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商事
2.1 商事的概述
(一)西方商事的起源
從經濟方面來說,西方商事的起源主要受兩個因素的影響:第一,農業在生產領域的革命性進步為流通領域內商業的蓬勃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第二,商業革命的力量為商業的發展提供了動力。西羅馬帝國滅亡后,歐洲大陸的商業曾經處于長期中斷的狀態,“以貨易貨”的簡單商品交換形式成為商業來往的主要方式。中世紀早期(5—10 世紀),歐洲商業開始復蘇,并且逐漸繁榮起來,十字軍東征和殖民運動大大促進了遠距離海上貿易和陸上貿易的發展。11 世紀,地中海向西方航運開放,促進了歐洲貿易的發展。11—15 世紀的 400 年間,貿易中心從拜占庭到意大利,再到尼德蘭,經歷了幾度遷移,形成了幾大商貿通道。這些海陸通道上形成了數量眾多的“集市”和“市場”,各國商人再次聚集,從事各種各樣、不同規模的商品交易活動。繁盛于 13—15 世紀的法國“香檳”集市至今依舊舉世聞名。
從社會方面來看,西方商事的起源主要受兩個因素的影響。第一是商人階層的形成。在農業文明和貿易革命的洗禮下,商人階層開始形成,并作為一支獨立的經濟和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從農業過剩人口中分流的勞動力成為商人,他們從生產領域轉向交換領域,專門從事商品交易活動并以此作為自己的終身職業。第二是城市的崛起。在任何一種文明形態中,城市生活的發展都必須依靠工商業。自 11世紀起,歐洲城市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不僅數量和規模迅速增加和擴大,而且性質也與以前的城市有了根本的差異。城市作為工商業中心,必須考慮食品和原材料供應的便利性以及制成品銷售渠道的暢通,故城市的興起加劇了商業的發展。
宗教對西方商事的起源也有很大的影響。11 世紀以前,羅馬天主教思想表面上是“苦行僧”,主張“禁欲主義”和“來世救贖”,教會禁止投機和利息借貸(高利貸),對簡單交易盡量保持“公平價格”;事實上,天主教神學在 11 世紀末和 12 世紀開始放棄占主導地位的“禁欲主義”教義,在事實上承認商人的經濟活動,就像其他世俗活動一樣,經濟活動不再被視為必然的“拯救威脅”。天主教會不再譴責金錢或財富本身,大多摒棄了長期以來反對交易獲利的頑固政策,強調財富積累在救贖中的意義和作用,堅信基于高尚信仰的合法貿易不同于基于貪婪的非法貿易,合法收益不同于通過高利貸牟取暴利。宗教政策對商人階層的寬容是 11 世紀以后商業高度發達的思想基礎,商業活動在不違背教會規定的原則和精神的前提下獲得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二)中國商事的起源
在古代漢語中,商是一個時間單位,一刻被稱為一商。后續“商”一詞被引入經濟生活,與貿易活動聯系在一起。在中國原始社會后期,出現了以物易物的交換方式。到了夏代,便出現了一部分專門從事交換的人。五帝時期,黃河下游有一個古老的部落,他們的祖先被稱為契。由于契在大禹治水時有功勞,被封為商,這便是古代的商族。契的六世孫王亥足智多謀、善于經商,經常帶領許多奴隸,駕著牛車到黃河北岸去做生意。一天,王亥在販運貨物的路上,遭到狄族易氏的襲擊而去世。王亥的兒子上甲微聽到父親被害的消息后,便組織軍隊攻打易,滅了易氏,從此商的勢力擴展到易水流域。到了商湯(商族后裔)時期,商族的手工業特別是紡織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花色品種優于其他各族。為了削弱夏的國力,商湯便組織婦女織布紡紗,換取夏的糧食和財富,把貿易作為政治斗爭的武器。最后,他摧毀了夏朝的統治,建立了商朝。

圖 2–1 以物易物
