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心理咨詢不是你想的那樣作者名: (美)詹姆斯·F.T.布根塔爾本章字數: 12907字更新時間: 2022-07-18 16:24:00
第2章 闡明此時此刻的意義 心理咨詢需要聚焦來訪者的體驗
從本質上講,心理咨詢是一種對待人的態度。它對心理健康和心理痛苦的本質有著或明確或隱藏的看法,也具有某種程度的可變性。
我在此呈現的關于人類潛能的看法總體上是樂觀的。但同時,我也堅持認為,自我發現和從心理痛苦或精神痛苦中進行自我解救的“工作”是費時和費力的,并且最終只能由來訪者本人來完成。
這并不是在貶低咨詢師的重要性,而是在客觀地看待心理咨詢這個工作。
長久以來,人類的經驗基本上不是從宗教層面來理解,就是從道德層面來理解,或兩者皆有。盡管其中一方會占據主導地位,但兩者往往同時存在。宗教強調精神的和其他世俗的影響;道德則堅持人與生俱來的、使人區別于動物的倫理和行為規范。
弗洛伊德是鼓吹對人性觀進行革新的最著名的代表。他采用了18、19世紀新興的、蓬勃發展的自然科學方法,提出了一種嚴格的歷史因果關系原則,以便使主觀內容變得“客觀化”,于是有了“純科學”的治療方法。在本世紀(現在即將結束 )的大部分時間里,這種觀點一直占據主導地位。在減輕心理痛苦的各種方法中,它的主導地位尤為突出。
然而,從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越來越多的聲音開始強調這種機械論的方法是不完整的和扭曲的。存在主義哲學和人本主義心理學是其中的兩股力量,它們彼此聯系。目前心理咨詢工作的現狀,正是得益于這令人耳目一新的轉變。
存在主義運動最初強調在冷漠的世界里每個個體是孤立的,認為人類的經驗是無法解釋的,并強調選擇的自由和為自己行為的后果負責。 這在一定程度上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歐洲大陸上普遍的幻想破滅。
當存在主義觀點傳到美國時,它與這個國家更為傳統的人本主義觀點相結合。在這種結合的過程當中,羅洛·梅 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降低了存在主義最初傳遞出的悲觀情緒。作為一名精神分析學家和心理咨詢師,羅洛·梅提出一種更樂觀、更健康的觀點,這種觀點現在被稱為“存在-人本主義取向”,這也是本書的觀點。
什么是來訪者或病人?
很明顯,就是一個人。一個正具有某種需要的人。一個尋求幫助的人。到目前為止,都還說得通。但是……
什么是尋求幫助的人?
進入我辦公室的身體。一個感知、認知和聽說系統,在此時此刻,這個系統讓這個人坐下來并進行自我介紹。
僅僅是一個感知、認知和聽說系統嗎?
不。也是一種對房間里發生的事情的主動和主觀的接收、處理和反應。
這已經是全部了嗎?
不,還有對過去已經發生的和將來可能發生的事情的想法、內心感受和意圖判斷。
這是全部了嗎?
不,很可能不是。但對我們著手工作來說,這已經足夠并綽綽有余了。
“著手工作”是什么工作? 以上哪些內容將被涉及?“以上所有這些。”這個答案太過于倉促和不完整了。它回避了所有人、每一個人生活的復雜性和廣泛性,因此這樣的答案對我們來說幾乎沒有幫助。我們要做的,是為首要工作選出相關要素,對其余部分減少關注但保持覺察。
改變咨詢師視角的建議
人們最熟悉的心理治療原理可以被概括,甚至簡化為以下幾個方面。
發展良好的咨訪關系可以為咨訪雙方提供重新審視來訪者的生活歷史和生活假設的機會,從而發現哪里出現了適應不良的方式。然后,這些信息被審慎呈現給來訪者,其目的不是寬慰來訪者,就是提升來訪者的生活滿意度,或者使兩者同時發生。
這個過程主要通過咨詢師收集來訪者過去和現在的生活信息,同時通過觀察來訪者在咨詢室里不知不覺展現出的在現實世界的存在方式來完成。
咨詢師的經驗更豐富,接受過更多的教育和培訓,才可以把注意力從來訪者的日常緊急事件 中轉移,去識別對來訪者不利的或有害的模式,并用規范而敏銳的方法幫助來訪者看到這些模式。因此,咨詢效果的推動,是由咨詢師小心篩選并在恰當時機傳遞給來訪者的這些信息來完成的。
