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越的70年:貴州經濟發展研究
- 王鵬 朱文
- 6221字
- 2022-07-26 18:33:33
1.2 貴州70年經濟發展總體概況
1.2.1 新中國成立后至改革開放前的經濟發展進程與成就
新中國成立以前,貴州各族人民歷盡艱辛使得經濟社會有一定的發展,但與中原地區相比,生產力發展水平低下,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基礎十分薄弱。1949年,全省國內生產總值只有6.23億元(按當年價格計算,以下相同),僅占全國總值的2%。其中,農業5.17億元,占到了82.99%,貴州是典型的農業省;第二產業為0.78億元,占比12.52%;第三產業0.28億元,占比4.49%。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僅44元,在同年度有統計的10個省市(4)中排名最后一位??梢哉f,新中國貴州省的經濟社會發展,是在滿目瘡痍、貧窮落后的基礎上艱難起步的。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中共貴州省委和省人民政府面對如此蕭條的經濟局面,領導貴州各族人民開展了以清匪、反霸、減租、退壓、征糧“五大任務”為中心的反封建斗爭,在政治和經濟上打擊封建地主階級,在此基礎上分期分批地開展農村土地改革,徹底消滅封建剝削制度,把建立和恢復經濟正常秩序作為當時一項重要的中心任務。為了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貴州省根據黨中央的方陣政策并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采取如下措施:①通過軍事接管、沒收官僚資本、建立全民所有制經濟;②整頓商品市場和金融市場、打擊投機資本、穩定物價;③扶持民族工商業恢復和發展生產;④減輕農民負擔、發放農業貸款、組織農民興修水利等措施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⑤大力發展交通運輸、積極組織城鄉物質交流、促進山區資源的開發和商品經濟發展,并在1950年9月至1952年,貴州全省開展減租退押、土地改革和農業互助合作運動等系列工作,通過以上措施使全省國民經濟較快地恢復和發展起來。經過3年的不斷努力,1952年全省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到8.55億元,比1949年增長了37.24%,年均增長率為11.29%。其中,第一產業5.85億元,年均增長率為4.20%,占當年貴州省國內生產總值率的68.42%,農業占比明顯下降,相比1949年下降了14.56個百分點;第二產業1.59億元,年均增長率為26.79%;第三產業1.11億元,年均增長率為58.27%;第二和第三產業占比明顯增加。人均GDP雖然增加到58元,但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119元,在當年公布人均GDP的29個?。▍^、市)中依然排名最后一位。
根據國家“一五”計劃部署,貴州省1953年開始制訂第一個五年計劃,由于國家對貴州投資較少,蘇聯援建我國156項重點項目中貴州一項也沒有。貴州省委確立了立足于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國家支援為輔,堅持實事求是,把農業發展作為國民經濟建設的重點和指導方針。通過對農業、手工業、私人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基本上實現了生產資料公有制和按勞分配,生產資料所有制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1957年,公有制經濟在國民收入中所占比重提高到74.2%,并通過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改進生產技術,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加快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大力發展支農工業;擴大國營與合作商業網絡,緩解物資供需矛盾;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改善發展環境。通過以上措施使得貴州省“一五”計劃各項經濟指標大都提前或超額完成,促成了貴州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到1957年,全省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到16.30億元,比1952年增長了90.64%,年均增長率為13.77%,高于全國的年均增速9.51%。其中:第一產業9.73億元,年均增長率為10.71%,占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59.69%,第一產業農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占比進一步下降;第二產業3.49億元,年均增長率為17.03%;第三產業3.08億元,年均增長率為22.64%;第二和第三產業占比明顯增加。人均GDP也增加到99元,但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168元,在當年公布人均GDP的30個?。▍^、市)中依然排名倒數第二位,但是1952—1957年貴州省人均GDP年均增速達到11.29%,高于全國的7.14%。
