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太康之治
- 春秋到清朝
- 上官小雅
- 2041字
- 2022-10-26 23:20:00
太康之治,又稱“太康盛世”,是指晉武帝司馬炎統一全國后出現的一個經濟繁榮時期,歷時十年,因年號“太康”而得名。
西晉立國之初,年富力強的司馬炎意欲有所作為。泰始初年,他先后頒布過一些旨在移風易俗、革除弊政的措施,如:撤銷對曹魏宗室和漢朝宗室的督軍,宣布解除對他們的禁錮;罷除曹魏政府對出鎮、出征將士留取人質的法令;恢復被曹魏廢止的諫官制度,并把像傅玄、皇甫陶這樣清正敢言、有才能的官吏委任為諫官,以廣聞博見,開直言之路。同時,晉武帝注重招撫流民,興修水利。政府重視生產,勸課農桑,經濟上實施占田制,使農民依法占有一定的土地,調動了農民辟田開荒、從事生產的熱情。
太康元年(280)到十年(289),是西晉比較繁榮的時期,社會經濟得到了較快的恢復和發展,民和俗靜,家給人足,牛馬遍野,余糧委田,出現了社會民生富庶、人民安居樂業、四海平一、天下康寧的升平景象。因此,史稱這個時期為“太康之治”。
背景介紹
曹魏咸熙二年(265),司馬昭病死,司馬炎繼承了相國晉王位,掌握全國軍政大權。不久,曹魏皇帝曹奐禪位于司馬炎。司馬炎登上帝位,改國號為晉,史稱西晉,并改元泰始。晉王司馬炎成了晉武帝。
這時的晉武帝心里并不輕松,他很清楚,雖然他登上王位寶座,但危機仍然存在。從內部看,司馬炎的祖父、父親為了給司馬氏家族奪取帝位鋪平道路,曾經對曹操以后的曹氏家族以及附屬勢力進行了殘酷的屠殺,這件事所造成的陰影仍然橫亙在當時人的心中。從外部看,蜀漢雖平,孫吳仍在,雖說此時的東吳已不足以與晉抗衡,但畢竟也是一個不小的威脅。
內憂外患,促使晉武帝明白,要想鞏固政權,進而完成吞并東吳、統一中國的大業,就首先要強固統治集團本身的凝聚力,而要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采取懷柔政策。為此,晉武帝在即位的第一年,即下詔讓已成為陳留王的曹奐載天子旌旗,行魏正朔,郊祀天地禮樂制度皆如魏舊,上書不稱臣。同時又賜安樂公劉禪子弟一人為駙馬都尉,第二年又解除了對漢室的禁錮。這不但緩和了朝廷內患——尤其是消除了已成為司馬氏家族統治對象的曹氏家族心理上的恐懼——而且還安定了蜀漢人心,進而贏得吳人的好感,為吞并東吳取得了主動權。
為了盡早地使國家從動亂不安的環境中擺脫出來,為統一奠定牢固的基礎,無為與寬松政策成了西晉之初的立國精神。這種立國精神,在國家的各種領域中充分地體現出來。
泰始四年(268年),晉武帝詔書中明確指出:“為永葆我大晉的江山,現以無為之法作為統領萬國的核心。”同年,又向郡國頒下5條詔書:一曰正身,二曰勤百姓,三曰撫孤寡,四曰敦本息末,五曰去人事。
當年,曹魏王朝的奠基者曹操繼東漢的動亂政治之后,為了安定人心,恢復國力,曾實行了比較寬松開放、節儉求實的治國方略。但到了曹丕統治時期,政治漸趨嚴厲,社會風氣亦腐敗,曹操當年的風范已不復存在。皇帝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欲,往往不斷把強大的物質重負轉移到百姓的身上,而長期的戰亂更使百姓在慘淡的生計之外,還在心理上增添了一種恐懼與疲憊之感。在這種情況下,晉武帝反其道而行之,提出無為而治的強國方略。
政治
改章易制
司馬炎稱帝后,總結前代亡國的教訓,認為曹魏政府束縛、防范宗室,導致皇帝孤立無援。為了屏衛皇室,晉武帝實行五等封爵之制,把大批同宗的叔侄弟兄封作王。晉武帝即位之始一次封王二十七人,以后又陸續增封,總計達五十七王,并允許諸王自選王國內的長吏。晉武帝還委任幾位宗王統領重兵,出鎮許昌、鄴城、長安等處的戰略要地,用以拱衛首都洛陽。宗王出鎮是晉武帝加強宗室權勢的重要措施,對以后西晉的政局影響極大。
由于憑借朝臣、士族的支持,晉武帝才得以建立西晉政權,所以對擁戴有功的大臣和世家大族極力照顧。比較突出的是,他為防止功臣之間為官職高下而引起紛爭,雜糅上古及漢代“三公”的名目,在中央政府設置品級極高的太宰、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大司馬、大將軍等職,號稱“八公”,成為歷史上鮮見的因人設官的典型。
此外,他對臣下也大加分封,前后受封的異姓公侯多至五百余人。按照規定,各等封爵的食邑標準是被封地區民戶全部賦稅的十分之一,后又擴至三分之一。當時,在蜀漢滅亡后不久,晉武帝為了穩定巴蜀人心,又任用了一批原在蜀漢供職的官吏為朝官。晉武帝沒有采取“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慣用手法,而是采取拉攏、收買人心的辦法,穩定各級官吏,以確保社會穩定地過渡。
頒布律法
泰始四年(268)正月,晉武帝批準頒行新律。這部晉律始編于司馬炎父親司馬昭輔佐魏政期間。當時司馬昭命賈充、羊祜、杜預等人參考漢律、魏律開始編纂,到晉武帝建立西晉后不久完成。因頒行于泰始年間,故又稱《泰始律》。張斐、杜預為該律作注解,經晉武帝批準“詔頒天下”,注與律文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因此該律又名《張杜律》。
《泰始律》的主要特點是“峻禮教之防,準五服以制罪”。在損益漢《九章律》和魏《新律》的基礎上,《泰始律》為20篇,計為刑名、法例、盜律、賊律、詐偽、請賕、告劾、捕律、系訊、斷獄、雜律、戶律、擅興、毀亡、衛宮、水火、廄律、關市、違制與諸侯律,共620條,27657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