在更簡化的情況下,我們可以進一步將這一過程總結為:咨詢師收集、處理信息,并將信息有選擇地反饋給來訪者。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來訪者是一個積極的參與者和合作伙伴。但關鍵因素是咨詢師處理來訪者信息(包括來訪者從其他環境帶到咨詢室的移情性假設的線索)的智慧和技巧。
在收集、處理和反饋信息的過程中,敏感而熟練的咨詢師會同時關注內容(content)和過程(process)。這可以用簡單的示意圖來表示:

我自己的臨床實踐 ,以及我多年的訓練、督導和為很多心理咨詢師做顧問的經歷告訴我,另一個頗具治療潛力的維度還未能成為我們直接關注的焦點,那就是來訪者在此時此刻的體驗。
當然,許多經驗豐富、卓有成效的心理咨詢師會關注并向來訪者反饋與信息一并出現的、明顯的體驗。這種做法提供了與對話內容(可能關于過去、現在或未來)相對獨立的又一維度。
咨詢師這樣的干預(比如除了對話的內容,提醒來訪者注意他們參與咨詢的方式是什么樣的)通常是反饋過程的一部分。許多咨詢師認為這有助于來訪者進行更多的自我探索和自我暴露。
但我在此提出的方案是不同的:咨詢師要把主要的注意力從關注來訪者所呈現的信息,轉移到來訪者在此時此刻實際發生的體驗上。
這種轉移的目的是增強和擴展來訪者的主觀活動和隨之產生的覺知。當主體性因此被帶入意識中時,來訪者內在活動的廣度和精度就會有所提升。反過來,這種提升也有助于來訪者發現其“弄巧成拙”的行為方式,從而釋放他們創造性或自我治愈的潛力。
這個新方案需要咨詢師對心理咨詢的關注點進行重大調整,也需要在上一張示意圖中增加一個我認為很有力量的維度:

咨詢師的關注點:此時此刻
咨詢室里真正發生的、可被咨詢工作直接(幾乎看得見摸得著)使用的是當下(即此時此刻),是來訪者與咨詢師在眼下這一刻中的存在。他們之間的工作必須以正在實際發生的內容為中心,而不是過去發生了什么或將來可能怎么樣。當然,我們都有對過去和未來的想法和感受,但重要的是,這些想法和感受是關于過去的,但它們就發生在真真切切的當下。舉個例子:
來訪者:我高中的時候,是一個很理想主義的人。
咨詢師A:具體是怎樣的理想主義呢?
咨詢師B:現在呢?
很多咨詢師有時會像咨詢師B那樣回復,以便了解更多關于來訪者現在的信息,這當然能在內容層面上做更多工作。但是,即便使用了現在進行時,那可能也不是真正的當下,咨詢師B的回應仍然不是關于此時此刻。而咨詢師C的回應是:
咨詢師C:你正在和你的“高中生活”約會。
咨詢師D的回應是:
咨詢師D:當你這么說時,你好像在一個很遠的地方。
很明顯,從關注此時此刻的視角 來看,真正發生的是整件事從當下被推開和推遠了。當這名來訪者開口講述時,正在她身上發生的,既不是理想主義也不是高中生活。
這是關注此時此刻的關鍵,而它常常被誤解為:我們需要關注別人說了什么,而不去注意他們如何說、何時說。
比起話語,咨詢師更需要傾聽“音樂”,這一告誡并不只針對心理咨詢。大多數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學會關注講話的人,而不只是講話的內容。油嘴滑舌的銷售人員如果太用力推銷或不夠敏感,可能會搞砸自己的生意;心事重重的讀者給出的含糊而驢唇不對馬嘴的回應則是“音樂”和話語不符合的常見例子。
我們沮喪地發現,浮于表面和流于套路的談話往往是為了滿足說話者的需要,而不是為了尊重聽者。
總的來說,心理咨詢在傳統上關注過去、因果關系或癥狀(被認為是來訪者個人成長史的重要結果)。因此,很有可能在咨詢師主要關注過去的同時,來訪者正在關注未來,希望未來會更好。與此同時,咨訪雙方都認為現在不重要。
我的目的是讓咨訪雙方關注一個經常被忽視或低估的心理咨詢工作角度,即此時此刻在這個房間里,在這個人身上正在發生什么。但這常常被人們當成雞毛蒜皮的事,關注它就是在小題大做,以至于當下被認為是理所應當的,只得到人們投過來的匆匆一瞥。
當我們開始傾聽此時此刻時,就會發現一個驚人的事實:即使盡最大的努力,我們也常常會迷失在談話的內容中,而忽視了當下發生的、鮮活的但隱含的內容。
來訪者:杰西的離開還是讓我感覺非常難過,我知道現在還有這個感覺太傻了。我已經傷感夠了,看在上帝的分上,為什么我就不能想開呢?
咨詢師A:你還是很想她。
咨詢師B:(共情地)還是非常的難過。
咨詢師C:她離開你多久了?
