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效應
時間流逝是由物理效應產生的。更確切地說,宇宙誕生前的時間稱為虛數時間,從最大值開始計時,一直減少到零,產生趨陽時間效應,趨陽時間效應的積累就是道之動力;宇宙誕生時的0點,時間軸發生了90°轉向,從虛軸計時變為實軸計時;宇宙誕生后的時間稱為實數時間,從零開始計時,一直增加到世界末日時的最大值,產生趨陰時間效應,即走向死亡、消失的效應。此外,還有時間奇點的零時刻效應和世界末日的最大值效應,這兩個效應可以稱為陰轉陽效應和陽轉陰效應,前者對應宇宙誕生,后者對應世界末日。
趨陰時間效應的本質就是惡化。在這個實數空間,大自然也逃不脫惡化的命運。從人類進入文明社會開始直到今天,自然的演化大體如此。因為沒有自律,人類的活動加速了大自然死亡的過程。其實,人類本可以用智慧減弱趨陰時間效應,延緩世界末日的到來。這就是老子把人與道、天、地齊稱“四大”的原因。也就是說,只有人能夠挖掘趨陽時間效應,即只有人才懂“善下之”。
對于實物質來說,正、負、零實物質都有了。那么虛物質的正、負、零各自又代表什么?正虛物質就是理性的思維;負虛物質就是非理性的思維;不思維,即時間,就是零虛物質。簡而言之,道就是時間。道之動就是時之動,是時間的翻轉。老子提倡道,就是號召我們盡力挖掘虛物質的趨陽時間效應,因為這是“善下之”的根源。與之相反,趨陰時間效應就是“物壯則老”的根源。
時間不斷流逝,不存在時間穿梭,也不存在時間倒流,負時間僅是歷史的標記。相對論中的時間相對性并不存在,無論狹義或廣義的相對論中涉及時間的論述都值得重新思考。廣義相對論認為,空間可以彎曲,光線也可以彎曲,因為它們是實數空間、實數物質。與之相反,時間是虛數物質,不會彎曲,即不會有相對大小的間隔。它在虛數空間里表現為虛數時間,在實數空間里則表現為實數時間。二者僅計時特征不同,一個增大一個縮小,實數空間中的時間本質上仍是虛物質,和思維相同。所以,如果用復數理論看待時空,時間或許不能和三維空間并稱為“四維時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