棲霞縣志》卷9。

(71) 章楷,李根蟠.玉米在我國根食作物中地位的變化——兼論我國玉米生產的發展和人口增長的關系[J].農業考古,1983(2): 94-99;張顯清.明代后期糧食生產能力的提高[J].學術探索,2005(5): 90-99.

(72) 何炳棣.1368—1953中國人口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73) 何炳棣.1368—1953中國人口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74) 陳丹.清代前期的人口問題——兼論決定中國歷史上人口規模的主要因素[J].山東社會科學,2001(1): 43-46.

(75) 中華書局編輯部.古代經濟專題史話[M].北京:中華書局,1983-10.

(76) 《湖州府志》卷95《雜綴》。

(77) 《烏程縣志》卷18《風俗》。

(78) 張振興.論清代在西南山區推廣玉米種植的生態后果[J].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2010, 3(2): 41-47.

(79) 許多專家的統計數字不盡一致,如:胡煥庸認為從咸豐元年(1851年)到同治三年(1864年)中國人口減少了1700萬;周源和認為從咸豐元年(1851年)到同治十年(1871年),全國人口減少了1600萬。葛劍雄認為“1851年到1865年這十四年間總人口減少了1.12億”。無論哪一種數字都顯示出太平天國運動后,人口的損耗是非常驚人的。

(80) 葛劍雄.中國歷代人口數量的衍變及增減的原因[J].黨的文獻,2008(2): 94-95.

(81)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02)。

(82) 國家林業局,農業部,水利部,國土資源部,國家環保總局.全國防沙治沙規劃(2005—2010年)[Z].2004-10.

(83) 農業部軟科學委員會課題組.中國農業發展新階段[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0:190.

(84) 國家林業局,農業部,水利部,國土資源部,國家環保總局.全國防沙治沙規劃(2005—2010年)[Z].2004-10.

(85) 《全國防沙治沙規劃(2005—2010年)》指出:“全國特大沙塵暴20世紀60年代8次,70年代13次,80年代14次,90年代23次。特別是2000年春天,我國北方地區連續發生十余次揚沙、浮塵和沙塵暴天氣,造成部分地區機場關閉、交通中斷,其頻率之高、來勢之猛、影響范圍之大,為新中國成立50年來所罕見,從另一側面反映了我國土地沙化的嚴峻形勢。”

(86) 國家林業局調查規劃設計院.第四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監測結果[EB/OL].[2011-01-06].http://ghy.forestry.gov.cn.

(87) 賈治邦.指導和推進我國防沙治沙事業發展的綱領性文件[EB/OL].[2006-10-10].國家林業局網站.http://www.forestry.gov.cn/.

(88) 賈治邦.加強荒漠化防治促進發展方式轉變[N].人民日報,2011-06-17.

(89) 蔣高明.中國60年化肥施用量增百倍有毒物質危及食品安全[EB/OL].中國新聞網.[2011-05-27].http://www.chinanews.com.

(90) 束放,唐啟義,等.我國農藥需求影響因子分析[J].農藥,2010(4): 242-245.

(91) 國家統計局.各地區農用塑料薄膜和農藥使用量情況(2009年)[EB/OL].http://www.stats.gov.cn.

(92) 蔣高明.中國60年化肥施用量增百倍有毒物質危及食品安全[EB/OL].中國新聞網.[2011-05-27].http://www.chinanews.com.

(93) 國家統計局.各地區農用塑料薄膜和農藥使用量情況(2009年)[EB/OL].http://www.stats.gov.cn.

(94) 蔣高明.中國60年化肥施用量增百倍有毒物質危及食品安全[EB/OL].中國新聞網.[2011-05-27].http://www.chinanews.com.

(95) 富蘭克林·H.金.四千年農夫[M].程存旺,石焉,譯。北京:東方出版社,2011: 1-5.

(96) 朱兆良.由“點”到“面”治理農業污染[N].人民日報.2005-02-02.

(97) 姚建仁.農藥污染與控制對策[EB/OL].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2004-05-15).http://www.caas.net.cn.

(98) 趙其國.現代生態農業與農業安全[J].科技與經濟,2004(1): 58-64.

(99) 李秀蘭,胡雪峰.上海郊區蔬菜重金屬污染現狀及累積規律研究[J].化學工程師,2005(5): 36-38.

(100) 閆賴賴,歐陽荔,解清,劉慶芬,諸洪達,武權,王京宇.4城市成人膳食和血液中重金屬差異及關系研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1(8): 29-33.

(101) 鐘南山.食品安全問題已經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如果不采取相應的解決辦法,再過50年,很多人將生不了孩子[N].南方日報,2004-03-27.

(102) 陳錫文,鄧楠,等.中國食品安全戰略研究[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4:431.

(103) Mick Common, Charles Perrings.Towards an Ecological Economics of Sustainability[J].Ecological Economics, 1992,6(1): 7-34.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邵东县| 元氏县| 林西县| 巧家县| 正安县| 广汉市| 织金县| 涿鹿县| 平邑县| 四川省| 濉溪县| 临泉县| 洱源县| 德州市| 鄯善县| 潜山县| 习水县| 法库县| 九龙县| 河北省| 英德市| 绥阳县| 沙河市| 德江县| 元氏县| 淅川县| 富蕴县| 克拉玛依市| 济源市| 榆中县| 鹤山市| 班戈县| 高清| 庆云县| 梅州市| 潮安县| 南澳县| 鹤山市| 句容市| 三门县| 恩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