咨詢師D:你的不同情感正在干仗,不耐煩在攻擊著悲傷。
咨詢師A關注的是不快樂的情緒,它常常引起咨詢師的注意。咨詢師B也做了類似的事情,只是用更少的詞語去鼓勵情感的深入。也許是出于來訪者的矛盾心理,咨詢師C可能通過收集信息的方式來評估來訪者的惱怒是否合理。
咨詢師D意識到房間里最在場的內容:傷感和對傷感的不耐煩仍然給來訪者帶來很大的影響。
我認為,對此時此刻的忽視,阻礙和限制了許多心理咨詢工作效果的發揮。正如這里談到的,以真實的此時此刻為中心的視角,在很多情況下都可以為更有效的心理咨詢提供一個新鮮和有力的基礎。在咨詢過程中,如果咨詢師將關注點和著力點放在強調和促進來訪者對此時此刻體驗的充分覺察上,咨詢將會卓有成效。
我的建議是重新調整咨詢師的關注點,由此來訪者覺察的方向也得以改變。不管咨訪雙方探討的是什么內容(個人史、長遠打算、個人價值觀、情感上的痛苦,或是當前的生活問題),如果加入了來訪者此時此刻的體驗,那么這些內容都將會深化來訪者的內在探索,激發其渴求改變的潛力。
題外話
提出這樣的建議,并不表示我主張放棄內容的維度,忽視來訪者的個人史,或類似地偏離常用的心理療法。相反,我提供了一個補充或替代方案,它可以為心理咨詢工作帶來創新和助益。
不過坦率地講,我自己的經驗是,一旦來訪者和咨詢師真正覺察到此時此刻,就會發生如下變化:
- 此時此刻的參與度增加。
- 對當下生命體驗的關注增加。
- 越來越多地能夠意識到,在心理層面上,那些不在此時此刻的東西與自己的內心保持著距離。
- 咨詢師變得更少具有侵入性,他們更像是來訪者承擔更多自我工作和自我探索的見證者。
- 來訪者的自我-世界建構系統和來訪者在現實生活中的情緒狀態出現意想不到的改變。
簡而言之,敏銳關注此時此刻發生的內容,將更加成為心理咨詢工作的核心。
當然,關注來訪者此時此刻的體驗并不是本書的獨創。高效率的咨詢師經常會關注來訪者此時此刻的狀態和情感變化。我們可能不太熟悉的是這種信念:當來訪者此時此刻的體驗(當下的內隱層面的體驗,而不是外顯的內容層面的體驗)成為咨詢師關注和工作的主要領域時,咨詢過程將變得更加有效,咨詢效果將會更加持久。
發展和追求這樣的信念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為心理咨詢工作和來訪者的整體生活狀態注入活力。
強調當下的基本原理
顯而易見,這個方法最重要的目標是增強來訪者本人在此時此刻的主體性覺察。這與對來訪者和咨詢師來說都更習以為常的、對來訪者及其歷史信息進行收集和選擇的目標形成鮮明對比。
大多數來訪者(實際上是我們大多數人:來訪者、咨詢師和大眾)的主要自我覺察方式是把自我當作觀察、指導、反思、計劃或回憶的物體。在某些情況下,這樣做是必要的而且很有用。然而,當我們試圖讓心理咨詢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更多的滿足感和更少的挫敗感時,用這樣的方式了解一個人的自我是不夠的。
對于我們自身是生活的主體以及我們在當下的存在狀態,我們的覺察是很有限的。因此,我們很可能把自己當成要管理的物體,這樣“它們”才能如己所愿(而不是如其所是)。這樣一來,就變成了我們(作為動作主體)在對我們(作為動作對象)做著一些什么。這種分裂從根本上來說是不利于治療的。
但是我作為心理咨詢師和作為其他咨詢師的督導或顧問的經驗,使我堅信人類事業的一個重要真理:對此時此刻的覺察的增加,會提高自我指導的效率,提高生活滿意度。
心理咨詢以喚起和增強來訪者的自我了解和自我指導為目標,至少在隱性層面上是這樣的。我們的來訪者經常表現為他們好像只是被自己不知道的或無法控制的力量所影響的物體。關注當下的心理咨詢試圖喚醒來訪者沉睡的主觀意識,并培養來訪者形成逐漸增強的自我選擇意識。
當來訪者和咨詢師對來訪者、特別是不在此時此地的來訪者進行談論時,他們就是在確認“來訪者是一個物體”。當來訪者學會覺察到自己此時此刻的存在,同時覺察到咨詢師幫助來訪者并鼓勵來訪者的這一做法時,“來訪者是一個人”的感覺就被喚起了。這有時會被認為是“賦能”,但我認為這個表述失之偏頗,因為我們不能把能力真的給別人。“來訪者是一個人”的感覺,是(或者會變成)來訪者對當下自我存在的覺察,因此來訪者便獲得了自我的力量,而這種力量其實一直就在來訪者身上潛伏著。
