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醒著的愛
- (美)蓋伊·漢德瑞克 凱瑟琳·漢德瑞克
- 3318字
- 2022-07-07 17:49:12
童年時代就已生根發芽的無意識的愛
小孩子都離不開人,和身邊的人關系都很親密,尤其和母親最親,因為母親不僅給予我們身體成長的滋養,還帶給我們智慧的啟蒙。如果有人在很小的時候沒能和身邊的人建立起親密的關系,那么長大后他在與人相處時就會麻煩不斷。我記得有一位五十多歲的男子找到我們尋求幫助。他說自己從來沒和女人有過親密的關系,他已經有十四年沒碰過女人了,連拉拉手的機會都沒有。我們問他小時候和母親關系如何,他說不記得了,只這簡單的一句,他便匆忙轉換了話題。我們覺得事情肯定沒有這么簡單,稍后又把話題轉到了他的童年生活上。后來我們才知道,他原來是個棄嬰,出生沒幾天,他母親就把他扔在醫院里,自己偷偷跑了,自那以后,他再也沒見過自己的母親。所以別說別的女人,就連他自己的親生母親都沒有撫摸過他。他被母親拋棄的幾個星期后,他的一個親戚來到醫院把他抱走了,后來這個親戚又把他扔給另一位親戚撫養,他就是這么長大的。
雖然這個例子有點極端,我們大多數人都不會遭逢這樣的身世,但很多人還是在童年生活中留下了或大或小的創傷,讓他們從小就難以與人親近。
童年創傷的影響
蓋伊六個月大時發生了一件事,這件事一直影響他與人交往的方式,直到三十幾歲他才真正明白如何與人相處。他記錄道:
我在和異性相處時,總有一道坎兒過不去,這道坎兒在我十七歲初戀的時候就出現了。一開始我并不知道到底怎么了,直到三十幾歲我才突然明白問題所在。我和女孩子交往的時候,一開始總是很甜蜜、很幸福,對這份感情也很有安全感,可不久之后,我就擔心自己會被對方拋棄。一旦有了這種擔心,我就變得古怪起來,甚至不可理喻。有時候我會無端地指責對方要離開我;有時候我會先發制人拋棄對方,這樣她就沒機會拋棄我了。
盡管有很多人都指出我身上的問題,可我依然我行我素,不愿意思考自己到底怎么了,自己的行為是否和過去的生活經歷有關。我把責任都推到交往對象身上:都是她們的錯!女人就是這樣!現在我成了一名治療師,從專業的角度來看,我的這些所作所為并不是因為我有多倒霉,這些事就單單發生在我身上,所有的一切都是我過去生活經歷的一種條件反射。從這件事上我明白了一點:千萬不要低估人下意識的力量,尤其是自己下意識產生的力量。
發現問題的根源后,我也釋然了。其實故事是這樣的:我出生后母親一直在照顧我,我猜當時我們應該是形影不離了。后來父親突然去世,我家的經濟狀況急轉直下,迫于生活的壓力,母親在我六個月大時突然又開始上班了。于是我不得不待在外婆家,成了“留守兒童”。我吃的也不再是母乳,換成了奶瓶和奶粉。顯然,母親突然不再每天守護我,我肯定傷心極了,于是一連幾天都哭個不停。外婆為了不讓我哭,就往我的奶瓶里加糖和香草。就這樣過了半年,我徹底吃成了個小胖子,從那以后體重問題就是我揮之不去的痛苦了,直到我三十多歲才漸漸好轉。其實我以前要比現在胖一百斤左右。一難過傷心,我就開吃,而且總是毫無顧忌地吃香草味的冰淇淋。
現在重新看這件事,我發現自己小時候在和母親的相處中,就產生了一種被拋棄的焦慮。長大后每當我和異性相處,這種焦慮就會冒出來,不過顯然那個時候我對自己還不夠了解,不知道自己的問題是緣于這種焦慮。所以我才總疑神疑鬼,覺得對方總想著離我而去。即使有些女人一點想離開我的意思都沒有(直到我沒完沒了地用各種稀奇古怪的行為把她們逼瘋),我也會這樣擔心。也是出于這種擔心,我開始注意選擇約會對象,專挑那些依賴感很強,需要別人呵護而不會主動甩人的女生。但無論與什么樣的女生交往,我還是擔心,還是不快樂,這給我和他人帶來了無盡的苦惱。直到我開始正視自己的問題,意識到內心深處的焦慮,才不再與異性交往時胡亂猜忌了。這個問題解決后,我遇到了凱瑟琳,之前的焦慮也再沒有出現過。
過度依賴就是下意識地答應對方出演彼此在生活中需要的那個角色。這種關系的潛臺詞就是:如果你不要求我改變不良生活方式,那么我也不要求你改變;如果你同意我把童年的生活影射到你的身上,那么你也可以把你的經歷投放到我的身上。這樣做看似公平,但兩個人并不會感到幸福,過不了多久問題就出現了,相處的雙方也開始互相埋怨,紛紛指責是對方的錯。
