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十五、寬刑省法之道

這一命題是對“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的回應,是老子關于如何治理民眾的思索。威天下不能以兵革之利,治理民眾也不能靠刑罰恐嚇。

《道德經》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傷其手矣。”意思是人民不畏懼死亡,為什么用死來嚇唬他們呢?假如人民真的畏懼死亡的話,對于為非作歹的人,我們就把他抓來殺掉,誰還敢為非作歹?經常有專管殺人的人去執行殺人的任務,代替專管殺人的人去殺人,就如同代替高明的木匠去砍木頭,那代替高明的木匠砍木頭的人,很少有不砍傷自己的手的。

“民不畏死”,河上公注:“治國者刑罰酷深,民不聊生,故不畏死也。治身者嗜欲傷神,貪財殺身,民不知畏之也。”意思是執政者刑罰嚴苛,民不聊生,所以老百姓不怕死。管理自身如果嗜欲太多就會損傷精神,貪財就會招致殺身之禍,普通民眾對這些不知道害怕。

百姓為什么不怕死?眾所周知的解釋是:由于統治者殘暴,瘋狂壓榨百姓,民不聊生,民眾就會感到活著沒有樂趣,感到活著沒有樂趣就不會懼怕死亡——“不能勞動而生,就要戰斗而死”,民眾的暴力反抗就成為必然。河上公在認可這種解釋的同時,又從民眾方面給了另一種解釋,這樣“民不畏死”的含義就全面了。河上公認為,“民不畏死”的另一個原因是民眾無知。“嗜欲傷神,貪財殺身”,這個道理現在絕大多數人都知道。但在古代社會,由于生產力落后及民眾很少受到教育,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極度貧乏,對物質的渴望空前強烈,追求嗜欲、貪戀財貨,絕大多數人難以抗拒。但這些人只看到了嗜欲和財貨的誘惑,沒有看到它給人所帶來的危害,“無知者無畏”,為了滿足嗜欲、得到財貨,很多人會鋌而走險,以生命作籌碼,所以不懼怕死亡。在當今時代,人們即便能夠認識到過于追求嗜欲、貪戀財貨的危害,仍然難以自制,甚至鋌而走險的人也不在少數。

因此,“民不畏死”有其主客觀兩方面的原因。

“奈何以死懼之”,河上公注:“人君不寬刑罰,教民去情欲,奈何設刑法以死懼之?”意思是作為君主不放寬刑罰,不教民眾減少情欲,卻為什么要設立刑法,用死亡來威脅他們呢?

蘇轍的解釋與河上公大致相同,他在《老子解》中說:“政煩刑重,民無所措手足,則常不畏死,雖以死懼之,無益也。”意思是政事繁雜刑罰嚴苛,百姓手足無措,所以常不畏死,雖然以死相威,也是無用的。

“以死懼之”是統治者對百姓采取的簡單粗暴的統治方式;“民不畏死”是百姓在高壓之下“生無可戀”的生存狀況;“奈何以死懼之”是老子對執政者執政方式提出質疑。歷史上,從來沒有哪個政權是依靠殺戮獲得成功的。《國語·周語上》記載:“厲王虐;國人謗王;邵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衛巫,使監謗者,以告,則殺之。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三年后,平民不堪忍受,自發地組織起來攻入王宮,把周厲王放逐到一個叫彘的地方,這個事件史稱“國人暴動”。希特勒崇尚強權,在歐洲瘋狂屠戮鄰國,他以為納粹能夠建成千年帝國,但從成立到滅亡僅僅十二年。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哪里有殺戮,哪里就有斗爭。殺戮強制解決不了問題,“防民之口,甚防于川”,所以老子認為,當權者不能迷信于嚴刑峻法,應當寬刑罰、重教育,百姓安定、懂得廉恥,自然社會就會穩定,不需要“以死懼之”。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這一論斷告訴我們,既然鎮壓不起作用,那么就要改變治國方略。如何“使民常畏死”呢?那就是如前所述“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不要逼迫民眾不得安居,不要壓榨民眾無法生活。在本章中,老子又講了在殺人問題上的理念。客觀講,治國不可能不殺人,違反正常社會秩序的犯罪在任何社會形態下都會有,那怎么辦?老子的觀點是“當有司殺者殺”——由專門的司法部門審理、判決、執行,任何人沒有非法剝奪他人生命的權利,這具有非常顯著的現代法治思想理念,值得我們深思。老子特別提道:“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傷其手矣。”就是說無權殺人者代替專司殺人者殺人,就像替代大工匠砍木頭,沒有不傷害自己的。也就是說,如果不是司法機關,而是其他行政機關或個人將一個人隨便定罪、處死,不是替天行道,不僅違法,而且也是犯罪,必將受到法律制裁——“希有不傷其手矣”。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青区| 乌拉特中旗| 西盟| 开平市| 南丰县| 库伦旗| 商水县| 昆山市| 浦江县| 长葛市| 晋江市| 水富县| 佛学| 新竹县| 肥城市| 尼木县| 十堰市| 卓尼县| 镇沅| 台中市| 龙门县| 武威市| 岚皋县| 霍林郭勒市| 广平县| 洱源县| 平山县| 横峰县| 临武县| 景德镇市| 松江区| 泰和县| 连山| 渝北区| 桓仁| 宁国市| 黔东| 吉木乃县| 平远县| 洛宁县| 高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