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3.6 本章小結

本文基于中國健康與營養調查(CHNS)數據分析了60后、70后與80后城鎮居民代際流動性變遷的趨勢與原因。基本結論如下:代際流動性在60后、70后與80后群體中呈先降后升趨勢,60后代際流動性最高,70后代際流動性最低,80后代際流動性居中;教育是影響職業階層的最重要因素,且重要性隨時代的演進而增強;教育不平等效應對不同年齡群組的代際流動性變遷具有重要影響,尤其是對70后代際流動性的下降具有很強的解釋力。

教育不平等效應由三方面因素決定:家庭背景差異對子女教育的影響,教育體系不平等程度,教育在勞動力市場中的重要性。從這三個因素來分析,中國社會未來代際流動性面臨嚴峻挑戰。從家庭背景因素來看,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已經由一個全世界最公平的社會變為最不公平的社會,家庭之間差異巨大。從教育體系不平等來看,雖然教育覆蓋率越來越高,但優質教育資源的分配并不公平。當教育供給提升時,普通教育資源的投入回報率將會因教育供給提升而降低;優質教育資源因其稀缺性而能保持較高的回報率(李春玲,2010)。這意味著,簡單的教育擴張可能降低普通教育資源的回報率,降低普通家庭子女通過投資教育向更高階層流動的可能性。從勞動力市場來看,中國經濟增速下降,勞動力市場競爭日益激烈,普通家庭子女面臨的就業壓力日益增大。雖然80后代際流動性較70后有所上升,但上述原因給中國社會代際流動帶來的挑戰卻不容忽視。

針對教育不平等效應的三個決定因素,改善社會流動性的政策應當把握三個著力點。第一,降低家庭背景對子女教育的影響,構建“競爭式”教育選拔模式,放棄有利于精英階層子女的“贊助式”教育選拔模式。為此,可從降低貧富差距、擴大公共教育覆蓋率、將入學年齡提前等方面考慮。第二,降低教育體系的不平等程度。這要求政府弱化精英主義辦學理念,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實現動態平衡,以公平透明的競爭機制取代行政手段作為政府資助各類學校的依據。第三,改善勞動力市場。這要求教育回報率準確反映能力而非學歷,從而構建教育回報率與能力素質的緊密聯系,避免低能力的優勢家庭子女利用學歷信號干擾勞動力市場。由于民營企業以績效為基本原則,具有構建教育回報與能力素質之間聯系的天然動機,應當擴大民營企業在勞動力市場中的影響,依托市場競爭構建以績效為原則的社會選擇體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台湾省| 安化县| 聂拉木县| 驻马店市| 安康市| 新巴尔虎左旗| 柳河县| 云南省| 柳林县| 泰和县| 庐江县| 保靖县| 措美县| 乡城县| 民勤县| 寻甸| 两当县| 汉沽区| 长寿区| 青阳县| 汉川市| 汕尾市| 柳州市| 大连市| 抚宁县| 泗洪县| 德兴市| 呈贡县| 通渭县| 张家口市| 玛多县| 吉安县| 大方县| 乐清市| 会泽县| 和硕县| 庆安县| 德钦县| 桐柏县| 新丰县| 渝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