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戰爭致富史話
- (德)理查德·萊文索恩
- 1674字
- 2022-07-14 17:26:56
俾斯麥請求恩賞
饋贈制度在拿破侖時代得到了充分發展,在19世紀普遍盛行。最普遍的情形是在戰爭結束的時候,勝利方的軍人會得到財物酬勞,在有些情形下,他們會得到超過他們俸祿的特殊年金。
在一些君主專制國家里,得勝的軍人有時能夠得到一些拿破侖式的恩惠。例如,沙皇尼古拉一世將波斯所付出的8 000萬盧布賠款的一部分,用于酬謝征服外高加索的派斯基維契將軍。拿破侖三世雖迫切期望恢復法蘭西帝國的榮光,不過在酬謝大將方面,卻遠不如他叔父慷慨。
然而這是完全符合時代精神的,因為通過實行強制兵役的制度已經組建了龐大的全國軍隊,公眾輿論風向也轉變了。人們普遍的觀念是,在戰爭的時候,人人都該應召履行義務。既然一個將軍所受戰爭的危險和困苦較少,為什么反而應該得到這樣一種特殊的恩惠呢?千萬兵士犧牲了他們平民的生活,被武裝起來,為什么將軍就應該變成一個富翁從戰場上回來呢?這種思想開始影響公眾輿論,于是饋贈軍人財物的制度便漸漸不能跟以前相比了。
此外,還有另一個因素,它的影響是比較直接的,即現在的一些君主和政府已不能再像以前那樣輕易地使用金錢了,一國的預算是非常精確地預先制定了的。在大多數國家里,國會對于此項用途有認可和否決的權力。因此,在發放恩賞之時,政府就必須起草立法草案,甚至還要準備應對公眾的輿論。這對于實行舊式的厚贈,是一個嚴重的障礙。
這種困難在俾斯麥在位時第一次表現出來。俾斯麥對于他自己的權威固然非常自信,但在銀錢問題上,他是一個熱誠而保守的普魯士官僚,非常尊重合法的形式。
1866年,在普魯士戰勝奧地利后,普魯士國王便預備酬謝立功的軍人,俾斯麥覺得這個問題必須交由國會批準。但這件事使他感到特別不快,因為他當時和國會發生過一次激烈的爭執,現在他卻需要請求國會批準,況且這是他自己所要接受的一筆饋贈。

俾斯麥戎裝像
俾斯麥(1815—1898),德意志帝國第一任首相,其在任普魯士王國首相期間,通過幾次王朝戰爭,相繼戰勝阻礙德意志統一的國家,最終完成了德意志民族的統一。
當時全國上下都處于凱旋的興奮之中,一切進展得很順利。普魯士國會批準了150萬塔勒(約合37萬英鎊),任憑國王支配。詳細分配情形當時并未公布,直至后來才為人所知。俾斯麥得到40萬塔勒,他用這些錢買了四處產業,其余恩賞則分配給了羅恩、莫爾克、弼登菲爾特、斯坦梅支和法爾根斯坦幾個將軍。
1870年后又有一次同樣的安排,不過規模較大。這次分派的數目是400萬塔勒。1871年4月,這時條約尚未明確簽訂,戰爭賠款也未確定,但俾斯麥向國會提出了恩賞的要求。當時在他的演說中闡明了自從拿破侖戰爭以來德國情形的變遷。他用一種不常用的冗長而熱情的格調,設法給他的聽眾解釋這是一個符合他們君主意志的問題——“一個皇帝要求你們同意他寬宏而多多贈予的行為”。
德國軍隊的普通士卒,雖然像拿破侖時期的軍人一樣,并沒有得到什么,但贈予將軍們的數百萬塔勒,卻被視為一種可以激發普通士兵熱情的方式,因為從理論上講,他們也可以達到將軍的級別。在100年之中,的確有少數將軍是從低級軍官晉升上來的。
俾斯麥進而要求,把這些酬勞作為教育后世的一種手段。他說:“如果一項事業沒有完成,而士兵已衰老,他自己時常想著:我還沒有達到目的?。∧敲此琅f可以希望他的兒子在本國立下一些特殊的功勛,從而得到皇上現在所要求你們批準的恩賞。”
國會答應了俾斯麥動人的請求,他們通過了這筆恩賞,于是德皇威廉一世便把400萬塔勒分給了他認為合適的27個將軍。這次俾斯麥得到了一筆特殊的報酬,德皇希望把親王的爵位頒給他,最初他拒絕了,因為他認為他的財力還不足以維持這樣的地位??墒撬呢敭a極大地增加了,通過多次處理行政上復雜的事務,他受賜得到了薩克斯森林——一處占地18 000畝的產業,此外還有一座價值700萬馬克的宮殿。
在俾斯麥時代普魯士的戰爭中,有些軍人雖然發了財,但通過他們致富的方式我們可以看到,真正的戰爭利益已經減少了。戰爭的利益已不再像以前那樣自然地落入勝利的軍人手里,軍人必須用甜言蜜語或是其他方式,從一些負有監督國家財政職能的組織手里取來。軍人靠軍功發財已經為輿論所不容,被認為是不道德的,且必須用各種手段來調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