商是中國奴隸社會的一個朝代,后來被周武王推翻,周武王建立了周王朝。周朝建立之初,商朝的遺民成為周王朝的奴隸,他們既沒有政治權利,也沒有耕地,生活非常艱難。因此,為了過上更好的生活,他們開始到處經商。久而久之,“經營企業的人都是商族人”這樣的觀念在周族人的頭腦中形成了。后來,“族”字逐漸被刪除,就簡稱為商人了,這個稱呼一直沿用至今。在商人的帶領下,商事也逐漸興起。后來,春秋戰國時期,政府對商業的控制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現許多商品市場和大商人。到了戰國時期,各國鑄造流通的銅幣種類增多,形狀各異,商事發達。在秦漢時期,秦始皇統一中國后決定統一貨幣,把原來秦國流通的圓形方孔錢作為國家本位幣,這些措施促進了商事的發展。而隋唐時期,除黃河流域的長安、洛陽,隋唐大運河沿岸的宋州、揚州都成為當時的大都市,商事十分發達。再到兩宋時期,商事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繁榮狀態,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生動地反映了開封城內商事繁榮的景象。
(三)商事的概念
隨著人類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人們對“商”的認識也隨之拓展。在現代社會,人們常常在不同層次上使用“商事”一詞,“商事”已逐漸發展成經濟學、法學、社會學等多學科、多層次的概念。以下分別從經濟學和法學的角度來介紹商事的概念。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講,商事是指溝通生產與消費的中間環節,是產品從生產者流轉到消費者的渠道和中介,是產品進入市場的流通行為。這種行為以經營謀利,通過對商品的低價買入、高價賣出,賺取差價,從而實現商人自我的不斷發展。英文中對于商事的解釋也反映了社會觀念對于商品直接交易活動的一般認識。按照《韋氏新國際詞典》的解釋:商事指商品交易活動或買賣行為。
從法學的角度來講,商事泛指一切以營利為目的的經營活動的總稱。國際上各國對商事的規定有所不同。例如,《德國商法典》規定:“凡以商業之方法與范圍為營業,辦理商業登記者,即視為商業;對于農林業兼營副業,如對農林產品加工制造,經申請商業登記的,也視為商業。”《瑞士債務法》規定:“凡經營商業、工廠或其他依商人之方法作為營業而進行登記的,都視其為商業。”由此可見,商事范圍在法學意義上來說十分廣泛。因此,法律意義上的商事應該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開放的概念,商事的具體范圍應根據各國民商法的具體規定來確定。
2.2 商事主體
(一)商事主體的概念與特征
商事主體作為商法理論的兩大要素之一,其內容非常重要,因先有商事主體,后有商事行為。商事主體又稱商事法律關系的主體,是指持續地從事某種特定的商事行為并將其作為經常性營業的個人或組織。世界各國由于立法理念的不同,對商事主體概念的界定也不同,目前尚未形成統一的標準。商事主體可經法定程序而認定成為“商人”。例如:《法國商法典》規定,“以實施商事行為作為其經常職業的人是商人”;《德國商法典》也認為,“法所稱之商人是指以實施商事行為為業者”。
按照現代各國商法的一般理解,構成商事主體的實質性標準在于商人必須從事營利性的商事行為,即作為商事主體必須具備四個條件:第一,從事的必須是具有特定性的商事行為;第二,商事主體必須作為其所從事的商事行為的主體,是商事行為權利義務的實際承受者;第三,必須持續地從事同一性質的營利性行為;第四,須以特定的營利性活動為其職業或經常性營業。
(二)商事主體的分類
在各國商法中,商事主體表現為多種形式,不同國家的商事立法和不同的商法理論常根據不同的標準對商事主體予以分類,按照商事主體的組織形式特征可分為:商個人、商法人與商合伙。這是大陸傳統商法有關商事主體最常見的分類,也適用于我國。
