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哲學

04 《哲學原理》:借用理性,尋求確切的知識

解析幾何之父——勒內·笛卡兒

勒內·笛卡兒(1596—1650),是西方現代哲學的奠基人之一,同時也是數學家、物理學家和心理學家。

他對現代數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因將幾何坐標體系公式化而被認為是“解析幾何之父”。他還是西方現代哲學思想的奠基人,是近代唯物論的開拓者且提出了“普遍懷疑”的主張。黑格爾稱他為“近代哲學之父”。他開拓了“歐陸理性主義”哲學,堪稱17世紀歐洲哲學界和科學界最有影響的巨匠之一,被譽為“近代科學的始祖”。

勒內·笛卡兒

一、作者生平

勒內·笛卡兒1596年出生在法國。父親是法國一個地方法院的評議員,相當于現在的律師和法官。1歲時母親去世,給笛卡兒留下了一筆遺產,為日后他從事自己喜愛的工作提供了可靠的經濟保障。8歲時他進入一所耶穌會學校,在校學習8年,接受了傳統的文化教育,學習了古典文學、歷史、神學、哲學、法學、醫學、數學及其他自然科學。20歲獲得法律學學位。

雖然笛卡兒受過良好的教育,但他卻認為除了數學以外,其他領域的知識皆是有懈可擊的。從此,他沒有繼續接受正規教育,而是決定漫游整個歐洲,開闊視野,見見世面。笛卡兒的家庭經濟富裕,足以使他優哉游哉。

從1616年到1628年,笛卡兒做了廣泛的游歷。他曾在三個軍隊中(荷蘭、巴伐利亞和匈牙利)短期服役,但未參加任何戰斗。觀光過意大利、波蘭、丹麥及其他許多國家。在這些年間,他系統陳述了所發現真理的一般方法。52歲時,他決定用此方法對世界做個綜合性的描述。1628年,笛卡兒定居荷蘭,此后的20多年一直生活在那里,因為那里有更多的思想自由,還可以躲避巴黎社會的紛擾。

1649年,笛卡兒受瑞典女王之邀來到斯德哥爾摩擔任女王的私人教師,但不幸在這片“熊、冰雪與巖石的土地”上感染肺炎,在1650年2月去世,享年54歲。

二、為什么要寫這本書

關于笛卡兒為什么寫這本書,他在序言中給出了答案。序言中指出,在此之前發表的《方法論》一書,主要是為了陳述自己關于邏輯的主要規則,將理性主義精準地納入哲學的思辨當中,以及陳述一些關于倫理道德的主要規則。之后發表的《沉思集》中概括了自己對形而上學基礎的主要觀點,比如,笛卡兒認為數字、物理定律這類超出感官的知識是通過理性思考得來的,是無法僅僅通過感官認識的。笛卡兒覺得前幾部的論文已經使讀者有了充分的心理準備,所以在此基礎之上,推出這本《哲學原理》。

《哲學原理》是笛卡兒前幾本書的衍生,是他全部思想的總結,而且為了便于讀者了解并掌握其內容,《哲學原理》是以教科書的形式寫的。

笛卡兒在年少時接受了傳統的文化教育,但是他對所學的東西頗感失望。在他看來教科書中那些微妙的論證,其實不過是模棱兩可甚至前后矛盾的理論,只能使他頓生懷疑而無從得到確鑿的知識,唯一給他安慰的是數學。在結束學業時他暗下決心:不再死鉆書本學問,而要向“世界這本大書”討教,于是他決定避開戰爭,遠離社交活動頻繁的都市,尋找一處適于研究的環境。