若在心理學的語境中去理解,力量(power)通常意味著按照某個人的意愿做出改變的能力。 顯然,有效地使用這種力量需要有自我了解并且要在每一個當下去應用這種自我了解。增強來訪者與自己的意愿和體驗(無論是顯性的還是隱性的)相協調的心理咨詢療法,將提高來訪者的整體性,并因此有助于提升來訪者的力量感。
咨詢師的作用
這種治療視角的核心觀點是,當咨詢師準確地辨認出來訪者意識中的在每個當下隱含出現但未被注意到的東西時,咨詢師就幫助來訪者進入到其主體性世界。當然,僅僅提供這種辨認是不可取或不可行的,但當來訪者準備好接受時,咨詢師敏銳地提供這種辨認會給來訪者帶來很多益處。
前面陳述的關鍵詞是“辨認”(identifies)。它與“建議”(suggests)或“指導”(instructs)形成對比。辨認在這里的意思是把光線照射到某個已經在那里的、正等著被識別的東西上。很明顯,這需要直覺、敏感性,并且需要放下自己已有的打算。我們大多數人都需要大量的練習和訓練,才能實現這種注意力的轉移,而這種干預模式的技巧甚至需要更多的耐心和努力。
我在上面說到了“隱含出現但未被注意到的”。將這樣的觀察結果反饋給來訪者,那么需要咨詢師小心處理并把握好分寸。表達的變化可以從澄清(“你聽起來像在一個很遠的地方”)到反映(“你老是發現自己會有這種想法”),再到基于來訪者頻繁出現的模式而做出的 (“又一次地,當你在目前的生活中面對一個艱難的選擇時,你會發現你的念頭又回到你媽媽那里”)。
只有在充分地、反復地實踐每一個步驟之后,再把重點移向下一個步驟時,上面的這三個步驟才有效。因此,在一段時間內,咨詢工作可能集中在簡單的澄清和辨認上,直到來訪者開始獨立地進行這樣的觀察。
然后,這個步驟會繼續進行,但會擴展到對重復模式的反映——最好一次只關注一兩個模式,直到這些模式對來訪者來說也變得顯而易見。這時,我們通常會再轉移到其他模式上。而且,當第一次努力取得成功時,之后的工作都會容易得多。現在,這兩種形式的辨認——澄清和反映依然繼續,但咨詢師會開始揭示持續出現的模式及其含義。
只有當咨詢師保持了足夠的耐心、當咨詢師所干預的時機精準的同時來訪者也能立即識別咨詢師的干預時,以及當來訪者意識到咨詢師所做的不是為了發現來訪者的錯誤或給來訪者予指導, 而是為了給來訪者提供幫助時,以上步驟才會生效。
兩個訪談對比
為了進一步說明通常的工作方式和關注此時此刻的咨詢方法的區別,我在這里展示兩個虛構的案例片段。第一個片段是較為典型的心理咨詢的首次訪談。
以信息為中心的訪談(2)
來訪者(以下簡稱“訪”):貝蒂·布萊克
咨詢師(以下簡稱“咨”):簡·諾曼
十天前,貝蒂打電話預約,說她考慮做心理咨詢已經“很久”了,現在她準備“開始”。今天的咨詢已經安排好了。她準時趕到,進入咨詢室,欣然地坐到了來訪者的椅子上。現在她稍微拘謹地坐著,皮包放在身旁,雙手交叉放在膝蓋上,期待地看著咨詢師。
咨-1A:你在電話里說你考慮做心理咨詢已經有一段時間,最后才決定現在開始。你能告訴我,你的問題是什么嗎?(咨詢師引導來訪者關注過去,盡管問題是用現在時態提出的)
訪-1A:嗯,你看,我總是憂心忡忡的,至少我丈夫是這么說我的。然后我……我想他說的對。對我來說,似乎很難放松和順其自然。我的朋友芭芭拉看起來總是無憂無慮的,有時我覺得她很幸運,并且有時……(來訪者從客觀角度對自己進行描述,甚至引用其他人——她丈夫的話。在她使用和另一個人進行對比的形式來描繪自己的存在方式時,她的自我物化顯得更突出了)
咨-2A:你希望自己有時候能更像芭芭拉,是嗎?那是在什么時候?(“有時候”和“什么時候”把談話推到抽象的層次)
訪-2A:我不確定……我想更多的是在當我和不太熟悉的人打交道時……至少我現在第一時間想到這個。(貝蒂第一次提到當下,但用了以一種忽視當下的重要性的態度)
咨-3A:什么樣的人呢?