商個人,是指按照法定程序取得了特定的商事權利能力和商事行為能力,獨立從事營業性商事行為,依法享有法定權利和承擔義務的個體或自然人。商個人是法律擬制主體,可表現為一個自然人、一個戶,或自然人投資設立的獨資企業。在我國,商個人主要表現為個體工商戶、農村承包經營戶、個人獨資企業。
個體工商戶是指公民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依法經核準登記從事工商業經營的主體。個體工商戶的債務承擔責任:如為個人經營,債務由個人承擔;如為家庭經營,則債務由家庭共同承擔。農村承包經營戶,是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按照承包合同的規定從事商品經營,以戶的形式獨立為民事法律行為的一種特殊民事主體,享有特殊的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它不屬于個體經濟的范疇,是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一種生產經營方式的法律表現。個人獨資企業是一個不具有法人資格的經營實體,但屬于獨立的法律主體,其性質屬于非法人組織,享有相應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能夠以自己的名義進行法律行為。
表 2—1 個體工商戶、農村承包經營戶、個人獨資企業三者的對比

商法人在大陸法系各國民商法實踐中又稱“營利性法人”,在我國民商法中被稱為“企業法人”,是指基于營利性營業目的而設立的,具有特定的商事能力和法人資格,參與商事法律關系,依法獨立享有權利、承擔義務,并以其經營資產獨立承擔責任的社團組織。各國民商法中普遍存在的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及其他從事營利性經營的有限責任企業或組織,均屬于商法人之列。在我國,公司是商法人的重要表現形式,以下重點介紹我國的公司類型。
公司是指全部資本由股東出資構成,以營利為目的依法設立的一種企業組織形式;公司是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股東以其出資額或所持股份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公司以其全部資產對公司的債務承擔責任,依照《公司法》成立的企業法人。我國《公司法》第 2 條規定:“本法所稱公司是指依照本法在中國境內設立的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責任公司,是指公司全體股東對公司債務僅以各自的出資額為限承擔責任的公司。在有限責任公司中,法人代表是企業行使民事權利承擔責任的代表,并不承擔債權債務。如出現違法行為,法人代表代表企業(而非個人)出面行使權利,承擔責任。股份有限公司,是指公司資本劃分為等額股份,全體股東僅以各自持有的股份額為限對公司債務承擔責任的公司。其法定代表人不承擔公司債務。
表 2—2 有限責任公司與股份有限公司的對比

商合伙又稱為“商業合伙”,是指數個合伙人為實現營利性營業目的而共同出資、共同經營,共享利潤、共擔責任所形成的集合體。在我國,商合伙的表現是合伙企業。合伙企業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自然人通過訂立合伙協議,共同出資經營、共負盈虧、共擔風險的企業組織形式。我國合伙組織形式僅限于私營企業。合伙企業一般無法人資格,不繳納企業所得稅。
2.3 商事行為
(一)銷售
銷售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每個人腦海中都有銷售的清晰畫面。銷售就是介紹商品提供的利益,以滿足客戶特定需求的過程;是指以出售、租賃或其他任何方式向第三方提供商品或服務的行為。銷售模式種類豐富,從銷售渠道、環節和銷售的組織形式來看,銷售模式有直銷、代銷、經銷、經紀銷售、聯營銷售等。
表2—3 各種銷售類型的差異對比