1628年,他從巴黎移居荷蘭,開始了長達20多年的潛心研究和寫作生涯,先后發表了許多在數學和哲學上有重大影響的論著。

三、研究的出發點:懷疑論

懷疑論是笛卡兒思維方式和哲學體系的出發點,是笛卡兒哲學最重要的核心突破。

書中第一章第一句話是:“要想追求真理,我們必須在一生中盡可能地把所有事物都來懷疑一次。”所謂懷疑論,就是我們秉持懷疑事物不具備某一種恒久的確切性的一種態度。

從17世紀開始,西方的價值體系受到了極大的沖擊。一方面,地理上發現了美洲大陸,讓被大眾視為權威的《圣經》受到了質疑。另一方面,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的日心說的興起,也讓從古希臘時期開始建立的世界觀體系崩塌。在笛卡兒所處的時期,權威以及過去的知識都不再可靠,人們想要重新尋找解釋這個世界的真理。在這樣的背景下,笛卡兒不相信權威和以往的道理,而是選擇懷疑一切。因為在他看來想要建立一個全新的體系,必須先找到這個體系所賴以生存的基礎,而這個基礎就是懷疑論。

懷疑論的核心要義是要從懷疑周圍的世界出發,不知道什么為真,因此可以懷疑一切。笛卡兒認為,在對全部思想的整理中,只要發現一點點可疑的東西就要把它們全部拋棄。笛卡兒首先認為來自感性知覺的很多信念是不可靠的。他列舉了一件事情:人有時候穿著長袍坐在火爐邊看報紙,這是非常真實的事情。但是人也常常做夢,夢見幾乎相同的場景,同樣坐在火爐邊,穿著長袍看報紙。夢境的感覺與真實難以區分。笛卡兒認為,這個示例可以讓我們懷疑眼前所有事物的真實性,因為可能當下也是在夢中。但是不管在什么樣的夢中,一加一等于二,正方形有四條邊,這些命題是毋庸置疑的。所以,笛卡兒認為存在一個全知全能的上帝,是上帝創造了我們。同樣也有一種可能,上帝讓一加一等于二、正方形有四條邊,這樣我們一直認為是真的命題其實是錯誤的。但他不能違背信仰,因為宗教神學的上帝是至善的,不會故意使人們犯錯誤。所以這個時候笛卡兒假定存在一個能力不低于上帝的惡魔,是他欺騙了我們。這也就是著名的笛卡兒的惡魔理論,這個理論告訴我們,如果我們要了解什么是真理的話,就得從懷疑開始。對笛卡兒來說,懷疑本身不是目的,只是手段,他要用普遍懷疑去尋找不可懷疑的東西,他要用這種方法為構建知識的大廈尋找一個可靠的出發點。

四、研究的核心觀點:我思,我在

笛卡兒的普遍懷疑是把“清楚分明”的理性確立為判斷真理的唯一標準。在這里,他首先對感覺進行了懷疑。但他又認為,雖然我們可以對一切存在物進行懷疑,但“我在懷疑”這件事本身卻是不可懷疑的,因為即使對“我在懷疑”進行懷疑,至少證明了“我在懷疑”本身這件事情。關于這個核心觀點,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通過這個不可懷疑的確定性,引出了再也不可懷疑的第一原理。

笛卡兒說道:當我把一切的事物想象成虛假的時候,這個進行著思維的‘我’必然是某種東西不可。思想可以懷疑思想對象,但卻不能懷疑自身,它只能懷疑除開自身之外的事物。在這樣的推論之下,笛卡兒認為,這種不可懷疑的確定性是存在的,那就是“我在思考”這個事實;哪怕我思考的一切內容都是被某種惡魔或是其他什么東西所蒙蔽的,但是“我在思考”這件事情仍然成立,因為我的的確確在經歷一些什么,哪怕我的經驗是錯誤的,我所想的都是錯誤的,但是我的內心確實在進行一些什么,思考一些東西,這點笛卡兒百分百確認,與此同時,如果能夠確認這一點,那“我”也是必定存在的。

笛卡兒通過這個不可懷疑的確定性,引出了再也不可懷疑的第一原理,也就是笛卡兒那句大名鼎鼎的斷言“我思故我在”。但是,笛卡兒“我思故我在”這一哲學觀點,并不是一個邏輯推論,而是建立在某種理智直觀之上的。換句話說,“我思”與“我在”兩者之間并不存在因果關系。

