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惠金融發展與城鄉收入分配問題研究
- 李建偉
- 18字
- 2022-07-26 19:22:48
第2章 文獻回顧
2.1 金融發展與收入分配關系相關文獻綜述
2.1.1 理論研究綜述
關于金融發展和收入分配關系的問題,國外學者是在20世紀90年代以后才開始研究的,Greenwood和Jovanovic(1990)提出的G-J理論模型(兩者之間存在“倒U”關系的假說)開創了研究先河,此后雖然眾多學者紛紛就這一問題展開了深入研究,但是對于兩者之間的關系沒有一個統一的論調。
2.1.1.1 金融發展與收入分配的“倒U”關系
“倒U”曲線假說是美國學者Simon Kuznets 1955年研究經濟增長與收入分配關系時首次提出的,他得出的結論是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經濟發展和收入分配之間存在“倒U”曲線關系。為了闡述經濟增長、金融發展、收入分配之間的動態演化關系,Greenwood和Jovanovic(1990)基于這種“倒U”曲線假說構建了一種動態內生增長模型即G-J模型。[1]G-J模型重視金融中介服務的“門檻效應”,強調金融中介對個人投資選擇的吸引力,若能獲得金融中介手中掌握的項目投資信息,就能賺取較高的收益和投資回報。但取得這樣的金融中介服務存在一種“財富門檻”,要付出一定成本且這種成本并不是所有投資主體都能負擔起的。在經濟發展早期,金融發展水平低下,金融市場不發達且規模較小又缺乏競爭,高運營成本直接導致窮人(收入低的群體)負擔不起金融中介服務費用以致享受不到金融服務,被金融市場“拒之門外”;只有富人(收入較高的群體)愿意且負擔得起高額的費用來獲取這樣的金融服務,最終,由于初始財富的差異,窮人和富人獲得的投資收益率也不同(富人獲得了較高的投資收益),因此導致窮人和富人間的收入差距擴大。窮人為了能在未來跨越“財富門檻”會保持比富人更高的儲蓄率;與此同時,伴隨著金融中介機構經營規模的擴大、運營成本的下降,金融服務門檻也在逐漸降低,在以上兩方面的作用下,窮人最終會因日積月累的儲蓄財富超過“財富門檻”從而享受到正常的金融服務,有機會獲得與富人類似的較高投資收益率,逐漸緩解收入差距,最終穩定在相對比較公平的水平上。所以,在初期,金融發展在促進經濟增長的同時也擴大了收入分配差距,但從長期來看,伴隨著經濟增長和金融發展的不斷提升,收入差距會逐步被改善,即金融發展與收入分配存在庫茲涅茨“倒U”效應。
自Greenwood和Jovanovic之后,有不少學者繼續圍繞著金融發展與收入分配的“倒U”關系展開了研究,從不同角度豐富和發展了G-J模型的理論內涵。Agihon和Bolton(1997)在《涓流增長與發展理論》中分析了在不完美資本市場下初始的資本積累以及信用市場的發展如何通過資本積累的“涓流效應”影響長期財富的分配。[2]他們指出,富人財富增多會使金融市場資金供給充足從而降低借貸利率,進而有利于窮人進入金融市場并獲得金融服務。從長期來看,在利率機制的作用下,富人的財富積累將使窮人的收入增加。因此得到最終結論:初始的財富分配擴大了收入差距,長期來看資本積累的上升卻能使收入差距縮小且與收入差距呈現一種“倒U”曲線關系。Townsend和Ueda(2003)在《金融深化、不平等與增長:基于量化分析的模型》中以一個統一的動態模型分析了金融深化對于收入分配的影響,從而改進了G-J模型,他們特別關注金融發展的動態演化路徑,認為收入差距可能按照“擴大—縮小—擴大—平穩”的路徑發展,從而拓展了金融發展與收入分配關系的研究空間。[3]
2.1.1.2 金融發展有利于改善收入分配差距
然而,Galor和Zeira及同期的Banerjee和Newman等學者先后對金融發展與收入分配的“倒U”關系提出質疑,由于實際經濟中的金融市場不完善,加之人力資本投資的不可分性,窮人和富人之間收入的長期收斂并不一定存在,改善收入分配差距的重要途徑是不斷完善金融市場、提高金融發展水平,從而提高窮人的投資效率,由此總結出金融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之間是一種負相關關系,又稱為“線性假說”。
Galor和Zeira(1993)通過構造兩部門跨時期模型來研究收入分配與宏觀經濟之間的關系,他們認為窮人與富人初始財富的差異會對未來的收入分配產生重要影響,究其原因,起初窮人的初始財富達不到進行人力資本投資的“財富門檻”,但富人的初始財富就能達到這個投資門檻進行人力資本投資。另外,在金融市場不完善、金融中介費用較高的情況下,窮人因無法負擔高昂的金融服務成本而不能從信貸市場上貸款以保證必要的人力資本投資,也就沒有機會擺脫自身在傳統落后的工作部門工作的現狀,收入就不可能提高。而富人卻有能力負擔高借款成本進行人力資本投資,他們的技能和工作選擇都遠比窮人好得多,所以收入水平相對更高。因此,窮人與富人之間的收入差距會因金融市場的不完善而擴大。
隨著金融發展水平的提高及信貸市場的完善,越來越多的窮人也有能力獲得貸款進行必要的人力資本投資從而賺取更高的收入,貧富之間的收入差距將呈現收斂的趨勢,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狀況得到改善。[4]因此,金融發展與收入分配之間不是“倒U”關系,而是“負的”線性關系。
Banerjee和Newman(1993)通過構建一個包含三部門的經濟模型對財富分配和職業選擇間的關系進行研究,最終提出了金融發展有利于改善收入分配差距的結論:如果一個國家金融發展水平很低,那么其金融中介成本就會很高,低收入者的金融服務可及性很小,惡化了弱勢群體的信貸困境,降低了低收入者的經濟、投資機會,從而加劇了因初始財富分配作用造成的代際間收入不平等狀況。[5]
2.1.1.3 金融發展擴大了收入差距
只有少數學者持這種觀點,他們普遍認為即使金融(借貸)市場發展水平不斷完善,但是由于窮人沒有能力滿足提供有效擔保品等借款條件,往往很難從金融市場上獲得貸款,相比之下,隨著金融的發展,富人則越來越容易獲得貸款從中受益,這樣就會最終導致貧富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斷擴大。其中,Maurer和Haber(2003)認為在金融深化及自由化的背景下,一方面窮人融資難的狀況依然沒有得到有效改善,而另一方面富人及具有政治背景的大企業依舊能獲得比窮人更多的金融(信貸)服務,他們的融資渠道將隨著金融發展而不斷拓寬,結果導致窮人的相對收入不但沒有增加反而減少,富人和窮人間的收入差距不但沒有因金融發展而改善反而進一步擴大。[6]另外,Cagetti和De Nardi(2006)也認為,總體來看,在信貸約束越強的背景下產生的財富集中度就會越少(收入分配差距縮小),遺產饋贈會讓部分高技能工人有機會成為企業家從而能夠組織生產活動。[7]因此,金融發展在消除信貸約束的同時,擴大了分配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