聯營銷售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經營單位按自愿互利的原則,通過一定的協議或合同,共同投資建立聯營機構,聯合經營某種銷售業務,按投資比例或協議規定的比例分配銷售效益。聯銷各方共同擁有商品的所有權。在中國,女裝品牌聯營模式居多,即要求服裝生產商和銷售商共擔風險、共享利潤,“詩曼芬”品牌就是聯營銷售品牌的一員。
(二)代理
代理的一般概念是,代理人按照一方的授權,代表一方與第三方訂立合同或從事其他法律行為,而由一方直接負責由此所產生的權利與義務。
商事代理是指代理商依據被代理人的委托,以自己的名義或以委托人的名義,為委托人賣或買或提供服務,并從中獲取傭金的經營性活動。國際貿易中的代理是以委托人為一方,接受委托的代理人為另一方達成協議,規定代理人在約定的時間和地區內,以委托人的名義與資金從事業務活動,并由委托人直接負責由此而產生的后果(包括法律后果)。《德國商法典》第 84 條第 1 款規定:“代理商是指一種獨立的商事經營者,它接受委托,固定地為其他企業主促成交易,或者以其他企業主的名義締結交易。”我國至今沒有關于商事代理的立法。
代理的類型
按照行業性質的不同,代理可分為:
(1)銷售代理。它是代理方式中常見的一種,指的是代表出口商或制造商為其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銷售提供服務的代理人。
(2)購貨代理。購貨代理又稱采購代理,即代理人受進口人的委托,為其在國際市場上采購商品提供服務。
(3)貨運代理。一般是以貨主的受托人身份為貨主辦理有關貨物的報關、交接、倉儲、調撥、檢驗、包裝、轉運、訂艙等業務。
(4)船方代理。船方代理是指承運人的代理人,包括外輪代理,為承運人承攬貨載提供服務。
此外,還有廣告代理、訴訟代理、仲裁代理、商標代理、專利代理等。
按委托人授權范圍的不同,代理可分為:
(1)總代理。總代理是委托人在指定地區的全權代表,有權代表委托人從事一般商務活動和某些非商務性的事務。
(2)一般代理。一般代理又稱傭金代理,指不享有獨家經營權的代理。因此,在同一地區和期限內委托人可同時委派幾個代理人代表委托人行為。
(3)獨家代理。獨家代理是在指定地區和期限內單獨代表委托人行為,從事代理協議中規定的有關業務的代理人。委托人在該地區內,不得再委托其他代理人。
(三)運輸
商事運輸是指承運商人利用必要的運輸設施將旅客或者貨物從起運地點運輸到約定地點,旅客、托運人或者收貨人支付票款或者運輸費用的行為。商事運輸是商法中傳統且典型的商事行為。從不同角度解讀,商事運輸有不同分類,部分分類如下:
按運輸設備分類,商事運輸有公路運輸、鐵路運輸、水路運輸、航空運輸、管道運輸五種。
(1)公路運輸是指以公路為運輸線,利用汽車等陸路運輸工具,開展跨地區或跨國的移動,以完成貨物位移的運輸方式。它是對外貿易運輸和國內貨物流程的主要方式之一。
(2)鐵路運輸是利用鐵路設施、設備運送旅客和貨物的一種運輸方式,在國際貨運中的地位僅次于海洋運輸。
(3)水路運輸是利用船舶、排筏和其他浮運工具,在江、河、湖泊、人工水道以及海洋上運送旅客和貨物的一種運輸方式。它是我國綜合運輸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4)航空運輸是指利用飛機運送貨物的現代化運輸方式。近年來,航空貨運量越來越大,采用航空運輸的方式日趨普遍。
(5)管道運輸是一種以管道輸送流體貨物的方式,而貨物通常是液體和氣體。它是統一運輸網中干線運輸的特殊組成部分。
按運輸的協作程度分類,商事運輸有一般運輸、聯合運輸兩類。
(1)一般運輸主要是指在運輸的全部過程中,單一地采用同種運輸工具,或是孤立地采用不同種運輸工具,在運輸過程中沒有形成有機協作整體的運輸形式。如公路運輸、鐵路運輸等為一般運輸。