訪-3A:比如在商店,或者……哦,我想起一個很好的例子:當修車店的人沒把活兒干好時,我很痛苦,不知道該怎么向他們開口。(貝蒂找到了一個具體事例,但講的卻是過去的事。她在當下成功找到例子的滿足感被忽略了)
從這里開始,我將只對特別的例子進行注釋,或者指出其他更加當下的、此時此刻的回應方式。
咨-4A:所以你是怎么做的?
訪-4A:(感覺尷尬)我最終讓我老公幫我開了口。(她苦笑了一下)
咨-5A:你經常讓他為你做這類事情嗎?(貝蒂的尷尬感是明顯的,是發生在當下的,意識到這點本來會有幫助。“談論這件事讓你感覺尷尬”或“你說這件事的時候似乎很不自在”將會使咨詢工作集中在當下)
訪-5A:嗯,沒有……(停下來,思考中)嗯,是的,至少有時候是這樣。(停頓)你覺得我太依賴他了嗎?哦,這不是一個好問題,對吧?你還不了解我。
咨-6A:是的,但我正在開始了解你。你還想讓我了解你什么?
訪-6A:哦……我……我是個非常認真負責的人。我會說這是我其中的一個優點。幾乎每個認識我的人都這么說。
咨-7A:嗯。(如果咨詢師更關注當下,他會回應“你對自己的這個品質感到滿意,是嗎”或“你談到自己的可靠時的感覺,和你談到對丈夫的依賴時的感覺很不一樣”)
訪-7A:這點我像我父親。父親經常說他自己言而有信。
咨-8A:他還健在嗎?
訪-8A:不,他兩年前就去世了。
咨-9A:你和他親近嗎?
訪-9A:嗯,是的。我的意思是,他有點內向,不是很容易和他親近……但我想在我們的內心深處……我不確定。(如果咨詢師說“現在你還是不太確定這一點”,那么咨詢師提出猶豫的話題會比把話題限定在父親上要好,因為咨詢師幾乎不了解來訪者還未說的內容)
咨-10A:你和媽媽親近嗎?
訪-10A:哦,是的!我們……非常親近。她還在,身體真的很好……對一個七十多歲的人來說。(咨詢師可能有一個清晰的觀察:“現在你感覺沒有不確定的東西了,對嗎?”)
咨-11A:你有兄弟姐妹嗎?
訪-11A:一個姐姐。她比我大十歲……
咨-12A:你們的關系怎么樣?
訪-12A:哦,關系還好。(停頓)她比我大很多,所以不是……(“你沒說完這句話。”)
咨-13A:所以只有你們兩個?你希望有更多的兄弟姐妹嗎?
訪-13A:更多的兄弟姐妹?(咨詢師忙于收集背景信息,似乎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來訪者的主觀反應)
咨-14A:是的。
訪-14A:嗯,我不知道。沒怎么想過這一點。
咨-15A:在你成長的過程中,有其他家庭成員和你在一起嗎,比如堂兄弟姐妹、叔叔阿姨或祖父母?
訪-15A:哦,當然了。在我上大學之前,我的姥姥姥爺一直住在我家附近,我幾乎每周都見到他們。
咨-16A:你喜歡這樣嗎?你和他們親近嗎?(這看起來和“釣魚執法”差不多。到目前為止,來訪者提供的內容中還沒有明顯的線索可以讓咨詢師跟進)
訪-16A:哦,是的。我認為他們非常好,特別是在我小的時候。他們總給我小禮物或帶我出去玩……比如看馬戲或兒童表演。(她的聲音中飽含傷感之情)
咨-17A:他們都還健在嗎?
訪-17A:不,都已經不在了。我姥姥三年前才去世。我想念她。(咨詢師需要注意,不管來訪的這種感覺是明顯的還是只是簡單地提及,現在對來訪者說什么都還為時過早)
咨-18A:在她去世前,你能經常見到她嗎?
訪-18A:基本見不到。她年紀很大了,而我又忙著上學,后來又去工作……你知道事情就是這樣的。(“談到這里,你現在感覺怎樣?”)
咨-19A:是的。那其他親戚呢?
訪-19A:哦,在蒙大拿州我有幾個遠房表親,但我只見過他們一次,而且那是很多年前的事了,那時我才十歲或十一歲。
咨-20A:你小時候有很多朋友嗎?
訪-20A:哦,是的,很多。我有點像個假小子,所以男孩女孩的朋友我都有。高中時,我和兩個女孩關系很好,然后……
咨-21A:然后?(“你想到這兩個女孩時突然停住了。”)
訪-21A:然后我和羅格的關系開始穩定下來。當然,在那之后,我的生活中也沒有其他什么人。
下面的片段是為了說明如果更多地強調來訪者在當下的體驗,同樣的一節咨詢可能會怎樣進行。
以體驗為中心的訪談(2)
來訪者(以下簡稱“訪”):貝蒂·布萊克
咨詢師(以下簡稱“咨”):簡·諾曼
十天前,貝蒂打電話預約,說她考慮做心理咨詢已經“很久”了,現在她準備“開始”。今天的咨詢已經安排好了。她準時趕到,進入咨詢室,欣然地坐到了來訪者的椅子上。現在她稍微拘謹地坐著,皮包放在身旁,雙手交叉放在膝蓋上,期待地看著咨詢師。
咨-1B:你在電話里說你考慮做心理咨詢已經有一段時間,最后才決定現在開始。你能說一下現在來到這里的感覺怎么樣嗎?
