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太康之治(2)
- 春秋到清朝
- 上官小雅
- 2068字
- 2022-10-27 23:25:00
晉律比前代律令的內容有所放寬,“減梟、斬、族誅、從坐之條”,對女子的判處也有從輕從寬的用意。《泰始律》的這些變化,使其在實行中能夠起到緩和階級矛盾和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的作用,有利于鞏固司馬氏的江山。《晉書·刑法志》稱其“蠲其苛穢,存其清約,事從中典,歸于益時”。
《泰始律》是中國封建社會中第一部儒家化的法典,在中國法律發展史上有著很重要的地位,南北朝乃至隋唐的法律無不打上它的烙印。它以寬簡著稱,是中國古代立法史上由繁入簡的里程碑。晉律還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唯一通行于全國的法律,并被東晉和南朝所沿用,也是這一時期承用時間最長久的一部法典。
選拔人才
在用人方面,晉武帝盡量不計舊怨,啟用某些原屬于曹魏集團的官吏。太常丞許奇的父親許允,因參與魏主廢黜司馬師的密謀,事泄被殺。晉武帝認為許奇有才,便不顧別人反對,把他提升為祠部郎。以后,他還選用了一批原在蜀漢政府任職的人,其中包括著名的學者譙周、文立等人以及諸葛亮的孫子諸葛京。
趙昆生的《晉武帝與“太康之治”》認為晉武帝很會用人,善于利用和發揮各種人物的才能優勢。他并不介意是否前朝重臣或者廢帝姻親,只要有才并忠于司馬氏,即可得到重用。而且還能寬容對待臣下的道德品質或者生活上的瑕疵。
張金龍的《晉滅吳決策探因》中也指出,晉武帝滅吳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晉武帝的用人策略,尤其是對羊祜等人的使用。
尚志邁的《晉武帝與太康之治》認為晉武帝用人多倚重世家大族,但也能夠做到人盡其職,發揮作用。并且,晉武帝在用人上還能做到不念舊隙,不計前嫌。這樣的用人在政治和經濟領域起到很大作用。
陳森的《滅吳前后的晉武帝》指出,滅吳之前的晉武帝用人唯賢為政清廉,一些優秀人才得到重用,能夠做到知人善任。
軍事
西晉立國之初,蜀漢雖亡,東吳未滅,全國還未統一。于是,晉武帝開始運籌帷幄,準備擊滅東吳,結束全國分裂局面。這是太康年間最大的一次軍事行動。
西晉正處于一種積極的態勢之中,然而吳國卻是在走下坡路。吳主孫皓的荒淫、殘暴,使吳國喪失了重整旗鼓的機會。由于孫皓的殘暴,其手下的將領們也對他喪失了信心,紛紛投降西晉。
西晉的大臣們見吳國國力下降,政局不穩,也紛紛勸說晉武帝趁機滅掉吳國。但是,滅吳計劃受到了以太尉錄尚書事賈充為首的保守派的反對。他們認為:吳有長江天險,且善水戰,北人難以取勝。且近幾年來西鮮卑舉兵反晉,此時對吳作戰,并“非其時”。而羊祜、張華、杜預等人則認為:吳帝孫皓腐化透頂,他不但對廣大人民殘酷剝削、鎮壓,而且在統治集團內部也排除異己,用刑殘酷。孫吳是“上下離心”,如此刻出兵,“可不戰而勝”。如果錯過機會,“吳人更立令主”,勵精圖治,再去滅吳就相當不容易了。兩派意見,針鋒相對。
晉武帝意識到,自秦漢以來,統一已成為人類歷史的主流,廣大平民百姓要求統一,渴望和平。因此,晉武帝堅定地站在主戰派一邊。為了完成滅吳大業,晉武帝在戰略上做了充分準備。
早在泰始五年(269),他就派羊祜坐守軍事重鎮荊州,著手滅吳的準備工作。羊祜坐鎮荊州后,減輕賦稅,安定民心,荊州與東吳重鎮石城(今湖北鐘祥)相距最近,晉軍采取了“以善取勝”的策略,向吳軍大施恩惠。由于孫皓揮霍無度,部隊士兵常常領不到軍餉,連飯也吃不飽。羊祜命人向吳軍送酒、送肉,瓦解吳軍。這樣,不時有吳軍前來投降,羊祜下令說:吳軍來要歡迎,走要歡送。有一次,吳將鄧香被晉軍抓到夏口,羊祜部下堅持要殺掉,羊祜不但不殺鄧,而且還親自為其松綁,把鄧送了回去。有時,吳軍狩獵打傷的野獸逃到了晉軍領地,晉軍也把這些野獸送到吳軍帳內。正是由于這樣的“厚愛”,東吳將領們的心已經一步步趨向晉軍。
晉武帝在襄陽,一邊命羊祜以仁德對吳軍施加影響,一邊在長江上游的益州訓練水軍,建造戰船。經過長達10年時間的充分準備,咸寧五年(279),晉軍開始向東吳展開大規模的進攻。
晉武帝在襄陽,一邊命羊祜以仁德對吳軍施加影響,一邊在長江上游的益州訓練水軍,建造戰船。經過長達10年時間的充分準備,咸寧五年(279),晉軍開始向東吳展開大規模的進攻。
為了迅速奪取勝利,20萬晉軍分六路直撲東吳。其中五路沿長江北岸,向吳軍齊頭并發。第六路晉軍由巴東、益州出發,沿江東下,直搗吳軍都城建業。
東吳守軍,在巫峽釘下了無數個鋒利無比的、長十余丈的鐵錐,在江面狹窄處用粗大的鐵鏈封鎖江面。晉軍先用大竹排放入長江,晉軍在船上載了無數根數丈長的用麻油澆灌的火點燃火炬,熊熊烈火能夠把鐵鏈燒斷。就這樣,東吳長江的防守設施被一個個排除了。在第6路晉軍進攻東吳時,為了分散、吸引守衛建業的吳軍兵力,安東將軍王渾率一路晉軍,由北向南,直取建業。孫皓忙命丞相張悌統率主力渡江北上,迎擊王渾,結果沿江東下的晉軍乘機攻占了建業。
由于晉武帝準備充分,時機恰當,戰略正確,前后僅用了四個多月,便奪取了滅吳戰爭的全部勝利。從此,東吳的全部郡、州、縣,正式并入晉國版圖。太康元年(280),三國鼎立的局面完全結束。晉武帝終于統一了全國,結束了長達近百年的分裂局面。
西晉開國之初兵力已近50萬,滅吳之后又收降軍20萬,總兵力達到70萬,這是西晉王朝軍事實力最強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