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9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盅,其用不窮。大直如詘,大巧如拙,大贏如肭。躁勝寒,靜勝熱,清靜可以為天下正。

參考釋義

道無名無象隨物而顯,似有缺,但沒有有為之害。道乃虛無,無所不至,至虛至靈,所以用之不盡。道生萬物,卻無私無欲,心地正直如一,但無爭而謙柔;道生萬物巧奪天工,但自身無為而守拙;得道的圣人以不言而教天下。燥熱勝嚴寒,清靜解燥熱,能清靜則為天下之長。

說東談西

得道之人,遵循自然,任天地萬物爭奇斗艷而不彰顯自己,道行愈高,其心愈下,德愈大,心愈卑,總是似有殘缺,大道至虛至無,用之無窮無盡,永無枯竭之弊。

平凡之人認為人生是追求完美的過程,但完美是永遠無法企及的,一旦自認為實現了完美,殘缺就會無限放大,所以完美的人生是不斷尋找殘缺的過程。任何一個人,無論成就大小,一旦忘記了尋找殘缺的使命,就再也不會有所作為,甚至就此衰落或步入平庸。

有些人的人生之所以精彩,是因為時時可以看到自身的殘缺,永遠保持著進取精神,時刻保持謙卑。而一旦自認為很完美之后,就會永遠看到自己的優點和別人的缺點,驕狂自大,與周圍和社會產生劇烈的沖突,這是失敗的起點,歷史上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前者就是睿智之人,后者就是俗人。

天地雖不言,但卻善應于萬物,萬物遵循天地的四季更替成長,圣人不言但卻教化天下。天地以不辯而自得,圣人之教以不辯而道自行,萬物以不辯而自成。人之“若詘”,即不與人爭,遇事謙柔,可屈可折,則道行于其中。

公孫弘(前200—前121)為西漢名臣,是西漢建立之后第一位以丞相封侯者,也是行不言之教、不爭之德的典范。

公孫弘生于漢高祖七年(前200),年輕時曾在薛縣做獄吏,但因觸犯法律而被免職。漢文帝執政的公元前179年,他因通曉《詩》《書》而聞名郡國,被漢廷征為博士,一年之中升遷為太中大夫之職,后因故回鄉。公元前140年,60歲的公孫弘以“賢良”之名被菑川國推介給漢廷。漢武帝劉徹派遣公孫弘出使匈奴,因復命之言不合劉徹的心意,認為公孫弘沒有才能,被免官后再次回到家鄉。

已經60多歲的公孫弘,如果是一般人,這一生也就基本無望了,但公孫弘不是一般人,屬于他的精彩還未開始。

公元前130年8月,菑川國再一次推薦公孫弘赴京,公孫弘卻推辭說自己應天子之命曾經西入函谷關,因為無才能而被罷官回家。希望大家推選別人。而菑川國國人一意推舉公孫弘,公孫弘只好再次入京。公孫弘來到長安后,劉徹向眾賢良發下制書策問天人之道,公孫弘的應答得到武帝賞識,再一次被拜為博士,此時的公孫弘已經是70歲。公元前126年,公孫弘被擢升為左內史,治理京畿。公元前126年,公孫弘為御史大夫,公元前124年,被任用為丞相。

作為丞相,公孫弘位高權重,但生活上卻很節儉,常蓋布被,一時傳為美談。但時任主爵都尉的汲黯有些看不慣,于是向劉徹打小報告說:“弘位三公,俸祿甚多,然為布蓋,此詐也。”

汲黯這一狀告得很嚴重,如果公孫弘不能好好解釋,就是欺世盜名之罪,最輕也會被再次趕回家鄉。

然而,公孫弘聽了并不爭辯。

公孫弘當起了悶葫蘆,劉徹卻忍不住,只好發問道:“汲黯所說的都是事實嗎?”公孫弘回答道:“汲黯說得一點沒錯。滿朝大臣中,他與我交情最好,也最了解我。今天他當著眾人的面指責我,正是切中了我的要害。我位列三公而只蓋布被,生活水準和普通百姓一樣,確實是故意裝得清廉以沽名釣譽。如果不是汲黯忠心耿耿,陛下怎么會聽到對我的這種批評呢?”

面對汲黯的指責,無論他如何辯解,旁觀者都已先入為主地認為他會繼續“使詐”,最后,就沒法解釋清楚,讓自己坐實了罪名。公孫弘深知這個指責的分量,不做任何辯解,承認自己沽名釣譽,還對指責自己的人大加贊揚,認為他對皇帝“忠心耿耿”,讓皇帝知道了自己沽名釣譽。

這帶來的是什么效果呢?第一,公孫弘確實是“宰相肚里能撐船”,宰相的心胸確實不同常人啊!當眾人有了這樣的心態后,公孫弘也就用不著去辯解什么沽名釣譽了,因為如此大度之人根本就用不著沽名釣譽。第二,在封建時代,以公孫弘高居相位,最危險的就是“不忠”的罪名。公孫弘贊揚汲黯讓皇帝知道了自己沽名釣譽的真相,汲黯當然是很忠,而公孫弘贊揚汲黯的做法可以讓皇帝更清楚自己,自己更是赤膽忠心,不忠的問題當然也就不存在了。劉徹對于赤膽忠心之人,當然不會責罰。公孫弘以不辯輕描淡寫地化解了危機。

