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促進企業技術創新的財稅政策研究
- 夏晶
- 2146字
- 2022-07-27 11:24:50
三、支持企業技術創新的財稅政策的最優規模
財稅政策在支持企業技術創新方面發揮著重要的直接投入和間接引導作用,但如上所述,其規模并非越大越好,需要從成本和收益角度進行科學的適度性分析。如圖1-6所示,X軸表示財稅政策規模,沿正方向表示政策對企業技術創新的支持力度逐漸加大;Y軸表示邊際收益(可表示為鼓勵企業創新和發展壯大、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產業轉型等)或者邊際成本(可表示為帶來稅收扭曲、擴大不公平、增加監管成本、帶來收支壓力等),其中MSB表示財稅政策的邊際收益。由于創新活動及其成果的特殊性,它呈現邊際收益遞增的態勢。MSC則表示財稅政策的邊際成本,具有遞增的性質。

圖1-6 支持企業技術創新財稅政策最優規模
在均衡點e點,財稅政策的邊際收益等于邊際成本,財稅政策的凈收益最大,相應地,b點即代表財稅政策的最優規模;在a點,財稅政策的邊際收益大于邊際成本,表明財稅政策還有作用空間,應進一步加大對企業技術創新的支持力度;而在c點,財稅政策的邊際成本高于邊際收益,財稅政策的凈收益低于b點,表明財稅政策對企業技術創新的支持力度偏大,實施成本過高,造成了經濟的嚴重扭曲,加大財稅支持政策力度已經得不償失。
(1)約瑟夫·熊彼特.經濟發展理論——對于利潤、資本、信貸、利息和經濟周期的考察[M].何畏,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
(2)伊諾斯在著作《石油加工業中的發明與創新》中對創新下定義,認為技術創新是幾種行為綜合的結果,這些行為包括發明的選擇、資本投入保證、組織建立、制訂計劃、招用工人和開辟市場等。
(3)林恩首次從創新時序過程角度來定義技術創新,認為技術創新是“始于對技術的商業潛力的認識而終于將其完全轉化為商業化產品的整個行為過程”。
(4)弗里曼在1973年發表的《工業創新中的成功與失敗研究》一書中指出,“技術創新是一技術的、工藝的和商業化的全過程,其導致新產品的市場實現和新技術工藝與裝備的商業化應用”。其后,他在1982年的《工業創新經濟學》修訂本中明確指出,技術創新就是指新產品、新過程、新系統和新服務的首次商業性轉化。
(5)邁爾斯(S. Myers)和馬奎斯(D. G. Marquis)是NSFU主要的倡議者和參與者。
(6)Stern S,Michael E,Porter J L,et al. The determinals of national innovative capacity [R]. 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2000.
(7)傅家驥.技術創新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
(8)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下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2:243.
(9)大衛·李嘉圖.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M].豐俊功,譯.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9.
(10)約瑟夫·熊彼特.經濟發展理論[M].何畏,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
(11)新的組合形式主要有五種情況:①引進一種新的產品——市場沒有的品種或原有品種的新品質。②采用新技術或新的生產方法——是以前在實踐中沒有應用過的。③開拓新的銷售領域——是指以前的銷售部門沒有涉及過的。④獲得新的供應來源,例如原材料、材料、半成品等物資。⑤實行新的生產組織,或打破一種壟斷。
(12)由于知識具有公共性,所以收益就是外在于廠商的。廠商的投資不僅可以通過積累生產經驗提高其生產率,而且還可以通過“在干中學”使生產率提高。
(13)庫茲涅茨的經濟增長論認為,技術進步和制度變革的共同作用是創新時期增長的核心。
(14)丹尼森的經濟增長因素論認為,影響總產量的因素主要有總投入和單位投入的產出,技術進步率等于單位投入的產出增長率。將技術進步率進一步分解為四項:一是資源配置改善,主要指兩種人力資源配置的改善,即農業過剩勞動力向工業的轉移及非農業獨立經營者和不付酬家庭成員向工業的轉移。二是規模節約,當生產要素投入量增加時,生產規模擴大帶來的收益遞增效果或成本遞減效果。三是不正常因素,如農業氣候的變化對農業產量的波動、由于勞動糾紛造成的停工、需求強度隨商業周期變化而對生產率產生強大的影響等。四是知識進步,這一點無法直接估算,它是經濟增長率在扣除總投入增加、資源配置改善、規模節約及不正常因素影響后的剩余值。因此,在社會體制既定前提下,技術創新就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手段,也就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
(15)盧卡斯非常強調人力資本的積累。他將人力資本理論引入經濟增長領域,人力資本是勞動者的技術水平,技術水平的提高會使勞動者本身的生產率提高。
(16)“市場失靈”是指市場無法有效率地配置商品和勞務的情況,表現為收入與財富分配不公、外部負效應、市場壟斷、失業、區域經濟不協調、公共產品供給不足、公共資源的過度使用等問題。
(17)Bernstein J I,Nadiri M I. Interindustry R&D spillovers,rates of return,and production in High-Tech Industries [R]. NBER Working Paper,1988.
(18)此假設的證明如下:根據新古典經濟學理論,追求利潤最大化是企業經營行為的決策依據,在投資行為中表現為資本的邊際使用成本等于邊際產品價值,而企業的合意存量資本也就是當最后一個單位的投資與其資本使用成本相等時所決定的資本存量。合意存量資本與資本投資成本的關系可以從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中得到解釋:

其中,Y為產出,N,K分別為勞動和資本要素的投入量,當勞動投入量不變時,資本的邊際產出為:

根據資本邊際成本等于邊際收益的原則:

式(1-16)反映了合意存量資本產出和成本的一般關系,即資本存量與資本的使用成本呈反向比例關系,資本的使用成本降低,作為流量資本的投資將調增,合意資本存量將增加,而當資本的邊際收益依照遞減規律下降到與資本的邊際成本相等時,企業的投資額不再進行增量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