訪-1B:哦,不錯。(停頓)我的意思是說……沒什么問題。(長長地猶豫)我猜你想知道我為什么來這里,對吧?(她快速地看了咨詢師一眼,但馬上說了一句顯然是事先準備好的話)嗯,你看,呃,我總是憂心忡忡的……至少我丈夫是這么說我的。然后我……我想他說的對。對我來說,似乎很難放松和順其自然。我的朋友芭芭拉看起來總是無憂無慮的,有時我覺得她很幸運,并且有時……(她沒有注意到問題是關于“現在”的;相反,她匆忙地擺出一個可能在她來之前就已經準備好的問題)
咨-2B:有時?
訪-2B:有時……哦,我不知道。(停下來,短暫地思考)我想,我覺得她有時太隨性了,但是……
咨-3B:你好像在和自己進行辯論。
訪-3B:是的。我就是這樣子……總是這樣。我搞不清楚我在想什么……嗯,幾乎在所有的事情上。(停頓)你能不能……你可以……嗯,我知道你不能替我解決它,但你能幫我嗎?
咨-4B:這是我們可以一起去工作的問題。
訪-4B:(點點頭,低下了頭,思考著)啊。我意思是,是的。我是說,我喜歡你這么說,我們一起工作。
咨-5B:嗯哼。
訪-5B:好吧,我希望變得更……更隨意一些,我猜可以這么說。
咨-6B:我明白了。(她用期待的眼光等待著)
訪-6B:是的……好吧,我想……我是說,我很高興你會幫我。
咨-7B:不用一個人去面對它,對你來說好像會不一樣。
訪-7B:不。嗯,是的……我想是這樣的……我是說在某種程度上……(不確定地,顯然對這樣說感到困擾)(來訪者聽到咨詢師正以一種她沒有預料到的方式回應,那就是談論她在此時此刻的感受,而不是談論她的問題或她的成長史。咨詢師需要認識到,此時此刻貝蒂可能會感覺孤單,因為她隱藏著的、希望被咨詢師理解的需求只換來了咨詢師很少的明確回應)
咨-8B:把這些話都說出來是一種新的體驗,不是嗎,貝蒂?看起來此刻你很難找到想說的話。(停頓)不要逼自己,只要把你想到的、能說的東西說出來就行。
訪-8B:哦。(感激地)是的。是的,我只是……(停下來,很快地吸了一口氣)嗯,我以為也許你會想問我一些問題或其他事情……
咨-9B:嗯哼。(理解地)不,現在沒有。你做得很好。你剛剛告訴我一件發生在你身上的事——你想知道我是否有問題要問你。除了這個,你能告訴我現在你的內心發生的其他事情嗎?
訪-9B:(她停頓了一分鐘,沉思中)我從來沒有想過這個問題。我是說,那些小事……當我們開始思考時,卻對它們沒有覺知。
咨-10B:我明白了。(期待地)那現在呢?
訪-10B:嗯,我不知道……我是說,我只是在想我該說些什么來幫你……不是“幫”你,而是……
咨-11B:我聽到了你很想去做別人期望你做的事。但是,貝蒂,我們在這里做的事情有點不同,而你已經做得很不錯了。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面對我們的內心過程,然后把它跟我們還不熟悉的人分享是很難的。你已經開始明白了,但開頭并不容易。
訪-11B:(她沉默,沉思。然后,她似乎有點突然地回想起自己身在何處)哦!抱歉。我想我剛剛跑題了。現在我們看看,我說到哪了?(她聚精會神地皺著眉頭,瞇著眼睛)(和許多來訪者一樣,貝蒂并不真的理解要求她去做的事情。她陷入了內心的困惑。但她沒有意識到,咨詢師揭露這種困惑本身可能是恰當的,也是有用的。咨詢師需要進行很多次教學性的干預,她才能輕松地分享這些內心自發的過程)
咨-12B:(打斷)等等,貝蒂,這是我解釋一些重要事情的機會。正如你所說的,你“跑題了”,但在另一方面,你恰恰在正題上。在你的內心深處突然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東西,這些東西對你很重要,但通常我們并不會意識到它們,所以我們工作時就無法使用它們。當你發現這種情況發生時,仔細傾聽,然后盡可能多地告訴我。
訪-12B:哦,我不知道這個。(她停頓了一下)不管怎樣,我認為它不是很重要。事實上,我現在幾乎不記得那是什么了。是關于我姐姐的什么事,但我不確定。我要不要試著回憶一下,找出那是什么?(像大多數的新來訪者那樣,貝蒂并不真正清楚信任內心的自發過程是什么意思,所以她開始試圖搞明白需要做些什么)
咨-13B:不用。你找出來的和它們自己跑出來的不會是同一個東西。沒關系,重要的東西會再回來的,我們只需要等它再次出現。
訪-13B:(顯然是不確定的,并試圖去學習剛被教的內容)好吧……我想我明白你的意思了。我只是好奇而已。我是說,我好奇什么分散了我的注意力,但是,由于某種原因,我現在不記得了。
咨-14B:很難放手讓它走,對吧?