在贊譽汲黯一番后,公孫弘又列舉了管仲越禮及晏嬰勤儉做齊國丞相的例子。

有一天,齊桓公為文武大臣們擺設酒宴,約好了在中午準時開宴,結果,宴會如期開始,作為一國之相的管仲卻遲到了。齊桓公也沒計較,而是禮貌地舉起酒杯向仲父(齊桓公稱管仲為仲父)敬酒。君王敬酒,當然要全干,不能隨意。然而,管仲卻很隨意,不僅不飲光,還當著全體官員的臉,把剩下的半杯酒倒掉,這等于是把君王的面子扔地上。齊桓公按捺不住問道:“寡人跟你約好時間喝酒,你遲到,遲到也就算了,不僅沒半點歉意,反而喝半杯倒半杯,你如此作為符合禮嗎?”越禮的人既有小人也有君子,管仲顯然不是前者,如果他哪一天越禮了,絕對有深刻的用意。果然,管仲說開了:“我聽說酒一入口,舌頭就出來了,話也就出來了,話一出來就有閃失,會失言,說錯了話就會惹禍上身,導致自身不保,這是所謂的‘身棄’。我心里估計了一下,與其自身不保,不如把酒給倒了,這就是所謂的‘棄身不如棄酒’,兩害相權取其輕。”管仲的意思是說,克制自己的言行是一種智慧,不僅在忠告自己,也在無言之中勸諫了齊桓公。

晏嬰也是齊國的丞相,但和管仲相比,晏嬰的運氣不大好,管仲伺候的是齊桓公,無論什么事一點就透,而且從不自己主動找事,但晏嬰伺候的齊景公除了愛玩之外,時不時就惹出事端,晏嬰需要去“擦屁股”。晏嬰當了三年丞相后,齊國就達到了政治清平、百姓安居樂業的地步,但他自己卻十分簡樸。有次,梁丘據見到晏嬰吃午飯,肉卻不夠,便告訴了齊景公。第二天,齊景公割了一塊地要分封給晏嬰,晏嬰卻推辭而不接受,他說道:“富貴了而不驕橫的人,我沒聽說過;雖然貧困但不怨恨的人,我晏嬰就是這樣的。之所以貧困卻不怨恨的原因,是用善良來作為老師。現在如果把封地給了我,是給我變換了老師,那樣就是老師為輕,封地為重了啊,所以請不要分封。”

劉徹聽了這些之后,認為公孫弘謙讓有禮,愈加厚待他。

公孫弘跟汲黯等人針對某些問題已經達成統一的處理意見之后,就會把處理意見呈交給劉徹。但劉徹有時卻不同意方案上的處理方式,于是公孫弘就會完全地背離之前的處理意見而站在劉徹一方。汲黯等人認為,你和我們商議了,就得按商議的結果辦,可你卻臨時改變,也太不地道了,這是對皇上不忠,自然會對公孫弘大加指責。但面對汲黯的指責和眾人的誤解,公孫弘也不爭辯。

后來,劉徹知道了這些事,就問公孫弘,“事實證明你所陳述的事情是對的,可當大臣們詰難你的時候,你為什么不爭辯呢?”

公孫弘淡定地答道:“知臣者以臣為忠,不知臣者以臣為不忠。”漢武帝聽了連連點頭,認為公孫弘很謙虛,愈加信任公孫弘。

“夫唯不爭,故莫能與之爭。”不辯是一種智慧,不爭才會擁有更大的空間。

這也就是教育的精髓。我們在教育子女時經常告訴他們應該這樣做或不應該那么做,這實際也是爭的一種方式,對孩子的成長是不利的,因為這時他們即便接受了我們的建議,也不過是記住了一點知識而已,對他們的未來可能起不了太大幫助。相反,父母的行為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當父母努力修行,努力完善自己的思維與行為方式時,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同時要鼓勵他們按自己的想法去嘗試,無論最終的結果是好還是壞,是成功還是失敗,最終他們都會得到自己的感悟,建立自己認識問題與解決問題的方法論,將來面對其他問題時就有自己獨到的分析與判斷方法,讓自己睿智起來。

不言之教,才是教育的至尊,既用于教育子女,更可用于教育自己。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夏津县| 蕉岭县| 呼和浩特市| 冀州市| 周宁县| 嘉定区| 兴化市| 穆棱市| 秦皇岛市| 邯郸县| 互助| 阳曲县| 竹北市| 平果县| 弋阳县| 高邮市| 班玛县| 遂平县| 乌拉特前旗| 麟游县| 会理县| 公安县| 黄大仙区| 房山区| 晋州市| 泉州市| 芦山县| 广西| 丰都县| 沁阳市| 衡水市| 淅川县| 沙雅县| 吉水县| 和平区| 新巴尔虎右旗| 枣阳市| 哈巴河县| 钟山县| 林周县| 衡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