另外,笛卡兒這里說的“我”不是一個物質的肉體,而是一個思想的主體。嚴格來說,“我”只是一個思想上的東西,“我”只是一個心靈、一個理智或一個理性,而不是大家一看到就想到的從小長到大的肉體和意識的我。這個“我”是超越形體的,因為“我”完全可以想象自己沒有形體,不能攝取營養和走路,但是卻無論如何也不能想象“我”沒有思想。我想是“我”的一種本質的屬性,“我”思想多久,就存在多久,“我”只要一停止思想,自身也就不復存在了。

笛卡兒通過“我”在懷疑這一思維活動推出“我”的存在,把思維的“我”確立為哲學的絕對起點,表現了近代哲學中自我意識的覺醒,“我思故我在”是笛卡兒哲學的第一原理,他也正是以此作為根基構建起整個形而上學的哲學體系的。

第二,確定自我和上帝這個觀念的存在,上帝的存在為外界事物的存在提供了堅實的保證。

笛卡兒認為,真正的認識論和科學體系必須通過直觀和演繹嚴密地建立起來。最直觀的就是笛卡兒提到的“自然之光”,也就是我們直接清晰了解到的觀念與準則,比如冬天溫度會降低、日出之后日落,這些都是在大自然中通過觀察直接得出的觀念,這些觀念學術上被稱作笛卡兒的“天賦觀念”。通過這些觀念總結推導出來而產生的新知識,就是演繹。這樣兩者結合起來形成的認識論體系就是我們去尋求確定知識的方法。

笛卡兒在證明“我”的存在后,除了“我”其他什么也不能確定,因為按照普遍懷疑的理論來講,這一切依舊是可被懷疑的。笛卡兒所要證明的上帝可以說是“完美實體:一種確定性知識的體系與觀念”。也就是說,我們需要將這里的上帝認為是全知全能的一種體系,上帝具有某種歸納世間萬物的準則與能力,他并不是一個具體的物體,或是某種可被代表的人或物。上帝定義了對與錯、好與壞等一系列的認知觀念。

神的存在與否就像一個夢魘一樣,或者說是一個避不開的話題,縈繞在笛卡兒的頭腦當中,他必須去面對這個問題:可能存在這么一個上帝,在笛卡兒自以為非常正確的一些認知上面欺騙他,完美的上帝并不讓我們看見確切的真理。問題到這里,就出現了一個底層的邏輯沖突,笛卡兒在考慮任何真理的時候都要面對這個問題,也就是上帝隱瞞真理并欺騙他的問題。笛卡兒索性先把上帝存在的問題給解決掉,然后再解決上帝是否在欺騙笛卡兒這樣一個問題。笛卡兒實際上是想通過解決上帝存在這樣一個問題來避免他的懷疑。他必須認為存在的上帝應該是完美實體,并不會欺騙他。

與此同時,在“我思故我在”的懷疑論證當中,只是確定了一個“我”,其他的什么也不知道。而我們對世界的認識,卻是存在于每個人的腦海當中,也就是笛卡兒談到的“觀念”。在這個理解里,我們頭腦中有上帝的觀念,這個觀念可以構想出來,并且這個觀念如此強大、如此完美,是無限的、永恒的、自存的、至上的,擁有絕對的智性優越。我們可以把最完美的形容詞都加在上帝身上,因為作為個體的人產生不了這樣完美的觀念。這樣偉大的觀念我們也無法構建出來,所以它一定有別的來源。至此,我們必須說:只有上帝這個完美實體才能賦予我們完美的觀念,因為完美實體不需要通過除自身之外的事物證明自己的存在,而作為人是需要在“我思”這個狀態下才可以確定“我在”的。笛卡兒為什么需要證明上帝這個完美實體的存在呢?因為上帝這個觀念的存在,保證了我們的認識活動。也就是說,只有確定了上帝的存在,我們才能順利進行對外部世界的認識。我們對于一切這樣“天賦觀念”的認知,一定是來自上帝這個完美的觀念本身。笛卡兒認識到上帝的存在,就獲得了認識事物本質的確定知識,因為上帝這個概念對于知識具有的絕對正確的判斷性已經被證明,而上帝同時具有存在的性質和解讀自我的能力,所以像笛卡兒一樣只能確定“我在”的普通人,必須借助上帝存在這個概念,才能尋求確切知識。

