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永樂時期
永樂時期最大的文化活動就是編纂類書《永樂大典》,這是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次空前規模地系統整理。永樂元年(1403)七月,明成祖朱棣命解縉、姚廣孝、王景、鄒輯等人集中了2100余名各層次學者,纂修大型類書,至永樂二年(1404)十一月,編成《文獻大成》,即《永樂大典》。《永樂大典》是中國古代編纂的一部大型類書,收錄入其中的圖書均未刪未改,是中國古代最大的百科全書,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書,比十八世紀中葉出版的《大英百科全書》和《法國百科全書》要早300多年。它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在中國學術文化史上自有重要地位。
除此,明成祖還組織學者編纂《明太祖實錄》《歷代名臣奏議》《五經四書大全》《天下郡縣志》《列女傳》等史地、論理綱常、闡揚儒家思想的書約30多種。時間顯短,成就可觀。后人對此評價說:“帝(成祖)方內興禮樂,外懷要荒,公卿大夫彬彬多文學之士?!翱梢韵胍娪罉窌r期文化之盛。[3]
仁宣時期
明仁宗和明宣宗采取休養生息的治國之策。明仁宗在思想上崇尚儒學,褒獎忠孝,他統治期間儒家思想得到了充分的發展。他還在京城思善門外建弘文館,常與儒臣終日談論經史。他非常善于納諫,曾經給楊士奇等人一枚小印,鼓勵他們進諫,因此洪熙朝政治非常清明,朝臣可以各抒己見,皇帝可以擇善而行。明仁宗在后宮之中也不戀女色,除皇后張氏之外,僅譚妃一人。張皇后非常賢惠,與明仁宗相敬相愛;譚妃也是一位賢內助,在明仁宗死后自縊殉節,被謚為昭容恭禧順妃。明仁宗對科舉制度也作出了重要的貢獻,當時由于南方人聰明而且刻苦,進士之中多為南方人,但北方人天性純樸,忠貞,也是皇家不可或缺的支柱,但北方人文采出眾的較少,為了保證北方人可以考中進士,明仁宗規定了取中比例“南六十、北四十”,這一制度一直被沿用至清朝。
這個時期圖書文化事業發展迅速。宣德八年(1433),明宣宗命楊士奇、楊榮于館閣中擇能書者10人,取《五經》《說苑》之類,各類副本,分別貯藏于廣寒、清署二殿及瓊花島,以資觀覽。又建造“通集庫”“皇史晟”以藏古籍、檔案。內閣藏書約2萬余部,近百萬卷??瘫菊际桑菊际叱?。史稱“當是之時,典籍最盛”、“仁、宣二主,世既承平,文物益盛”。
藝術
永宣盛世是明朝藝術的黃金時期。歷時僅33年的永樂、洪熙、宣德三朝,在中國文明史上留下璀璨一頁。在這段明王朝的鼎盛時期,強大的國力、繁榮的經濟、復興的文化都透過遺存的文物閃耀出璀璨的光輝。明代永宣時期在眾多藝術門類的創作之中,大都取得了傲視古今的成就。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瓷器、漆器、金屬器等各門類工藝美術創作取得的非凡成就,恰恰印證著明代工商業發展帶來的巨大作用。
永宣時期是中國陶瓷發展史上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這個時期的景德鎮御窯瓷器完全擺脫了元代瓷器的影響,開創了以器物大小適中、胎體厚薄適度、裝飾紋樣疏朗、文人氣息濃郁等為特點的御用瓷器新風貌。這一風格的形成,與擅長丹青、深諳藝術的永樂、宣德皇帝的審美趣味有密切關系。當時景德鎮御窯廠顯示出前所未有的創造力,所燒造的瓷器品種多達30多個,可謂品類豐富、洋洋大觀。特別是其中的青花、甜白釉、鮮紅釉瓷,被后人譽為“三大名品”,其青花瓷器則被推為明代青花瓷器之冠。永樂和宣德時期被稱為青花瓷器的黃金時代。明、清景德鎮御窯廠所燒造瓷器品種中的絕大多數在此時都已具備。永樂的青花瓷器,胎釉精細、釉層肥潤、青色濃艷,造型多樣,紋飾優美;宣德青花胎質細膩潔白,釉層晶瑩肥厚,釉面多桔皮皺,發色濃艷,青花紋飾以花卉、動物、龍紋及人物故事為題材。宣德青花瓷以其古樸,典雅的造型,晶瑩艷麗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紋飾而聞名于世,與明代其他各朝的青花瓷相比,其燒制技術達到了峰,成為中國瓷器名品之一,其成就被稱頌為“開一代未有之奇”?!毒暗骆偺珍洝吩u價宣德瓷器:“諸料悉精,青花最貴。”明代晚期,社會上刮起一股收藏和鑒賞古董之風,永樂、宣德御窯瓷器憑借其優良品質和文人品評,備受世人追捧,價格驟增至與宋代官、汝窯瓷器相匹敵,由此亦造成仿制永樂、宣德御窯瓷器之風盛行。
人口
明朝永宣時期人口變化不是很大,總體上穩定在五六千萬之間。根據《明太宗實錄》,永樂初年,明朝總戶數為9685020戶,人口為50950470人。根據《明宣宗實錄》,宣德末年,明朝總戶數為9940566戶,人口為52083651人。
軍事
改革編制
明成祖統治時期軍事組織在武裝力量的結構方面經歷了四大變化。第一個變化是取消了護衛;第二個變化是把大部分駐在南京的京衛調到北方,并把某些北方的部隊提到親軍的地位,這就使駐BJ的京衛成為帝國中最大的一支部隊;第三個變化是在京師設營,士兵們通過營定期從地方部隊輪換去邊境防線服役或進行征戰,并在營中操練和受訓;第四個大變化包括在長城沿線組織邊防的鎮,這個措施是永樂帝對付這條邊界以北的游牧入侵者的新戰略的組成部分。
整頓軍務
明宣宗試圖清除軍事的腐敗現象,以大力建立文官統治。在歷次征戰中,貪污的軍官只動員窮人而向富人出售免征券,在征用物資時,向黎民百姓過分勒索。他們非法地使用士兵作為自己的私人奴仆,侵吞他們的軍餉和口糧,扣發他們的冬裝。這樣的非法勒索和苛刻待遇敗壞了士兵的士氣,助長了開小差,進而破壞了整個軍事組織和嚴重地降低了部隊的戰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