但是,1958—1960年,在全國“左”傾思想的影響下,貴州省不顧客觀條件,盲目追求“一大二公”(5),急于求成、高指標、瞎指揮、“浮夸風”、“共產風”等錯誤思想的盛行和引導,嚴重脫離了貴州經濟發展基礎,出現了高積累低消費,過多地集中于生產性建設,忽視了主要的非生產性建設,嚴重影響了貴州人民的生活;工農業關系比例嚴重失調,農業基礎更加脆弱;工業片面強調優先發現重工業,導致工業結構嚴重失衡;貴州人口非正常死亡嚴重,出現負增長,導致勞動力匱乏,由此也導致1959—1961年連續三年困難時期??傊?,這三年貴州國民經濟遭到嚴重破壞,面臨崩潰。為克服困難和扭轉局面,1961年黨中央制定了“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在此指引下,貴州省委結合貴州實際,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對國民經濟進行全面調整,包括調整農村經濟政策,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調整工業、整頓企業、恢復和發展輕工業及手工業生產;恢復與調整商業,促進市場流通。由此,貴州省也進入全國積極開展的國民經濟調整期。1961年GDP總量、第一和第二產業總產值基本與“一五”計劃期末的1957年沒有變化,也就是“二五”計劃前三年等于沒有任何進步。1963—1965年貴州省國民經濟逐步恢復,1965年,全省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到24.41億元,比1962年增長了47.76%,三年年均增長率為13.90%,略低于全國年均增速的14.26%,第一產業占比62.47%,遠高于全國平均的38.26%;第二產業占比23.06%,低于全國平均的35.07%,彰顯出貴州省是一個農業省。同年貴州省人均GDP也增加到136元,依然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242元,在當年公布人均GDP的30個省(區、市)中排名倒數第四位,貴州省人均GDP在調整期三年年均增速達到10.79%,但低于全國的11.53%。
1966—1976年是我國“文化大革命”時期,剛好是貴州省“三五”計劃和“四五”計劃時期,也正好是三線(6)建設(7)的關鍵階段。這10年間,貴州歷經“紅衛兵”“造反奪權”“斗、批、改”“批林整風”“批林批孔”“三反一粉碎”“反擊右傾翻案風”等運動,貴州經濟受到了“文化大革命”動亂的嚴重干擾和破壞,貴州經濟在混亂、動蕩和挫折中艱難前行。在此期間,貴州省作為西南三線建設的重點省之一,國防科技工業是貴州三線建設的重點,開始大規模建設航空、航天、國防電子三大科技工業基地,雖然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文化大革命”的動亂中建設,但由于中共中央采取了強有力的措施保證三線建設的順利進行,三線建設使貴州受益匪淺,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貴州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十多年間,貴州省國內生產總值最高為1971年達到了32.29億元,最低為1969年的21.12億元,經濟發展呈現出較大的波動;產業結構波動較大,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比重也在反復變化;貴州省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從1966年的134元變化到1971年的154元,達到最高,之后下降到1976年的110元,此時已經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318元,略超1/3,到1978年貴州省人均GDP為175元,全國31個?。▍^、市)排名最后一位。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幫”后,中共貴州省委領導廣大干部、黨員和群眾積極揭批“四人幫”及其貴州的幫派體系篡黨奪權的嚴重罪行,并大力恢復和發展工農業生產,但由于受之前的影響較大,當年貴州省國民經濟發展的各項指標仍然沒能完成計劃。1976—1978年,貴州省所有三線建設剩余項目全面完成了掃尾和配套建設。
1.2.2 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情況
1978年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順利召開,貴州省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指導下,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在政治上進行了撥亂反正,鞏固和發展了安定團結和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在經濟上貫徹執行了“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和“對內搞活經濟,對外實行開放”的政策,貴州的國民經濟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
