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明仁宗朱高熾有意將京師遷回南京,并準備開始實施定且把BJ所有政府部門為行在,但是他在實施這一行動前死去,遷都南京計劃因而擱淺。
明宣宗朱瞻基并未參與其父的遷都南京計劃,其政策不偏向北方。這樣,BJ依然是京師,南京又成了輔助性的都城。
改革吏治
明太祖時,由于廢除了丞相制度,皇帝直接領導六部,事無巨細都要皇帝親自處理,所以皇帝需非常勞心。明成祖時期,完善了文官制度,在朝廷中逐漸形成了后來內閣制度的雛形。這個內閣制度后來被西方國家所效仿,一直延續到21世紀。
朱棣死后,明仁宗朱高熾和明宣宗朱瞻基采取了內閣大學士楊士奇、楊溥、楊榮、夏原吉、蹇義的寬松治國和息兵養民的政策,使他們在位期間(1424—1435)成為明代歷史上少有的吏治清明、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時代。
明仁宗通過改組內閣,授予他的某些心腹顧問顯貴的品位,以著名的翰林學士和干練的官員充實行政官署,來開始他組織新政府的工作。在他新任命的官員中,許多人在他在南京或BJ攝政時已經為他效勞,有的人在他與明成祖有分歧時支持過他,為此受到了懲處。
嚴格用官
仁宣時期改革科舉取士法,嚴格任用和考察官吏制度,嚴厲控制宦官,打擊貪官污吏,使吏治清廉。在用人制度上,也改變了前朝偏重進士,排斥吏員的現象,堅持任人唯賢、唯才是舉。同時從明仁宗始,設立巡撫制,以加強對地方官吏的督察。通過一系列打擊整肅,貪贓行賄現象逐漸減少。趙翼《廿二史劄記》稱:“故為守令者,無不潔己愛民,耳公于清議?!?
明宣宗有幾句名言,一句是“省事不如省官”。某巡撫要求在杭嘉湖地區增設一名專門管理糧政的布政使司官員。明宣宗認為國家的賦稅有常額,不能養冗官,駁回了他的要求。還有一句是“安民為?!?。因某工部尚書建議修建山西圓果寺的佛塔,好為國家求福,而朱瞻基認為百姓安定就是國家的福氣,用不著借修佛塔來“求?!?,故斥責了他。
經濟
永樂時期
永宣盛世的出現是以經濟發展為前提的。明成祖朱棣生于亂世,深知以農為本的道理,也深知農事之艱難。他重視農業,注重民情,興修水利。
明成祖對各地方官吏要求極為嚴格,要求凡地方官吏必須深入了解民情,隨時向朝廷反映民間疾苦。永樂十年(1412),朱棣命令入朝覲見的地方官吏五百余人各自陳述當地的民情,還規定“不言者罪之,言有不當者勿問”。之后,他宣布:“諭戶部,凡郡縣有司及朝使目擊民艱不言者,悉逮治?!奔吹胤焦倩蛑醒肱沙龅拿袂橛^察員,如果看到民間疾苦而不實報的,要逮捕法辦。對民間發生了災情,地方上要及時賑濟,做到“水旱朝告夕振,無有雍塞”。永樂十三年(1415),明成祖重新疏通了大運河,對南北經濟文化交流與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洪熙時期
明仁宗即位后積極推行與民休息政策。他最關心的是他父親耗費巨大的種種計劃所引起的黎民百姓的財政困境。他在短暫的統治時期,頒布了幾道詔令,取消皇帝征用木材和金銀等商品的做法,代之以一種公平購買的制度。明仁宗還免除受自然災害的人的田賦,并供給他們免費糧食和其他救濟物品。他告諭戶部說:“農者生民食衣之原,耕耘收獲,不可失時。自今一切不急之役,有當用人力者,皆候農隙,前代蓋有不恤農事而以謠役妨耕作召亂亡者矣。不可不謹。”
明仁宗特別苦惱的是人民的頻繁逃亡,這種情況是農民無力付稅和應付各種征用引起的。洪熙元年(1425)二月,明仁宗專門頒布一份詔令,要逃亡者重返故里,答應免除他們所欠的稅,在他們所在地登記后另外還免除兩年同樣的稅務和勞役。
宣德時期
明宣宗即位后同樣延續了與民休息的政策。他曾說:“其盛也本于休養生息,其衰也必有土木兵戈。漢武承文、景之余,煬帝繼隋文之后,開元之盛,遂有安史之亂,豈非恃富庶不知儆戒乎?漢武末年乃悔輪臺,煬帝遂以亡國,玄宗卒至播遷,皆足為世大戒?!泵餍诹私怅P心民間疾苦。有一次他外出返京,看到幾個農民正在耕田。他親自到田間同農民談話,并接過農民手中的犁把推了三下。他感慨地對隨從諸臣說道:“朕只推了三下犁,就覺得很累。老百姓一年到頭勞作不休,那辛苦就更可想而知了。”回京后,明宣宗作《耕夫記》一文,給蹇義、楊士奇等近臣看,其中說:“農之于田,春則耕,夏則耘,秋而熟則獲,三者皆用勤也,有一弗勤,農弗成功,而寒餒及之,奈何敢怠……冬然后執力役于縣官,亦我之職,不敢怠也?!?
此期間的糧食產量繼續增長。洪武年間平均每年稅糧二千余萬石,永熙宣年間平均每年稅糧增至三千一百余萬石。全國各地的倉儲都極為充裕。“洪、永、熙、宣之際,百姓充實,府藏衍溢?!惫偎绞止I蒸蒸日上,采鐵、造船、制瓷、織染、軍器、火藥的制作以及特種手工藝和土木建筑,在質量上均超過了前代水平,在數量上也成倍增長。在生產發展的基礎上,商品流通特別活躍。仁宣時期社會經濟的發展達到明代的極盛水平。
社會
明代永宣時期社會各階層的收入構成,大抵可以分為基本收入與額外或業余收入兩大類,且呈現出社會等級性?;臼杖胧敲鞔粋€家庭的主要收入來源,是維系家庭生計的基本物質保障;業余收入主要是指基本收入之外的額外收入。在基本收入大體穩定的情況下,生活質量的改觀,無疑有待于業余收入的增加。其社會保障政策主要由荒政、養老、存恤孤貧以及優撫軍人等方面組成,在實施過程中出現了許多弊端,諸如救荒政策不力、養老政策受惠者極少、養濟院經營奸弊百出及優撫將士差距甚殊等,導致了社會嚴重的流民問題。
永宣時期,農業經濟和人口數量都有了很大的恢復和發展,工商業與農業分離的傾向也愈加明顯,在東南沿海以及長江、大運河沿岸尤甚。在這樣的基礎上,城市日益繁榮發展起來。明代的城市,不僅在數量上和規模上大大超過了前代,而且呈現出種類繁多的特征。據《上海通志》記載,明朝永樂年間,出現民信局,又稱信局,上??h有協興昌等信局。
隨著城市工商業的日益繁榮和城市人口的不斷增加,城市里的文化活動也越來越頻繁,于是,形形色色的文化人便應運而生。他們分別以己之所長,在城市里經營謀生,同時客觀上也為明代城市文化的發展作出了貢獻。這些人的出身一般有三種:一是破落士紳子弟,二是科場失意的士子,三是略通文墨的下層市民。他們靠撰寫戲文樂譜、演戲、說書、彈唱、演雜技、繪畫、教書、記帳、行醫、相面、算命、拆八字、看風水等等以為生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