訪-14B:(反思中)是的……我的意思是,我有點能想起來那是什么……它好像很重要。(她突然面露喜色,熱切地看著咨詢師)也許這跟我姐姐和她總是糾正我有關。我記得我們曾經討論過她。
咨-15B:嗯哼。(咨詢師選擇不去指出來訪者有可能正覺得咨詢師正做著和自己的姐姐明顯類似的事情,即姐姐“總是糾正”貝蒂。談這些還會有其他機會。現在重要的是,幫助貝蒂學會珍惜和分享她自發的內在體驗)
訪-15B:是的!就是這樣。我差不多就能確定。
咨-16B:你很高興你弄明白了。
訪-16B:是的!我不喜歡當糊涂蟲,搞不懂自己在想什么。
咨-17B:“糊涂蟲”?
訪-17B:是的。我姐姐有時就這么叫我。她不是有意要傷害我,只是在開玩笑。她喜歡取笑我,而我……
咨-18B:你?
訪-18B:我……嗯,有時候……有時很難接受她只是在“鬧著玩”。如果我抱怨姐姐對我的取笑,我媽媽就會那樣說。(停頓)那感覺并不像是在鬧著玩,但我想是我太敏感了。我一遍又一遍聽到“不要這么敏感……別往心里去……別當個愛哭鬼”。
咨-19B:(點頭,專注地聽著,但沒有說話)
訪-19B:哦,我不知道。
咨-20B:有時候你覺得……(保持開放)
訪-20B:我就是忍不住。(抗議的口吻)
咨-21B:我知道這有多不公平。
訪-21B:是的……這不公平!
咨-22B:你不喜歡被那樣取笑。
訪-22B:是的,我不喜歡。(煩躁地)我……我被搞糊涂了。我不想在這里浪費任何時間,但我仍然不是很確定你想要什么。
咨-23B:(共情地)這讓你現在感到不安,是嗎?
訪-23B:是的……對,的確是。
咨-24B:我可能會幫助你發現更多你內在的東西,而不是你已經熟悉的東西。
訪-24B:是的,嗯……我想是的。
咨-25B:所以這當然會讓你感到意外。
訪-25B:我想是這樣。這看起來很簡單,但是……
咨-26B:嗯?
訪-26B:我想我只是口無遮攔。我真的應該說話前多想想。
咨-27B:不知是什么原因,你現在正在挑自己的毛病。
訪-27B:(嚇了一跳)是的,我不知道我為什么這么做。我想我是有點尷尬。(她的表情向咨詢師表達出無聲的請求)
咨-28B:我理解,貝蒂。和剛認識的人用這種方式交談是一種全新的體驗。
訪-28B:(感激地)是的。(她很安靜,沉思了一會兒)我不知道現在該說什么。你覺得我應該說些什么?
咨-29B:當你沉默的時候,就像一分鐘前那樣,貝蒂,你很可能還在做你的工作。(停頓)現在你發現了,我們都發現了,剛開始你很難告訴別人你內心的想法。
訪-29B:哦,我不知道……我沒想什么重要的事。我的意思是……我只是在“反芻”(ruminating),我猜你會這么叫它。(對大多數人來說,貝蒂正在學習一門很難的課程:我們內心世界發生的事情是重要的,尤其是在心理咨詢當中。她仍然在貶低自己的這種內在過程)
咨-30B:我知道這是一種我們通常不會與任何人分享的想法,部分原因是它只是一種“反芻”,就像你說的。但是,如果可以的話,試著說一說。你看,貝蒂,這是你可以和我分享的最重要的一些想法。
訪-30B:它有點讓人尷尬。
咨-31B:是的,我明白,貝蒂。在某種程度上,這就像在醫生的辦公室里脫掉衣服一樣。在這里,需要脫下的不是衣服,而是要放下那些我們在思考一些重要事情時,使我們變得孤獨的社會壓力。
訪-31B:我從來沒有這樣想過,但是……當你這么講的時候,它挺說得通。但是……但我不知道我是否能做到。
咨-32B:似乎是這樣的。你不知道說出內心的想法會怎么樣。當你嘗試一段時間后,這會更容易。
訪-32B:是的,我想是這樣。(有些抽離)
咨-33B:你不明白為什么這很重要,是嗎?
