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大雁塔——四方樓閣式磚塔
大雁塔位于陜西省西安市,因坐落在慈恩寺西院內,又名大慈恩寺塔。大雁塔始建于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相傳當年玄奘法師去印度取經,從印度帶回了許多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經典,之后玄奘法師親自主持建造了大雁塔,用來供奉和珍藏這些寶物。不過到現在也沒人知道,這些寶物被玄奘珍藏在大雁塔的哪個位置了。
大雁塔是一座磚仿木結構的塔,采用樓閣形式,整體為方錐形,平面為正方形。塔通高64米,共分7層,各層都由青磚砌成。整座塔由塔基、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許多地方都在模仿唐代建筑,顯得嚴整大方。塔內各層都有樓板,設置扶梯,可以直通塔頂,塔上珍藏著舍利子、唐僧取經足跡石刻等文物。

▲西安大雁塔。它是古印度佛寺的建筑形式,隨佛教傳入中原地區,并融入華夏文化的典型物證,是凝聚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結晶的標志性建筑。
大雁塔塔基高約4米,四面都開有石門,門桅上有十分精致的線刻佛像,其中西門的線刻線條流暢,雕刻技法精妙,刻的是阿彌陀佛說法圖,據說出自唐代畫家閻立本之手。在南門的門洞兩側嵌有兩塊石碑,分別是《大唐三藏圣教之序》碑和《大唐三藏圣教序記》碑。《大唐三藏圣教之序》位于西側,從右向左書寫,《大唐三藏圣教序記》位于東側,從左向右書寫。兩塊碑均由唐代書法家褚遂良書寫,不過分別是唐太宗李世民和唐高宗李治撰文的。兩碑規格相同,都是下寬上窄,碑座為方形,上面刻有圖案,后人稱兩碑是“二圣三絕碑”。

▲西安大雁塔南廣場的玄奘佛像。法師手持錫杖,身體微微前傾,象征著他在求法道路上始終一往無前的堅毅。慈祥的目光略呈俯視,體現了法師畢生普度眾生的決心。玄奘精通經藏、律藏、論藏等幾乎所有的佛教經典,因此被后世稱為“三藏法師”。
塔基上面有七層塔身。
第一層是通天明柱,上面有四幅長聯,描寫了唐代的故事人物。樓梯處放有一塊“玄奘取經跬步足跡石”,描寫的是玄奘西天取經的傳說。這一層的洞壁兩側還有許多題名碑,當時的文人名士有“雁塔題名”的風俗,因此這里留下了很多文人的手跡。另外,這里還有敘述玄奘一生的《玄奘負笈像碑》和《玄奘譯經圖碑》。
在第二層的塔室內,供奉著大雁塔的“定塔之寶”—一尊銅質鎦金的佛祖釋迦牟尼佛像。在兩側的塔壁上,有很多名人留下的書法手跡,多半是唐代詩人在塔上即興所寫,另外還有兩幅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壁畫。
第三層塔室中存放有珍貴的佛舍利,相傳是印度玄奘寺住持悟謙法師所贈,放在一個木座上。
第五層有一塊釋迦如來的足跡碑,該碑是一塊復制品,原碑為玄奘法師聘請銅川玉華寺石匠李天詔所刻制。碑上的佛教內容豐富,有“見足如見佛,拜足如拜佛”的說法。
第六層中懸掛有五首五言長詩,分別為杜甫、岑參、高適、薛據、儲光羲所作。752年晚秋時節,五人相約同登大雁塔,每人即興作了一首詩,流傳至今。
站在大雁塔第七層,可盡賞西安古城風景。在塔頂中央,刻有一朵大蓮花,蓮花分兩層共28個花瓣,其中內層的14個花瓣上分別刻有一個字,可連成兩句詩,而且可以有多種不同的讀法,其中一種讀法為:“人贊唐僧取經還,須游西天拜佛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