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營利組織管理(修訂版)
- 古小華等主編
- 10字
- 2022-07-27 11:22:18
第三節 國際非營利組織
一、國際非營利組織的產生及其重要性
據統計,全球國際非營利組織的數量從1909年到1988年總共增長了44.75%,而從1990年到1997年短短的8年間卻增長了22.4%。(32)截至2000年,有1/4以上的國際非營利組織是在1990—2000年創立的。截至2004年,獲得聯合國經社理事會咨商地位的國際非營利組織總數比1992年增長了3倍多。也就是說,截至2004年,65%以上的具有咨商地位的非營利組織是在1992年以后獲得聯合國經社理事會認可的。(33)更為重要的是,國際非營利組織本身在規模和活動方面都在近20年有了突破性的提升。例如,1979年,綠色和平組織只是一個僅有幾千名成員、在5個國家開展活動的國際非營利組織,其預算很少,經常捉襟見肘。但是,到了1990年,該組織的成員超過了675萬名,年度預算則超過了1億美元。(34)當前,國際非營利組織已參加到了環境、人權、婦女、反戰反核與和平、貧困與發展、人道救助乃至聯合國維和行動、早期預警和裁軍等幾乎所有國際事務領域。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國際非營利組織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和影響日益增強。1997年,主要由國際非營利組織——國際禁止地雷運動構想和起草的《禁止使用、儲存、生產和轉讓殺傷人員地雷及銷毀此種武器的公約》,最終由138個國家簽署,其中40多個國家已經批準了該公約,從而使其變成了國際法。該組織因此獲得了1999年度諾貝爾和平獎。1994年,國際非營利組織福音2000(Jubilee 2000)號召發達國家以及世界銀行減免第三世界國家的債務。對于債權國來說,這不合常理,并且無論是從政治層面還是從經濟層面幾乎都是不可能實現的。但是,在福音2000等國際非營利組織的大力推動下,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于1998年接受了這項計劃,并于2000年減免了玻利維亞、莫桑比克、毛里塔尼亞、烏干達和坦桑尼亞等國的部分債務。此后,西方發達國家紛紛提出減免第三世界國家的債務。我國政府也在進入21世紀后,先后減免了31個非洲重債貧困國家105億元人民幣債務。20世紀80年代末,國際非營利組織地球之友通過游說和開展喚醒公眾意識的行動,促使40多個國家贊同嚴格控制導致臭氧減少的化學物(特別是制冷劑)的使用。取得這個成就不同尋常,因為當時制冷劑在替代更危險的化學物和刺激工業發展上被視為一個經濟奇跡,而嚴格控制制冷劑的使用無疑會對各國的經濟產生相當大的負面影響。
上述國際非營利組織在數量、規模、活動的范圍等方面都取得驚人的發展,成就顯著,對當代國際政治經濟乃至國際格局發展演變都產生了巨大影響。近年來,國外的非營利組織對國際決策過程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其中美國和西歐的非營利組織非常活躍,發展中國家非營利組織的影響相對較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