訪-33B:(眼睛低垂,噘著嘴)是的,我想是的。(停頓,眼睛向上看)我不知道你為什么把我的想法看得這么重要。這大部分都是在浪費時間。(她看起來不開心)
咨-34B:不,貝蒂,這不是在浪費時間。(同情的語氣,短暫地停頓)你能告訴我更多你現在的感覺嗎?
訪-34B:我有點困惑,并且……
咨-35B:并且……
訪-35B:嗯,我知道你在嘗試幫我,但是……但我看不出這怎么能夠幫助到我。(她的眼睛是模糊的)啊,該死!我不想哭,不想浪費更多時間。
咨-36B:你太不重視自己的感情了!你感覺一下,貝蒂。它對我們將要一起做的工作很重要。剛才你遇到了一些對你有情感意義的事情。我們現在還不知道那是什么。但是我們會給它做個標記,當我們可以選擇進一步探索它時,它也許會再次出現。(咨詢師反復地把慰藉和對她們將來一起做的工作的建議結合在一起。貝蒂顯然正經歷著一些情感上的壓力,所以現在可能不是進一步施壓的時候)
當然,以上簡略的訪談片段是為了突出兩種咨詢方式的不同,兩者都不是為了展現理想的咨詢方式,其中的關鍵是第二個片段中的咨詢師對時間的不同關注。當第一個片段中的咨詢師收集貝蒂和她的生活及背景信息時,第二個片段中的咨詢師辨認并提醒她在當下的存在方式。在后文中,我將對這種重要差異的其他方面做出說明。
心理咨詢如同探索奧秘
心理咨詢是探索一個人的本質的奧秘的冒險。這個奧秘可以通過生命的許多方面表現出來:時間、人際關系、事件、抱負、失望,等等。其范圍之廣、變化之多,使得一個人幾乎不能完全了解另一個人。治療伙伴(其中咨詢師通常是很有意識的一方)必須選擇要考慮的內容,將雙方無法在咨詢中共同關注的部分擱置一旁。
我的目的是讓大家注意到當下的價值,并將關注點優先放在來訪者在咨詢室的此時此刻的狀態和表現出的生活面向上。
再論當下
當然,咨訪雙方可能會談論過去、未來或假設,但根本的問題是,這種談論是否在表達當下主觀存在的東西。在許多咨詢方法中,這一要素通常不會被關注。在本書介紹的這個咨詢方法中,它是最重要的。
不管是在咨詢室內還是在咨詢室外,我們大多數的經驗都是在探求外在世界,并且由客觀引導,就像我此刻在考慮我想表達的想法一樣。而作為讀者的你,很可能此刻正在思考我寫下的文字所表達的意思,思考它如何和你自己的體驗取得一致。對來訪者和咨詢師雙方來說,轉為關注自己的內在過程通常都是困難的。因此,就在此時此刻,當我檢視我的文字,以及當你閱讀它們時,我們都需要有意識地努力暫停一下,轉向內心,看看那里現在正在發生著什么。當然,我們要記得這個建議也許會引發我們短暫的惱怒,因為它會打斷我們流暢的寫作或閱讀,我們很可能會急于回到熟悉的閱讀或書寫某個對象的狀態。
無論這種惱怒持續的時間多么短暫,都表明把我們從熟悉的,通常也是更舒服的狀態,從日常意識的超然狀態中拉出來到當下,這需要付出怎樣的努力。但那短暫惱人的、把我們打斷的“嗶嗶聲”提示著我們,用客觀化的方式來處理內在過程,我們會損失什么。這是我們熟悉的損失,也是我們的文化非常鼓勵的。我們被教導保持“客觀”的優點,即把我們自己變成“物體”的優點。這樣做的后果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是我們的自我認知被扭曲了,而這個認知是用來指導我們的生活的。
要清楚:這不是鼓勵盲目的以自我為中心。完全自私的人與完全以外在為指導的人同樣都有缺陷。
換句話說,與僅僅依賴于自己的記憶,或想象它(在現在或將來某個時候)可能是什么樣子相比,訓練自己關注當下的主觀存在會帶來很多好處。當我們在此時此刻真正地碰觸到我們的內在過程時,我們便獲得了力量,這會讓我們更多地以一種符合自己意愿的方式來管理我們的生活,而不是出于習慣或社會期望。
結論
我們必須幫助來訪者認識到,僅僅做到觀察準確和如實報告是不夠的。真實的改變需要來訪者關注此時此刻的體驗——越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