(2)聯合運輸簡稱聯運,是指使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運輸方式,完成一項進出口貨物運輸任務的綜合運輸方式。2020 年初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期間的接力運輸就是聯運的一種。例如,將防疫物資通過航空運輸或水路運輸從A國運至B國,再使用公路運輸或其他運輸方式將其運至B國的物資所需地點。
(四)結算
結算亦稱貨幣結算,是在商品經濟條件下,各經濟單位間由于商品交易、勞務供應和資金調撥等經濟活動而引起的貨幣收付行為,分現金結算和轉賬結算兩種。現金結算,即直接以現金進行支付。轉賬結算,即通過銀行將款項從付款單位賬戶劃轉入收款單位賬戶。轉賬結算是貨幣結算的主要形式。在現金結算中,買賣雙方同時在場,交貨與付款是在同一時間、同一處所進行的,交易可以當面兩清,手續也較簡便。轉賬結算則與此不同,交貨與付款在時間上不一致,買賣雙方并不同時在場,而且交易情況多種多樣,對結算的條件有不同的要求,因此轉賬結算要制定多種結算方式,對付款的時間、地點、條件和交易雙方的責任做出不同的規定。在我國,銀行的一般結算方式包括銀行匯票、商業匯票、銀行本票、支票、匯兌、委托收款、異地托收承付七種。在國際上,國際結算的基本方式有匯付結算、托收結算和信用證結算,以下重點介紹國際結算的三種基本方式。
匯付
匯付(remittance)又稱匯款,是付款人通過銀行或其他途徑(各種支付工具),將款項匯交給收款人的一種結算方式。
匯款的當事人包括:①付款方稱為匯款人,即進口商;②收款方稱為收款人或受益人,即出口商;③受匯款人委托,匯出款項的銀行叫匯出行,即進口地銀行;④受匯出行委托,解付匯款的銀行叫匯入行,即出口地銀行。匯款的一般流程為:①匯款人遞交匯款申請書給匯款行;②匯出行按照某種方式(如:SWIFT)將匯款信息傳遞給匯入行;③匯入行按照匯出行的指示付款給收款人。
匯付方式可分為信匯(mail transfer,簡稱 M/T )、電匯(telegraphic transfer,簡稱 T/T )和票匯(remittance by banker’s demand draft,簡稱 D/D )三種。不論采用以上哪一種方式,在貿易項下,匯款都可以分為預付貨款和貨到付款兩種。在進出口貿易中,如果采用貨到付款方式,則對賣方而言風險大,貨物發運后賣方能否收到貨款完全取決于買方的商業信用,如買方不守信用,賣方可能會面臨錢貨兩空的狀況;如采用預付貨款方式,則對買方而言風險大,匯款后能否準時收到貨物取決于賣方操作。
托收
托收(collection)是出口商為向國外進口商收取銷售貨款或勞務價款,開具匯票并委托出口地銀行通過其在進口地銀行的聯行或代理行向進口商收款的結算方式。國際商會制定的《托收統一規則》(URC522)對托收做了如下定義:“托收是指由接到托收指示的銀行根據所收到的指示處理金融單據和/或商業單據,以便取得付款/承兌,或憑付款/承兌交出商業單據,或憑其他條款或條件交出單據。”
托收的當事人主要有五類。①委托人,即委托銀行向國外付款人代收貨款的人,通常為出口人。②托收行,即接受出口商的委托代為收款的出口地銀行。托收行與委托人之間是委托代理關系。③代收行,即接受托收行的委托向付款人收取票款的進口地銀行,通常是托收銀行的國外分行或代理行。④提示行,即向付款人提示匯票和單據的銀行。⑤付款人,即根據托收指示向其提示單據的人,如使用匯票,即為匯票的受票人,也就是付款人,通常為進口人。
托收按是否附帶貨運單據分為光票托收和跟單托收兩種:前者是指出口商僅開具匯票而不附帶貨運單據的托收,后者是指在出口商所開具匯票以外,附有貨運單據的托收。跟單托收又可進一步分為承兌交單(D/A)和付款交單(D/P)。由于托收方式是先發貨后收款,對出口商而言,可能面臨進口商由于各種原因而拒付贖單或承兌后拒絕付款的風險。無論是光票托收還是跟單托收,出口商都可能遇到進口商拒付或延付的風險。
信用證
信用證(letter of credit, L/C)是一種銀行有條件的付款承諾,是進口地銀行根據進口商的要求和指令向出口商開立的一定金額,在一定期限內憑規定的單據付款的書面承諾。
