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知世故而不世故
- 小故事,小道理
- 鄒謇
- 1227字
- 2022-07-06 10:24:35
生于世處于世玩于世,就要知世故。知世故而又不世故,才是真正的曠達、超然,才是最善良的成熟。
嵇康云:機務纏其身,世故煩其慮。
行走于滾滾紅塵,就要懂得退讓、謙和;學會沉著、淡定。能退讓者,有度量。能謙和者,有涵養;能沉著者,有膽識。能淡定者,有氣魄。只有坦然面對塵世的紛攘,能伸能屈,能進能退,才會有回旋的路。
人們常常認為,成熟的標志就是八面玲瓏、左右逢源,各種違背良心話的不假思索沖口而出,更會對各色人物阿諛奉承。其實這并非成熟,不過是被世俗磨去了棱角,壓抑了內心的良善,變得世故而實際了。
真正的成熟,應當是挖掘真實的自我,讓內心變得弘毅寬厚,精神上知足而快樂。而善良的成熟是,知世故而不世故,歷圓滑而留天真。
白巖松曾說過:當世界上的所有人都把欲望當作理想,把世故當作成熟,把麻木當作深沉,把怯懦當作穩健,把油嘴滑舌當作智慧,那只能說這個社會的底線已經被擊穿,所以你們沒有資格說我的勇敢是莽撞,執著是偏激,求真是無知,激情是幼稚。
人與人相處,最怕成熟的不世故,深于世故的偽善良。那么,知世故而不世故,最合適的度又在哪里呢?
答案就是:自己當有自己的做人原則。
圓滑世故的人自以為是聰明的人。殊不知,有些事連三歲小孩都能看明白。在現實生活中,人際關系錯綜復雜,為人處世者,當知人性之復雜,不僅要有自知之明,還需要識人之見。
在生活、工作中,我們都會結識很多人,每個人的性格和品行都不一樣,有的人面善,未必就心地純美;有的人面陋,也不見得就是窮兇極惡之輩。
曾國藩之所以擁有豁達的胸襟,圓柔處世手段,與其不世故無不有關系?!拔岷跎逃诓?,愛者或以德器相許,實則雖曾任艱巨,自間僅一愚人,幸不以私智詭譎鑿其愚,尚可告后昆耳?!彪y道果真如他說的愚鈍嗎??顯然不是,這不過是曾國藩智慧的處世之道罷了。
人生不可能事事一帆風順,處于困境中要忍辱負重,適時地彎腰,這是智者的選擇,也是成大事者必有的度量。當處人生巔峰時,要懂得讓步、藏拙。尤其是不可自我膨脹,自我放大,好像世人皆蠢貨,殊不知得意就如一把尖刀,時候到了自然會傷了自己。
知世故而不世故,明世俗而不受世俗浸染。
回首過往,我們自然會幡然醒悟:今天的安寧和幸福,曾歷經昨天的坎坷與痛苦;今天的歡樂和愉悅,脫胎于昨天的悲愴和哭泣;只因昨天的膚淺與幼稚,才有今天的深邃和老練。
老子云: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因此,知世故而不世故,是一種智慧。不知世故而不想世故,是一種清高。明世故而不受世故的羈絆,是一種幸福。
塵世繁復,人心叵測。在人生的旅途中,又會歷經很多意想不到的事物。而險境絕境逆境亂境迷境,又逼著我們不得不世故。俗話說:山溪水易漲易落,小人心易反易覆。人生苦短,塵世紛亂。真是知世故也苦,不知世故也苦。
有時真是明槍易躲,暗箭難防。如果不世故,就會遭遇別人為我們設下的一個個“圈套”,人生道路上遭遇一場場“事故”。如果世故,又會染一身污濁,造成思想的累贅,心靈的痛楚。
所以,為人當知世故而不世故,這才是最善良的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