所以說,笛卡兒確定了自我和上帝這個觀念的存在,而上帝的存在為外界事物的存在提供了堅實的保證,由此笛卡兒大膽走上了尋求確切知識的道路。

五、研究的方法:身心二元論

笛卡兒認為意識和肉體是兩種完全不同且相互獨立的基本存在,而區分意識和肉體是由它們不同的性質所決定的,也就是“思”和“廣延”。

“思”就是意識的一種思考狀態,所有的意識的性質都是思考的,比如:感覺、情緒、理解。物質的本質是“廣延”的,比如:形狀、大小、位移、顏色等,簡單說就是占據著空間。比如我們現在思考在當下的空間里有一張桌子,我們思考有一張桌子本身這個思考狀態,就是我們講的“思”,而這個“思”與笛卡兒前面證明的“我思”是同一種東西,也是我們提到過的實體的存在,比如“我思”時,證明我本身的存在;而當我們描述桌子時談論的尺寸、高低、四個角還是三個角,這些都是“廣延”。“廣延”也是占據空間的實體,這兩種存在物的性質都是基本存在,因為不取決于其他存在物的存在而存在。

這就是笛卡兒二元論的基本觀點:所有的物理運動和反映都可以用機械力學的定律來解釋,比如我們可以描述一張桌子的大致形狀、尺寸和運動狀態,但人類思維的活動是無法用機械力學定律來解釋的,人類的活動有物理性的一面又有精神性的一面,人類至少是由兩種不同的存在構成的。笛卡兒稱這兩種基本存在就是意識與肉體。

笛卡兒認為意識是一個實體,它的本質屬性是思維,不占空間,也不能分解。可是每個人不僅有心靈,還有肉體。人是兩種實體的組合,身體是物質的,意識是心靈的。同時笛卡兒認為意識和肉體有著雙向的因果關系。比如說,我們看見一個物體是由于光線從物體上反射進入我們的眼睛后,再由神經信號傳入我們的大腦而產生大腦中的某種反應,再在我們的意識中呈現出這個物體的圖像。如果我們要去做某一動作,首先我們的意識要導致大腦里出現一系列的物理反應,然后才能移動我們的軀體。在人們還不知道大腦是神經活動中心的年代,笛卡兒就對心理學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他認為意識和肉體間相互作用的地點是大腦中的松果體,臨床也發現松果體是大腦中的一個控制器官。

在將意識與肉體區分開后,笛卡兒也定義了這兩者之間相互作用的關系。在這里,現代哲學研究開始進入兩個不同方向,也就是笛卡兒身心結合的概念所帶來的革命,人們開始通過數學、物理等學科研究所謂的“廣延”,來探討我們身體同所處世界的組成關系,比如我的身體與我面前的桌子的關系,我離桌子的距離,我碰到桌子時與桌子之間在物理層面的力的交互大小,等等。

當我們確定了身心二元論之后,我們就可以用獨立于意識的理性的眼光去觀察并且發展自然科學。而關于意識方面的探究,承認了意識是獨立存在的實體這一觀念,在當時社會背景下,是非常具有推動和進步作用的。笛卡兒利用二元論擺脫了神學對科學的絕對控制,將人們的思想引導至理性思維和具體研究上,由此可見,他的身心二元論是卓越且不可忽視的。

六、拓展閱讀

(1)A Discourse on the Method /勒內·笛卡兒著

(2)《邏輯研究》/埃德蒙德·胡塞爾著

(3)《形而上學》/亞里士多德著

掃碼獲取附贈資料

主站蜘蛛池模板: 铅山县| 运城市| 三明市| 攀枝花市| 阿合奇县| 齐齐哈尔市| 太白县| 古蔺县| 枣强县| 安泽县| 乌拉特中旗| 奉新县| 肥东县| 张家口市| 宣武区| 雷波县| 噶尔县| 常德市| 长垣县| 余干县| 曲周县| 于田县| 城市| 萨迦县| 始兴县| 康平县| 道孚县| 池州市| 凌海市| 五华县| 闻喜县| 永修县| 昌都县| 阿合奇县| 常熟市| 兴国县| 聂拉木县| 昭平县| 阜城县| 富锦市| 平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