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促進企業技術創新的財稅政策研究
- 夏晶
- 2523字
- 2022-07-27 11:24:47
一、技術創新促進經濟增長的理論基礎
西方學者對于技術進步促進經濟增長的機制與路徑進行了不懈的探索。亞當·斯密(Adam Smith)、大衛·李嘉圖(David Ricardo)的古典經濟增長理論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熊彼特的創新理論在否定了經濟穩定增長的假定基礎上,把增長理論的因素與經濟發展結合起來,創造了新的體系。另外,他把產生新技術和新產品并刺激經濟發展的過程看作是由內生因素決定的。20世紀80年代,羅伯特·索洛(Robert M. Solow)的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保羅·羅默(Paul M. Romer)的內生經濟增長理論和諾斯的制度創新學派將經濟增長和技術創新的關系通過正式的模型表達予以進一步完善。
(一)古典經濟增長理論
古典經濟學的創立者亞當·斯密在其著名的《國富論》一書中,已經意識到科技與創新對經濟增長的重要性。他認為,分工之所以有助于經濟增長,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分工有助于某些機械的發明,提高勞動生產率。(8)而勞動者能力和機械的改進都與科技和創新密切相關。
大衛·李嘉圖繼承了亞當·斯密的理論,他提出國家財富的增加可以通過不增加任何勞動量,而使等量勞動的生產率增加來實現,這同樣只有通過相關技術的改進和機器的運用才能實現,同樣也離不開科技進步和創新活動。(9)
(二)技術創新理論
最早從技術與經濟相結合的角度,探討技術創新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的代表人物為熊彼特(1912)。其創新理論(Innovation Theory)(10)認為,創新具體包括幾個方面,即引進新的技術、產品、市場、原料供應及組織(11)等。經濟的發展有其周期性,技術創新活動雖然不能從本質上消除經濟的波動,但是其能夠刺激經濟的增長,可以由此減緩經濟波動的范圍和幅度,在經濟出現低迷的情況下,政府可以通過固定資產及技術創新等方面的投資,拉動經濟的增長,使經濟平穩發展。這實際上強調了創新中應用的本源驅動和核心地位。此理論的突出特點是強調生產技術的革新和生產方法的變革在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至關重要的作用。他的創新理論解釋了資本主義經濟的本質特征及其發展規律,也開創了經濟學中對于“創新問題”的研究。
(三)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
1957年,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的代表人物羅伯特·索洛發展了生產函數理論,索洛在其論文《技術變化與總量生產函數》中,將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Cobb-Douglas Production Function)加以改進,推導出了增長速度方程并分離出技術進步的作用,證明了經濟增長中技術創新所起的重大作用,他將生產函數寫成:

其中,Y表示產出,K表示資本,L表示勞動,t表示時間。索洛假設技術進步是希克斯中性的,于是得到如下生產函數:

其中,A(t)表示技術進步因子,表示一段時間內科技進步與創新的累積效應,對式(1-2)就t求全微分,可以得到:

式(1-3)兩邊同時除以Y,得到:

其中,,分別表示資本和勞動的產出彈性系
數,為產量增長率,為技術進步率,和分別表示資本增長率和勞動增長率。由此可以得出技術進步與創新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或者貢獻為:

索洛第一次將技術變量引入經濟模型中,在理論上為研究技術創新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方法,并根據美國經濟發展的歷史數據,證明了技術創新在經濟增長中的決定性作用。但是索洛模型中將技術水平作為外生變量,以及規模報酬不變的假設并不符合現實;此外,將勞動力和資本以外的經濟增長要素貢獻全用技術水平變量A解釋的設定,夸大了技術進步的作用,這都成為新古典增長理論中的基本缺陷。
(四)內生經濟增長理論
羅伯特·索洛雖然證明了技術創新在經濟增長中的重要作用,但他認為技術進步是經濟增長的外生變量。新增長理論則在技術內生的前提下考察經濟的增長,真正明確了技術和創新活動在經濟增長中的決定性作用。
最有代表性的是羅默在1990年提出的內生增長模型。該模型采用收益遞增的假設建立模型,將技術進步、人力資本作為內生變量引入經濟增長模型。內生經濟增長理論認為,經濟能夠不依賴外力推動實現持續均衡增長,內生的技術進步是保證經濟持續增長的決定因素;而技術進步是企業作為市場主體在利潤最大化目標誘導下進行技術創新活動帶來的。企業對R&D的投入如同其他生產要素,進入生產過程,推動企業生產效率的提高。此外,與其他投資活動一樣,企業也只有在具有盈利機會的情況下,才會對技術創新活動給予投資。內生增長模型包括三個部門,即研發部門、中間產品部門和最終產品部門,則最終產品產量可表示為擴展的生產函數:

假定研究部門的創新成果與研究部門的人力資本投入和知識存量呈線性關系,則:

即:

其中,表示創新成果,θ表示技術參數,HA表示人力資本投入,A表示總知識存量。在經濟均衡增長的條件下,均衡的經濟增長率:

即:

其中,γ表示市場利率,它反映了進行技術創新的機會成本。由此可見,技術創新水平直接內生決定了均衡的經濟增長率,社會的知識存量越多,技術水平越高,創新活動的機會成本越低,經濟增長的速度就越快。
根據內生經濟增長理論,一國長期的經濟增長是由一系列內生變量決定的,這些內生變量對政策(特別是財政政策)是敏感的,并受政策的影響。羅默在強調社會R&D投入對經濟增長重要作用的同時,認為政府在技術創新活動中起著明顯的作用,政府可以通過稅收、補貼等干預經濟的手段,誘使一部分生產要素從社會的消費品生產部門流向研究部門,使知識的稅后私人邊際成本(收益)等于社會邊際成本(收益),達到帕累托最優狀態。
(五)制度創新學派
新制度學派以North為代表,對技術創新的外部環境從制度上出發進行了研究,認為從以往的經濟學分析的思路來看,交易費用的存在往往都會被忽略,所以,他們便提出制度因素和創新會對國家經濟的增長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因此,需要建立產權制度以激勵創新活動,并且通過制度使創新活動能夠持續進行下去,并充分肯定國家在制度創新中所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該學派還提出,對于政府制定的制度,需要考察其有效性,因為只有有效的制度才能夠對技術創新起到激勵作用,而低效或無效的制度將會對創新效率的提高產生阻礙。總之,新制度學派對技術創新的研究促成了國家創新系統理論的產生。
除了上述五種主要的理論之外,還有很多關于創新活動和經濟增長之間關系的理論,如阿羅的干中學理論(12)、庫茲涅茨的經濟增長論(13)、丹尼森的經濟增長因素論(14)、盧卡斯的人力資本溢出理論(15)等,所有這些理論都說明了一點:科技進步與創新是推動經濟增長和發展的主導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