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能源與環境約束視域下中國經濟增長質量提升研究
- 黃寶敏
- 1726字
- 2022-07-26 19:00:21
2.1 能源效率與回彈效應理論
一般認為,能源效率的提高有利于能源節約,這與我們的主觀意識相符合。然而Jevons在1865年較早地研究了能源效率和能源消費之間的關系,認為提高能源效率的目的在于減少能源消費,但研究發現,隨著能源效率的提高,能源消費反而增加了。因此早期學者將他的論斷稱為“杰文斯悖論”(Jevons Paradox),后期學者稱之為“回彈效應”(Rebound Effects)。回彈效應的微觀理論基礎是經典的生產與消費理論,而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則是回彈效應的宏觀理論基礎。“回彈效應”作為能源經濟學的一個重要理論,其含義為“技術進步提高能源效率而節約了能源,但同時技術進步促進經濟的快速增長又對能源產生新的需求,部分地抵消了所節約的能源”。該理論分別從微觀和宏觀的視角闡述了技術進步對能源效率的影響,從微觀角度來講,科技進步促使個體生產企業或家庭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并減少能源的使用,而全部生產企業或家庭的加總將導致整個社會的能源消費減少,因此技術進步能夠通過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而降低社會能耗;從宏觀的角度來講,根據新經濟增長理論,技術進步和能源效率提高將會促進經濟增長,而經濟增長將會產生更多的能源需求。回彈效應理論學派認為回彈效應存在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價格效應。能源效率的提高往往會導致能源價格的降低,價格的下降將會導致能源消費的增加。②收入效應。收入效應是和價格效應相對應的一個概念,能源價格的下降意味著實際收入的增加,從而也會增加能源消費。③技術效應。能源效率的提高往往伴隨著整個社會技術的進步,技術進步將會推動整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從而進一步增加對能源消費的需求。
由于以上三種效應的存在,學界對能源效率和能源消費關系研究的觀點各不相同。Birol和Keppler(2000)及Saunders(2000b)等學者認為,能源效率和能源消費的關系具有不確定性,這主要是由于引起回彈效應的原因具有不確定性。而Saunders和Tsao(2012)認為全球能源的使用存在100%的反彈效應。盡管相關學者普遍認為存在回彈效應,但是由于分別從價格效應、收入效應和技術效應等視角研究能源效率與能源消耗之間的回彈效應,所得的結論各不相同。Steve等(2009)從價格效應的角度出發,認為能源效率的提高使能源服務的價格下降,從而刺激能源消費的增加,這種直接的能源回彈效應抵消了能源節約規模,通過對OECD國家的能源回彈效應進行實證分析,認為能源直接回彈效應低于30%。Hanley等(2009)利用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研究了蘇格蘭的能源效率提高對環境質量改善和可持續增長的作用路徑,研究結果表明,生產部門能源效率的提高最終會表現出回彈效應,隨著能源效率的提高,整個社會的能源消耗量增加,GDP與CO2排放之比下降。他們認為能源效率的提高將會導致能源價格下降,產生替代效應、競爭力和收入效應,并終將刺激整個社會的能源需求。Karen和Nick(2011)認為能源效率的提高將對整體經濟產生供給沖擊,其能源價格將下降,從而增加高能耗產業對整個社會的產出水平,導致整個社會能源的消耗增加。Cameron(2011)從收入效應的角度出發,認為低收入群體的直接回彈效應更大,而高收入家庭群體的間接回彈效應更大。Wang等(2014)從技術進步效應的角度出發,認為由技術進步產生的回彈效應,將會使能源效率提高減少能源消耗的作用減弱,并運用中國1996—2010年30個省份的省際面板數據,對中國城市住宅用電量的回彈效應進行實證分析,結果表明中國城鎮居民生活用電量存在著明顯的回彈效應,具體來說,長期回彈效應是0.74,而短期回彈效應是0.72。中國學者薛瀾等(2011)認為回彈效應廣泛存在,相關政策制定者在基于能源效率制定節能減排措施時往往忽略回彈效應的存在。查冬蘭和周德群(2010)通過應用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研究了中國能源效率的回彈效應,結果表明中國能源效率的回彈效應顯著存在。由于中國學者對能源效率和能源消耗之間的回彈效應研究尚處于探索階段,研究結果具有不確定性,相關政策制定者在制定節能減排措施時也往往忽略回彈效應的存在,制定的能源政策也缺乏有關回彈效應研究的實證支持。
盡管相關學者對能源效率與能源消耗之間關系的經驗研究表明回彈效應存在,但是由于其采用的研究方法、樣本選擇、研究時期不同,造成了研究結果的差異化,這給相關部門在制定節能減排政策時帶來了困擾,因此,準確、客觀地研究中國能源效率與經濟增長關系具有一定的實踐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