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際收入彈性分析是當前的主流方法。關于此技術路線的國外研究,秦雪征(2014)、Black & Devereux(2011)以及Solon(1999)做了系統翔實的梳理。關于中國代際流動性程度和趨勢的研究,也主要采用代際收入彈性分析法。多數實證研究表明,我國代際收入彈性處于較高水平,但具體數值差異很大。Gong et al.(2012)發現中國男性代際收入彈性為0.63,女性代際收入彈性為0.97,這說明中國社會代際流動性極低。Deng et al.(2012)基于中國家庭收入調查數據(CHIP)的結果顯示,1995年和2002年的城鎮居民代際收入彈性分別為0.47和0.53,遠高于多數發達國家。Zhang & Eriksson(2010)使用CHNS數據估計了家庭收入對子女收入的彈性,估計值為0.45。郭叢斌和閔維方(2007)利用中國城鎮與就業情況調查數據得到的代際收入彈性為0.3左右。代際收入彈性的估計結果差異,一方面源于數據差異,另一方面源于回歸方法不同。秦雪征和王天宇(2014)的研究表明,傳統估計方法忽視了人力資本的直接傳導,會低估代際收入彈性。他們在充分考慮人力資本的直接傳導后,基于CHNS數據得到的中國代際收入彈性從0.38升至0.48。
代際收入彈性分析還被廣泛用于研究代際流動性的決定因素和機制。周興和張鵬(2014)發現,代際職業傳承對高收入家庭的代際收入彈性影響更強。Qin et al.(2014)以及秦雪征和王天宇(2014)分析了人力資本的代際傳遞對代際收入彈性的影響,并以實證分析表明了忽視人力資本直接傳導效應對代際收入彈性估計的影響。李仁玉等(2014)發現,富裕家庭和普通家庭子女的收入差距主要來源于教育水平、工作經驗和工作單位性質等特征差異;不同家庭子女間的回報差異主要影響低分位點子女間的收入差距。孫三百等(2012)使用2006年中國綜合社會調查(CGSS)數據分析了勞動力自由遷徙對提升社會流動性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