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1.2 實證研究綜述

2.1.2.1 國外實證研究綜述

為了驗證上述理論研究的正確與否,許多國外學者開始基于不同的數據與計量模型,對金融發展和收入分配的關系進行大量實證檢驗并得到不同的結論。

Li,Squire與Zou(1998)通過運用1947—1994年49個國家的相關數據,建立回歸模型檢驗跨國和跨期的金融發展與收入分配之間的關系,幾位學者最終得出以下結論:無論各個國家有著怎樣的財富分布差距,金融發展必然促進高增長;與此同時,金融發展降低了基尼系數值,對收入較低人群平均收入效應為正,即金融發展顯著改善收入分配不平等狀況。[8]

C1arke等學者(2003)運用多個國家1960—1995年的相關數據,建立模型實證檢驗了這些國家金融發展與收入分配間的關系,研究結果表明金融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間存在顯著的負相關關系,即使處于金融發展的初期,其二者之間也是負相關,而不是之前G-J模型提出的“倒U”關系,[9]從而成為Galor和Zeira(1993)、Banerjee和Newman(1993)等學者所持觀點的有力論證。

Beck,Demirgü?-Kunt&Levine(2007)利用跨國數據再次檢驗了金融發展和收入分配(減緩貧困)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金融中介發展使全球最窮的20%人口收入增長率高于總人口收入增長率,這說明金融發展具有顯著的收入分配正效應,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狀況。[10]Mookerjee和Kalipioni(2010)通過對65個國家(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相關數據進行詳細分析之后,認為金融機構服務可及性程度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國家間的收入不平等,兩者之間具有顯著的負相關關系。[11]

另外,Iyigun和Owen(2004)的實證檢驗結果表明,金融發展水平對短期內收入分配、金融發展與短期經濟波動之間呈“倒U”特征有較好的解釋作用。[12]Kim和Lin(2011)構建包括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面板數據計量模型,指出一國金融發展所處的不同時期決定了金融發展與收入分配兩者將會呈現非線性相關關系,當金融發展水平達到某一閾值時,金融深化的福利才能顯現;否則,金融發展將會使收入分配狀況惡化,即金融發展和收入分配之間呈“倒U”特征。[13]

通過上述國外文獻研究可以看出,多數國外學者都認同金融發展有利于改善收入分配差距,即使部分學者認為二者存在“倒U”關系,那也只是在金融發展初期不利于改善收入分配差距,當越過某一閾值時,金融發展程度越高,收入分配差距就越小。

2.1.2.2 國內實證研究綜述

絕大部分國內學者是在上述國外理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基于國內的數據運用各種計量模型對我國金融發展與收入分配之間的關系進行大量實證研究,檢驗“倒U”理論、“線性假說”等理論在中國的適用性,但目前得出的研究結論卻并不一致。根據關注的收入分配差距的對象不同,將這些實證研究分為兩類:金融發展與城鄉收入分配之間的關系和金融發展與地區收入分配之間的關系。

由于我國一直存在明顯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金融資源及機構大多分布在城鎮,農村弱勢群體遭受嚴重的金融排斥,從而導致城鄉收入差距不斷擴大。所以,國內學者大都是在城鄉二元經濟結構背景下來研究我國金融發展與城鄉收入差距的關系。

姚耀軍(2005)運用我國1978—2002年的相關數據,構建了VAR模型,利用Granger因果檢驗及協整分析,實證檢驗了我國金融發展與城鄉收入分配差距的關系,結果顯示,在中國,兩者存在長期均衡的協整關系,并且金融發展規模和效率與城鄉收入差距之間都具有雙向的Granger因果關系。具體來講,金融發展規模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為正,而發展效率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為負,解決金融發展不均衡有利于改善城鄉收入分配現狀。[14]持相似觀點的還有黃海峰、邱茂宏(2014),他們通過建立VAR模型對我國城鄉金融非均衡發展與城鄉收入差距的關系進行實證研究,得出二者存在一種長期均衡的關系。[15]而尹希果(2007)的實證研究卻得到了與此相反的結論,他認為金融發展與城鄉收入分配差距間的關系因東西部金融發展水平的差異表現出非完全一致,基于面板單位根和VAR模型的估計得出,東西部地區金融發展和城鄉收入分配差距相關變量都為非同階單整,二者之間不具有長期均衡關系;即使短期內,也只有西部金融發展是城鄉收入差距擴大的單向格蘭杰原因,而東部地區并未表現出來。[16]

張立軍、湛泳(2006)提出了金融發展影響城鄉收入差距的三大效應假說:金融發展的門檻效應、降貧效應和非均衡效應,基于1978—2004年中國和省際相關面板數據對三大效應進行實證檢驗,結果表明,門檻效應和非均衡效應會擴大城鄉收入差距,而降貧效應則在整個金融發展過程中影響著城鄉收入差距,所以金融發展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是這三種效應的綜合,但總效應符號不能確定。[17]

部分學者在城鄉二元結構背景下把城市化因素納入對金融發展與城鄉收入差距的實證研究中來。徐中生(2009)運用1978—2007年的相關數據,建立結構向量自回歸模型實證研究了我國金融發展、城市化與城鄉收入差距的關系,得出了與姚耀軍(2005)相似的結論:金融發展規模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為正,而發展效率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為負。[18]孫永強(2012)采用VEC模型對我國金融發展、城市化與城鄉收入差距之間的關系進行實證分析,結果表明,緩解金融城鄉二元結構以及加快城市化進程都會改善城鄉收入差距現狀;同時金融發展對城市化進程起到促進作用,通過城市化中介變量間接縮小城鄉收入分配差距。[19]顏鋒(2012)運用1978—2010年的相關數據,建立VAR模型實證研究了城鄉二元結構背景下城鄉收入差距擴大的原因,他認為城市偏向性金融發展是差距擴大的主因,而城市化進程對城鄉收入差距擴大的效應為正向。[20]