信用證涉及的當事人與關系人通常包括:①開證申請人,是向銀行提交申請書申請開立信用證的人,一般為進出口貿易業務中的進口商;②開證行,是應申請人(進口商)的要求向受益人(出口商)開立信用證的銀行,一般是進口地的銀行;③通知行,是受開證行的委托,將信用證通知給受益人的銀行,一般為開證行在出口地的代理行或分行;④受益人,是開證行在信用證中授權使用和執行信用證并享受信用證所賦予的權益的人,一般為出口商;⑤議付行,是根據開證行在議付信用證中的授權,買進受益人提交的匯票和單據的銀行;⑥保兌行,是應開證行或信用證受益人的請求,在開證行的付款保證之外對信用證進行保證付款的銀行;⑦償付行,是受開證行指示或由開證行授權,對信用證的付款行、承兌行、保兌行或議付行進行付款的銀行;⑧付款行,是開證行在承兌信用證中指定并授權向受益人承擔(無追索權)付款責任的銀行;⑨承兌行,是開證行在承兌信用證中指定的并授權承兌信用證項下匯票的銀行,在遠期信用證項下,承兌行可以是開證行本身,也可以是開證行指定的另外一家銀行;⑩轉讓行,是應第一受益人的要求,將可轉讓信用證轉讓給第二受益人的銀行,一般為信用證的通知行。
信用證操作流程主要有以下幾項。
(1)買賣雙方在貿易合同中規定使用跟單信用證支付。
(2)買方通知當地銀行(開證行)開立以賣方為受益人的信用證。
(3)開證行請求另一銀行(議付行)通知或保兌信用證。
(4)議付行通知賣方,信用證已開立。
(5)賣方收到信用證,并確保其能履行信用證規定的條件后,即裝運貨物。
(6)賣方裝運貨物后,向議付行提交貨運單據。
(7)議付行按照信用證審核單據。如單據符合信用證規定,將按信用證規定進行支付、承兌或議付。
(8)議付行將單據寄送開證行。
(9)開證行審核單據無誤后,以事先約定的形式,對已按照信用證付款、承兌或議付的銀行償付。
(10)開證行通知進口商付款贖單。
(11)進口商向開證行付款贖單。
(12)開證行向進口商提交貨運單據。
(13)進口商憑單據提取貨物。

圖 2-2 信用證操作流程圖
信用證根據不同的分類依據,可分為不同的種類,主要有四種分類。
(1)跟單信用證和光票信用證。
跟單信用證(documentary credit)是指受益人必須向銀行提供信用證上面注明的商業單據,才能夠收到貨款的信用證。光票信用證(clean credit)是指受益人不需要向銀行提供任何商業單據就能夠收到貨款的信用證。在國際貿易中,跟單信用證能夠保護買方的利益,所以大多數的國際貿易一般會使用跟單信用證。光票信用證一般只用在買方向賣方預付貨款的情況下。
(2)保兌信用證和非保兌信用證。
保兌信用證(confirmed L/C)是指除了開證行以外,由另一家銀行保證承擔付款責任的信用證。非保兌信用證(unconfirmed L/C)是指只有開證行承擔付款責任的信用證。因為保兌信用證同時有兩家銀行保證付款,相對非保兌信用證更能保證賣方的利益,因此在大額的國際貿易中,會使用保兌信用證。而在小額的國際貿易中,一般只使用非保兌信用證。
(3)即期信用證和遠期信用證。
即期信用證(sight credit)是指受益方提交信用證規定的商業單據之后,開證行立即支付貨款的信用證。遠期信用證(usance L/C)是指受益方提交信用證規定的商業單據之后,需要等到規定期限開證行才支付貨款的信用證。即期信用證有利于賣方回籠資金,遠期信用證有利于買方資金周轉。遠期信用證又分為延期付款信用證(deferred payment credit)和遠期承兌信用證(acceptance credit)。
(4)其他種類的信用證。
根據分類依據的不同,信用證還可以分為可轉讓信用證和不可轉讓信用證、循環信用證、對開信用證、背對背信用證、預支信用證、付款信用證、承兌信用證和議付信用證等。
(五)融資
從狹義上講,融資(financing)是一個企業的資金籌集的行為與過程。從廣義上講,融資也叫金融,就是貨幣資金的融通,當事人通過各種方式到金融市場上籌措或貸放資金的行為。
企業融資主要包括內源性融資、外源性直接融資、外源性間接融資三種方式。
