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4.5 本章小結

社會流動性下降,以及與之相對應的階層固化現象,日益成為影響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嚴重問題(陸學藝,2004;李路路,2012)。頻繁見諸媒體的“官二代”“富二代”等“二代”現象,不僅表征著中國民眾的階層意識日益深化,也折射出階層對立沖突日益嚴重的現實。階層固化使中國社會各階層之間越來越缺乏流動與溝通,呈現出一種“斷裂”狀態(孫立平,2003)。在“斷裂”的社會結構下,階層之間的包容度低,爆發沖突的可能性高,社會缺乏穩定性。因此,社會流動性下降對中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已構成嚴重挑戰。暢通階層流動渠道,增強社會流動性,是中國未來發展不得不考慮的重要問題。本文從理論和實證兩方面分析了精英主義教育體系對中國社會流動性的影響。

理論分析主要闡明了如下觀點:精英主義教育體系將導致整體社會流動性下降。原因在于,精英主義教育體系下,具有更高初始人力資本的學生獲得了更高的教育投資;具有較低初始人力資本的學生獲得相對較低的教育投資。這種“馬太效應”放大了學生之間的人力資本差異,也固化了人力資本較高家庭的優勢。教育體系的精英化程度越高,具有較高人力資本的家庭,將通過教育系統更明顯地表現出其優勢。與此同時,人力資本較低家庭的相對劣勢更明顯,其子女通過教育獲得更高收入的機會更小。

本文的實證分析得到了如下主要結論:①精英主義教育體系放大了家庭背景導致的教育不平等,加劇了階層固化,降低了社會流動性;②中國高等教育精英主義導向對低收入階層的沖擊更大,使其子女受到父母低收入的影響更大,更難以脫離“貧困的陷阱”;③在教育、健康、社會網絡和文化資本這四條主要的代際收入流動通道中,教育的影響最大,解釋了代際收入相關性的13%;④精英主義教育體系對教育和社會網絡這兩條代際收入流動通道的影響很顯著,對健康和文化資本的影響較弱。

雖然高等教育的精英主義傾向引導整個教育體系走向精英主義道路,進而降低了中國的社會流動性,但改善社會流動性的策略并非簡單推動高等教育走向平均主義和大眾化。以重點大學為突破口,建設一批高質量大學有利于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在不阻礙重點大學成長的前提下,改善中國社會流動性的邏輯是實現非高等教育的機會公平。要解決的重點問題有三個。其一,加強早期教育的公平性。如果弱勢家庭的子女能夠獲得更好的早期教育,那么家庭背景差異導致的學齡前教育不平等將被弱化,先天稟賦更高的孩子將擁有更多的機會。其二,弱化中等教育和初等教育的精英主義導向。如果中等教育和初等教育真正實現大眾化素質教育,弱化精英主義導向,則家庭背景差異帶來的影響將會進一步削弱。其三,保障學校選拔過程的公平公正。如果學校選拔過程能夠保證公平,則高收入階層社會網絡資源的優勢將被減弱,真正具有較高水平的學生將獲得更好的機會。

主站蜘蛛池模板: 唐山市| 望城县| 抚顺县| 增城市| 河曲县| 东平县| 南投县| 五台县| 秭归县| 若羌县| 黔东| 翼城县| 绥芬河市| 池州市| 万宁市| 诸暨市| 抚松县| 信宜市| 房山区| 泊头市| 二手房| 南开区| 剑阁县| 沈丘县| 内江市| 铜山县| 区。| 塘沽区| 石泉县| 平罗县| 皮山县| 嘉黎县| 黑河市| 长葛市| 沙洋县| 安顺市| 子洲县| 定安县| 饶平县| 蓬安县| 大渡口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