1978年11月11日,《貴州日報》根據關嶺縣頂云公社16個生產隊實行的“定產到組,超產獎勵”的生產責任制,發表了題為《“定產到組”姓“社”不姓“資”》的報道,充分肯定了“定產到組”的做法,由此揭開了貴州農村改革的序幕。貴州省委通過調查研究、統一思想,于1980年7月發出了《關于放寬農業政策的指示》,明確不僅可以包產到組,還可以包產到戶。到1980年底,貴州省98.1%的生產隊實行了各種形式的家庭承包經營制。貴州省是全國較早進行家庭承包經營責任制度改革的省份之一,以包干到戶為主要形式的家庭承包經營制的推行,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推動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貴州工業方面掀起了“工業學大慶”(8)、爭創大慶式企業活動的高潮,1978年后,貴州對工業企業進行了恢復性整頓工作,大部分企業恢復了正常的生產秩序,基本結束了“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混亂局面?!拔逦濉庇媱澠陂g,全省國內生產總值從1976年的29.3億元跨越式增長到1980年的60.26億元,增長了1倍多,中間4年年均增長率為19.75%,超過全國年均增速11.31%。產業機構也發生了明顯變化,第一產業產值占比從57.82%穩步下降到41.25%,但仍然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的30.17%;第二產業經過大力發展,逐步增加到40%左右,但還是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48.22%,依然表明貴州省還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省份。貴州省人均GDP也同步從1976年的110元穩步增加到1980年的219元,絕對值各年依然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在當年公布人均GDP的31個?。▍^、市)中排名倒數第一,但年均增長率為18.79%,高于同期全國平均水平的9.85%。
自此以后,貴州省經濟同全國其他?。▍^、市)一樣進入了快速發展的時期,三大產業不斷發展壯大和轉型升級?!傲濉庇媱潟r期,貴州省通過壓縮基本建設投資規模、進行工業結構調整、調整農業內部結構和全面整頓國營企業等措施,使得貴州省國內生產總值從1981年的67.89億元跨越式增長到1985年的123.92億元,年均增長率為16.23%,略低于全國年均增速16.61%。貴州省人均GDP也同步從1981年的242元穩步增加到1985年的420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在“六五”期間依然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每年在31個?。▍^、市)中排名依然墊底,而且年均增長率(14.78%)也略低于同期全國平均年均增速(14.92%)?!捌呶濉庇媱潟r期是貴州省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非常重要的時期,經過以城市為重點的經濟體制改革、綜合經濟部門管理體制配套改革、擴大對外開放和人口糧食生態綜合治理的措施,貴州省國內生產總值從1986年的139.57億元增長到1990年的260.14億元,年均增長率為16.84%,略高于全國年均增速16.10%。貴州省人均GDP也從1986年的467元穩步增加到1990年的810元,但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在“七五”期間依然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每年在31個?。▍^、市)中排名仍然墊底,年均增長率(14.76%)略高于同期全國平均年均增速(14.31%)。“八五”時期是貴州省非公有制經濟快速發展時期,同時加快國有企業組織結構調整、穩步推進宏觀經濟體制改革、繼續深化流通體制改革、加快建設試驗區和開發區,以及加快經濟立法進程等措施,貴州省國內生產總值從1991年的295.90億元跨越式增長到1995年的636.21億元,年均增長率為25.08%,相比之前的幾個五年計劃,經濟增速明顯提升,雖然此增速已經非常高,但還是低于全國年均增速29.25%。由此說明全國其他地區的經濟發展也出現了更大更快的跨越式發展。貴州省人均GDP從1991年的896元穩步增加到1995年的1826元,但是全國人均GDP同期從1893元增加到5046元,各年都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且各年在31個?。▍^、市)中排名仍是最后一名,年均增長率(19.48%)也同樣遠低于同期全國平均年均增速(27.78%),再次表明,雖然貴州經濟縱向相比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橫向比較貴州經濟發展依然落后于其他地區?!熬盼濉庇媱潟r期,貴州省繼續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加大固定資產投資力度,改革開放進展較為明顯,取得了一定成績,城鄉居民生活水平也有一定提高,各項社會事業也有一定程度的進步。貴州省國內生產總值從1996年的723.18億元穩步增長到2000年的1029.92億元,年均增長9.24%,稍稍高于全國年均增速8.66%。貴州省人均GDP從1996年的2018元穩步增加到2000年的2759元,但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在“九五”期間各年依然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每年在31個?。▍^、市)中排名仍然墊底,但年均增長率(7.73%)略高于同期全國平均年均增速(7.67%)。