內源性融資,即企業通過自身積累獲得所需要的資金。企業采取此類融資方式具有較大自主性,由于在企業內部進行融資,不需要實際對外支付利息或股息,不會減少企業的現金流量;同時由于資金來源于企業內部,不發生融資費用,成本較低,亦受外界影響較小;但其會受企業本身盈利能力以及資本積累的影響,融資規模有一定的限制。內源性融資主要有留存收益、親友貸款、股東貸款等幾種方式。
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正常運轉以及擴充生產能力,都需要大量資金給予支持,這些資金的來源除內源資本,相當多的部分要依靠外源融資來解決。外源性直接融資包括:企業吸收直接投資、股權融資等。吸收直接投資是指企業以協議等形式,按照“共同投資、共擔風險、共享收益”的原則吸引其他單位和個人投資的一種權益性融資方式。股權融資,即以發行股票的方式進行融資。股權融資有其優勢,如股票具有永久性、無到期日、不用歸還、沒有還本付息的壓力等特點,因而籌資風險較小;由于預期收益高,易于轉讓,因而容易吸收社會資本;等等。但股權融資也存在著不可避免的缺點,如發行費用高、易分散股權等。
外源性間接融資,即企業通過銀行或非銀行金融機構貸款融資、發行債券或向其他企業貸款及業務往來產生商業信用的方式進行融資,主要包括:銀行貸款(包括非銀行金融機構貸款)、債券融資、商業信用、融資租賃、海外融資、典當融資等。
(六)投資
投資是一定的經濟主體(國家、企業或個人),為獲得預期不確定的效益或收益,而將貨幣或其他形式的資產投入某種事業或對象的經濟行為。投資不僅僅局限在金融資產以及經濟概念上的“資本”,還指具有創造生產能力的所有有形和無形資產。這些資產主要包括:(1)動產、不動產和其他財產權,如抵押權、留置權、質權、享用權;(2)公司的股份、股票、債券、債權;(3)各種具有經濟價值的給付請求權;(4)知識產權;(5)法律賦予或通過合同而具有的經營特權,包括自然資源的勘探、提煉或開發的特許權;等等。
常見的投資可分為直接投資和間接投資兩種。
直接投資方式,即將資本直接投入生產經營中去,直接或間接地控制企業經營、管理活動。直接投資形式主要有:(1)開辦獨資企業、直接開店等,并獨自經營;(2)與企業合作開辦合資企業和合作企業,從而取得各種直接經營企業的權利,并派人員進行管理或參與管理;(3)參加企業資本,不參與企業經營,必要時可派人員任顧問或指導。
間接投資方式,指購買企業發行的債券、股票等,定期收取利息和股息,間接參與企業的利潤分配,不直接參與企業經營管理。
(七)使用許可
使用許可,是指某類無形財產或有形財產擁有者通過法定程序允許他人使用其擁有財產的行為,通常是以訂立使用許可合同的方式進行許可。
常見的使用許可有以下幾種形式。
1.知識產權使用許可。知識產權使用許可是指知識產權許可方與知識產權被許可方依法簽訂書面許可合同,由許可方授予被許可方按照約定使用知識產權許可證的法律行為。知識產權使用許可分為著作權使用許可、商標使用許可、專利使用許可。
(1)著作權使用許可。著作權使用許可合同是指作為許可人的著作權人與被許可人之間就作品使用的期間、地域、方式等而達成的協議。由許可人授予被許可方按照合同約定使用許可方著作權的法律行為。
(2)商標使用許可。商標使用許可是指商標注冊人通過法定程序允許他人使用其注冊商標的行為,通常采用訂立使用許可合同的方式,類型有普通許可、排他許可、獨占許可。
(3)專利使用許可。專利使用許可是專利權人依據專利許可合同允許他人使用其專利,獲得權益的制度。通常把通過簽訂專利許可合同而進行的交易,稱為許可證貿易。專利使用許可分為一般許可、排他許可、獨占許可、分許可、交叉許可。
2.商業秘密使用許可。商業秘密使用許可是商業秘密權利人在一定條件下將其所擁有的商業秘密許可他人使用并得到一定收益。商業秘密使用許可實質上是權利人在保留該商業秘密的所有權的前提下,向他人轉讓該商業秘密的使用權的行為。
3.軟件使用許可。軟件使用許可是指權利人與使用人之間訂立的確立雙方權利義務的協議。依照這種協議,使用人不享有軟件所有權,但可以在協議約定的時間、地點,按照約定的方式行使軟件使用權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