另外,還有一些學者重點驗證了“倒U”型假說、線性假說等理論是否在我國適用。喬海曙、陳力(2009)基于2007年我國縣域金融截面數據,使用Kendall τ非參數相關檢驗和分位數的思想和方法對金融發展與城鄉收入差距的關系進行了實證檢驗,最終結論顯示,如果某地區金融深度分位數在20%以下,那么此地區的城鄉收入差距就會有明顯的擴大趨勢;反之,若金融深度分位數超過70%,那么差距縮小的趨勢也會也顯著,此實證結果進一步證明了金融發展和城鄉收入分配之間具有“倒U”形的關系。[21]胡宗義、劉亦文(2010)也用相同的方法論證了金融非均衡發展與城鄉收入差距之間存在庫茲涅茨效應。[22]而吳擁政、陸峰(2014)卻得到了截然相反的研究結果,他們基于我國省域、地市及縣域三個層面的相關數據,運用廣義矩方法對我國區域金融發展和城鄉收入差距的關系進行實證分析,最終結論是“倒U”形假說和線性假說都不是顯然成立的。[23]

可以看出,上述實證研究基本是從全國層面采用時間序列及面板數據檢驗了金融發展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所得的最終結論并不一致。事實上,我國各地區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只從全國層面去考察兩者的關系,結果可能存在較大誤差,所以部分學者開始從省域等地區層面考察金融發展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由于我國各地區經濟的緊密聯系,在考察金融發展對城鄉收入分配的影響時要把空間相關性這一要素考慮在內。

王子敏(2012)考慮到空間相關性的存在,基于1988—2008年的省域面板數據建立空間面板計量模型對金融發展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進行了實證研究,結果顯示金融發展擴大了城鄉收入差距,而省域之間的金融發展對城鄉收入差距則相互影響,某省的周邊地區金融發展能夠間接影響到該省份的城鄉收入差距。[24]董曉林、張曉艷(2013)認為若考慮不到城鄉收入差距在地理空間上存在依賴性,模型估計結果會出現偏誤,所以采用2010年我國省域截面數據構建空間計量模型來檢驗金融發展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實證結果表明我國省域間城鄉收入差距存在顯著的空間正相關,并且東西部地區表現出不同特征,金融發展規模和效率的上升都會擴大城鄉收入差距的擴大。[25]王紅云、呂志鵬、趙彥云(2015)提出金融發展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具有地區異質性和空間相關性假說,他們基于2000—2012年我國省域相關數據,對構建普通及空間面板模型這一假說進行了驗證。[26]

另外,還有部分學者著重從農村金融或民間金融的角度實證分析了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王修華、邱兆祥(2011)采用1978—2008年的時間序列數據,通過實證研究認為我國城鄉收入不平等狀況隨著農村金融規模的擴張在一定程度上出現惡化,但同時隨著農村金融效率的提高而改善,構建普惠性金融體系是改善城鄉收入差距的有效途徑。[27]王曙光、王東賓(2011)運用2009年相關省市的調查數據,定量分析了農戶貸款需求及信貸可得性的影響因素,發現農戶收入和信貸可得性之間存在顯著相關關系,要提高農民收入必須阻斷雙重二元金融結構。[28]胡宗義、李鵬(2013)利用2003—2010年我國省域的相關數據,通過構建SLM、SEM、SDM三種空間計量模型實證分析了農村正規及非正規金融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最后得出農村正規與非正規金融的空間變量對改善城鄉收入差距都有顯著的影響。[29]孫玉奎、周諾亞、李丕東(2014)通過構建面板VAR模型檢驗了我國農村金融發展對農村居民收入的影響,結果發現各地區農村金融發展對農民收入的影響有顯著的差異,其中東部農村金融發展有利于改善收入差距,而中西部則擴大了農民收入差距。[30]張博、胡金焱(2014)則運用動態面板廣義矩估計方法考察了民間金融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最后發現民間金融對改善城鄉收入差距具有顯著的作用,但正規金融的作用并不顯著。[31]

雖然上述國內學者關于金融發展與城鄉收入差距關系的實證研究結論并不一致,但金融發展能夠影響收入分配確是不爭的事實。造成最終研究結論并不一致的一個比較重要的方面在于,過往的實證研究用來衡量金融發展的指標是有差異的且大部分研究選取的都是總量指標,很少使用金融的效率、結構以及金融資源的分布指標,更沒有考慮到人口尤其是窮人享受金融服務的程度。而普惠金融理念的提出,正是為了解決金融分布不均衡、更好地關注窮人等弱勢群體享受金融服務的程度。

主站蜘蛛池模板: 抚宁县| 穆棱市| 饶平县| 长沙市| 山阴县| 汶川县| 博湖县| 四平市| 常山县| 商洛市| 邯郸市| 唐山市| 右玉县| 呼玛县| 玉环县| 根河市| 绩溪县| 鄂托克前旗| 宜丰县| 汝州市| 黑水县| 泸溪县| 凌源市| 和顺县| 柞水县| 内乡县| 大安市| 论坛| 河池市| 上高县| 河东区| 雷州市| 富阳市| 吉首市| 元朗区| 吉首市| 奎屯市| 安仁县| 临夏县| 安徽省| 和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