要親密有間
在親密的兩性關系中,我們有兩種本能的需求:親密性和獨立性。這兩種需求在攜手共進的關系模式中可以得到很好的滿足。男女雙方因愛而彼此沒有芥蒂,好得跟一個人似的。可有時他們也要保持一定距離,給彼此獨處的空間,這樣才能越來越親密而不至于慢慢生厭。所以,良好的兩性關系其實就是親密性和空間性的完美結合。這兩者缺一不可,如果相處中出現了什么問題而致使這兩個需求不能得到滿足,那么戀愛雙方就要坐下來好好談談,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在過度依賴的模式中,人們并沒有親密和獨立的概念。兩個人互有好感,正要建立親密的兩性關系時,卻總對過去情感經歷中的挫折不能釋懷。這么說吧,由于他們在情感上受過傷害,再次建立親密的兩性關系對他們而言其實是有顧慮的。這種顧慮也許早在童年時期和父母相處時就埋下了種子,成為一種創傷。所以一旦與他人親密交往,他們就開始擔心,這種擔心又導致對痛苦的預期,而一想到痛苦,出于對自己的保護,他們就開始打退堂鼓,不想再和誰親密了。通常問題出現的時候,他們也是互相指責:“本來我一個人挺好,后來認識你感覺就不好了,這肯定是你的問題啊!”
其實這些問題產生后,真正要做的是溝通,誠懇地告訴對方自己的感受,給予彼此空間進行修復、放松、找回自己。攜手共進的雙方就是這么做的。可是在過度依賴的模式中,有了問題大家都視而不見,更不用說要溝通了。他們整天忙的是讓對方意識不到問題所在,因為一旦有誰意識到了,游戲就結束了。
敞開心扉帶來的問題
很多人在與他人建立起親密的兩性關系時,都會有這樣的感受:
·我配不上他/她。
·我還沒徹底走出上一段感情的陰影,還有些耿耿于懷。
·我這個人就是有問題。
·一旦對別人敞開心扉,我就會失去自我。
在這些想法的支配下,人們往往會做出如下破壞性的舉動:
·不告訴對方真實原因就單方面退出。
·無中生有,編造一些對方身上或感情中的問題,借以堂而皇之地退出。
·變得麻木了,對什么都沒有感覺。
·逃避現實,滿腦子都是依戀過去或幻想未來,不切實際。
·生病了。
·出了意外。
·開始爭論不休。
以上列舉的只是最普通最常見的表現,當然還可能有其他表現。
保持距離也會產生問題
我們說處于過度依賴關系中的兩個人在慢慢敞開心扉的過程中會產生很多問題,其實如果讓他們保持一定的距離,同樣會產生很多問題。我們姑且用跳舞來打個比方。跳舞時兩個人要搭肩摟腰,靠得很近,一曲終了就要暫時分開,休息片刻。這個過程中靠近彼此和保持距離都很重要。換做人與人相處,與人建立親密的關系和保持獨立的自我空間就很重要了。因為人既是群居動物也是獨立的個體。如果說與他人建立關系的能力至關重要,那么個人的獨立發展也是不可或缺的。但通常,我們在自我發展、保持獨立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問題,比如:
·伴侶離開我,我總有被拋棄的感覺。
·我覺得無力照顧自己。
·我不敢自己冒險。
·他/她如果真的愛我,就肯定想時時刻刻和我廝守在一起。
這樣的問題一旦出現,我們同樣會做出如前文所述的破壞性舉動。有時候,兩個人相處就是要有自己的空間,學會獨立自主。可我們卻在問題出現的時候自暴自棄,生病、出意外或者開始毫無意義的爭論,然后再用這些借口來掩飾對獨立的恐懼。
大夢初醒的震驚
有時候我們會突然意識到,自己總是在用某種特定的方式與人交往。一旦這么清醒地認識自己,就會陡然生出對自己的失望和不知所措。這就好比打開一個已經用了二三十年的柜子,乍一看覺得天啊怎么會這樣。等把燈打開可以看得更清楚的時候,你就不只是驚訝了,郁悶、煩躁通通都跑了出來。所以很多人在面對這種情況時,第一反應都是:“我能假裝沒看見嗎?”答案是:不能,因為這樣做是危險的。一旦我們認清了狀況,再假裝視而不見就很難。但也不要絕望,只要有一顆學習的心,我們還是有辦法來改變這種現狀的。改變的過程可能很有趣很愉快,也可能會痛苦,但我們不希望你痛苦。這本書就是想帶你走上一條充滿愛的溫馨小路,如果你習慣荊棘密布,習慣只有遭受痛苦才能進步,那對不起了,你還是看看別的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