進入21世紀后,黨和政府面對我國東西部地區發展差距的歷史存在和過分擴大,其已然成為一個長期困擾中國經濟和社會健康發展的全局性問題。中共中央貫徹鄧小平同志關于中國現代化建設“兩個大局”戰略思想,面向21世紀作出了“西部大開發”的重大戰略決策,西部大開發是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個重大戰略部署?!笆濉睍r期是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打好基礎重點突破的關鍵時期,貴州省搶抓西部大開發機遇、不斷深化改革、對工業結構實質性調整和國有企業體制改革,貴州經濟“十五”時期呈現出速度比較快的良好發展態勢。貴州省國內生產總值從2001年的1133.27億元穩步增長到2005年的1979.06億元,年均增長14.96%,高于同期全國年均增速13.69%,彰顯出貴州省政府提升經濟和改變人民生活水平的努力。貴州省人均GDP從2001年的3000元穩步增加到2005年的5052元,但同期全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由8622元增加到14053元,可以看出,“十五”期間各年GDP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貴州省人均GDP基本上只有同期全國平均水平的1/3,各年在31個?。▍^、市)中排名仍然墊底,但年均增長率(13.92%)略高于同期全國年均增速(12.99%)?!笆晃濉逼陂g是貴州省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10年重點突破和實現富民興黔宏偉目標的關鍵時期。貴州省通過扎實做好農業、農村、農民“三農”工作,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大經濟結構調整力度,并實施生態立省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等使得貴州經濟實力明顯增強。貴州省國內生產總值從2006年的2338.98億元穩步增長到2010年的4602.16億元,差不多翻了一番,年均增長率為18.44%,稍高于同期全國年均增速的17.07%。貴州省人均GDP從2006年的5750元穩步增加到2010年的13119元,人均GDP增加了1倍多,但同期全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由16738元增加到30808元,且“十一五”期間貴州省人均GDP各年均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各年在31個?。▍^、市)中排名依然墊底,但年均增長率(22.90%)遠遠高于同期全國年均增速(16.48%),高出了6個百分點?!笆濉睍r期是貴州省緊緊抓住并大有作為的戰略機遇期,是貴州省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性跨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加速期,是貴州省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期。貴州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搶抓國家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歷史性機遇,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緊扣科學發展的主題,圍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線,突出加速發展、加快轉型、推動跨越的主基調,重點實施工業強省戰略和城鎮化帶動戰略,大力提高農業產業化和服務業發展水平,統籌區域發展,深化改革開放,優化發展環境,切實改善民生,積極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為實現經濟社會發展歷史性跨越、與全國同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打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基礎。貴州省國內生產總值從2011年的5701.84億元穩步增長到2015年的10502.56億元,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這幾年年均增長率為16.50%,稍高于同期全國年均增速8.89%。貴州省人均GDP也從2011年的16413元穩步增加到2015年的29847元,但同期全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由36302元增加到50028元,貴州省人均GDP各年均明顯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但比較幸運的是,2014年貴州省終于在全國31個省(區、市)排名中摘掉了最后一名的帽子,比甘肅省人均GDP多了4元。2015年人均GDP又超過云南省,排名倒數第3,“十二五”期間人均GDP年均增速16.13%,遠遠高于同期全國年均增速8.35%,年均增速幾乎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倍。2016年是“十三五”計劃的開啟之年,2016年至今,貴州省圍繞如期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堅守增長速度、居民收入、貧困人口脫貧、社會安全4條發展底線,以及山青、天藍、水清、地潔4條生態底線,努力建設一個經濟快速發展、社會協調進步、民族文化繁榮、生態優勢突出、民主法制健全、人民幸福安康的多彩貴州而不斷努力。2016年貴州省國內生產總值達11776.73億元,同比上年增長了12.13%;2017年達13540.83億元,比上年增長了14.98%;2018年接近1.5萬億元,比上年增長了9.35%,前兩年增速均高于同期全國平均增速,但第三年略低于全國。貴州省同期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分別為33246元、37956元和41244元,相比上一年增長率分別為11.39%、14.17%和8.66%;貴州省人均GDP同期增速相比全國平均水平的情況與總體國內生產總值相同。從增長趨勢來看,貴州經濟呈現出逐漸向全國平均水平看齊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