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正編

賀新郎·別友

揮手從茲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訴。眼角眉梢都似恨,熱淚欲零還住。知誤會前番書語。過眼滔滔云共霧,算人間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東門路。照橫塘半天殘月,凄清如許。汽笛一聲腸已斷,從此天涯孤旅。憑割斷愁絲恨縷。要似昆侖崩絕壁,又恰像臺風掃寰宇。重比翼,和云翥。

1923年

這首詞最早發表在1978年9月9日《人民日報》。

《賀新郎》,詞牌名。詞牌就是詞調的名稱。詞在隋唐時代興起,是配合各種曲調的歌曲,各種曲調稱為燕樂,燕樂是漢族傳統音樂和西域音樂融合的產物。詞的曲調的唱法已經失傳。后人按照各種詞牌的字數、平仄(有的要分四聲)來制定詞譜,按詞譜來寫詞。初步分為小令、中調、長調,一般以五十八字以內的為小令,九十字左右的為中調,以外的為長調。這首《賀新郎》一百一十六字,為長調。

詞牌有各種名稱,如本書中的《沁園春》《菩薩蠻》《西江月》等。這首詞為雙調,即分為上片、下片。一個詞牌,作者按照曲調填詞時,字數或有多少,平仄也有不同,所以同一個詞牌又分為幾調。如《賀新郎》,在“詞律”中分為兩調。最早的詞牌有按詞意命名的,后來作詞者只照詞牌的格律來填詞,詞意不再與詞牌名有關,在詞牌外另立題目,如本書中的《沁園春·長沙》《菩薩蠻·黃鶴樓》;也有不另立題目的,如這首《賀新郎》,實是寫離別的,是作者跟夫人楊開慧分別時寫的。

這首詞,是作者在1923年寫的。這年6月,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毛澤東同志出席了大會,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大會通過了《關于國民運動及國民黨問題的議決案》,決定同國民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9月至12月,毛澤東在湖南從事黨的工作,年底奉中央通知,由長沙去上海轉廣州,準備參加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作品可能寫于這年12月底離開長沙的時候。這首詞,作者寫他與夫人楊開慧分別時的心情,既寫了離情別緒,還寫了楊開慧的誤會及其消釋,反映了作者為革命事業獻出全副身心的豪情。

楊開慧與毛澤東在1920年冬結婚。1921年秋,在中共湘區委員會成立后不久,楊開慧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伴隨毛澤東從事革命活動。1922年10月,生下長子毛岸英。1923年11月,生下次子毛岸青。到了12月,毛澤東為了革命工作的需要,又要與生產后不久的妻子離別,這時候楊開慧的心情是有離情別緒的,毛澤東的心情是“凄然相向”的。

上片:“揮手從茲去。”“從茲”即從此。這句開頭即點明是寫別離。這句本于李白《送友人》“揮手自茲去”,“自”字改作“從”字,因按照詞律這里當用平聲,故改。“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訴”。凄然,寫凄涼的樣子。相向,指兩人相對。因為是分別,雙方都有離情別緒,所以凄然是雙方的,稱“相向”。“苦情重訴”,苦情只是指對方的,對方有悲苦的感情。稱“重訴”,對方已經訴說過苦情,在分別時重新訴說。不光是再一次訴說苦情,還有“眼角眉梢都似恨,熱淚欲零還住”,描寫她的愁苦,這種愁苦還流露在眼角眉梢上,熱淚要流下來還噙住了,不讓它流下來。大概在分別的場合,有離愁別恨,免不了要掉淚。唐代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里說:“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在分別時流淚,是小兒女的情態,不是革命者的表現,所以不讓熱淚流下來。但作者是看得很清楚的,看到對方有熱淚,還看到對方噙住熱淚不讓它流下來,還看到這是熱情的淚。這樣細微的描寫,是屬于修辭學上的摹狀格。對方為什么這樣呢?“知誤會前番書語”。從“凄然相向”里,寫“凄然”是雙方所同的。從“苦情重訴”到“熱淚欲零還住”是對方獨有的表現,這就不限于離別,還有別的原因,這里點出是由于“前番書語”所造成的“誤會”。可見作者在湖南從事黨的工作時,有時不在家,寫信給對方,造成誤會。這個誤會引起了對方的苦情,引起了對方的熱淚。這一切是從誤會引起的,所以說“眼角眉梢都似恨”,用一個“似”字,即好像是“恨”,其實不是真的怨恨,誤會消釋了,怨恨也沒有了。

“過眼滔滔云共霧,算人間知己吾和汝。”這里是修辭學上的引用格,引用了“過眼云煙”這個成語,比喻誤會很快就消失了,不過成語是“過眼云煙”,這里作“過眼滔滔云共霧”,加上了“滔滔”,形容誤會之大,把“云煙”改為“云共霧”,因為“霧”比煙大,也形容誤會之大。這樣一改,既切合誤會之大,又符合詞的格律。這樣的引用格有創新。引用成語或原文對原文作了改變,是否可行?是可以的。如李商隱《牡丹》詩“錦帷初卷衛夫人”這句,是引用格和比喻格,用衛夫人的美貌比牡丹花。這句引自《史記·孔子世家》:“夫人在帷中。孔子入門,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環佩玉聲璆然。”按照原文,當作“帷”,詩卻改為“錦帷”。衛夫人在帷中,很薄,在帷中可以看到孔子。孔子離帷遠,看不清衛夫人。原文并無卷帷之事,詩卻寫“初卷”,因為隔著“錦帷”,根本看不見衛夫人,所以作“初卷”,說明寫詩是可以改動引文的。接下來說:“算人間知己吾和汝。”既然是人間知己,那么不論是怎樣大的誤會,一解釋也就消失了。“人有病”,人民有病痛,即指人民在三座大山壓迫下所造成的病痛。“天知否”?天知道嗎?天是不會知道的,只有靠革命來推倒三座大山。這里的“人有病”是比喻,比喻受壓迫。“天知否”有含意,含有要起來革命之意。這兩句既是比喻格,就它的含意說,又是婉曲格。

下片:“今朝霜重東門路。照橫塘半天殘月,凄清如許。”這里點明分別的地點和時間。地點在長沙東門外的清水塘,清水塘附近有火車站。到火車站,要經過霜重的東門路,到達清水塘。分別的時間是半天殘月,即天快亮時。這里借“橫塘”來指清水塘,是修辭學上的借代格。“汽笛一聲”火車開行。“腸已斷”寫離情別緒,用的是夸張格,與“凄然相向”呼應。從此以后成為天邊的孤客了。

“憑割斷愁絲恨縷。”“憑”什么來割斷愁絲恨縷,這里沒有點明,是承上片來的,上片的“人有病,天知否”含有發動革命的意思,因此這里是憑革命的意思,這是修辭學上的省略格。把愁恨比作絲縷,這是比喻格。用絲縷來比愁恨,用意在說明絲縷可以割斷。這里可能暗用李煜《烏夜啼》:“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李煜認為離愁是剪不斷的,這里反其意而用之,認為離愁是可能割斷的。“要似昆侖崩絕壁,又恰像臺風掃寰宇。重比翼,和云翥”。翥(zhù注),鳥飛。這里連用四個比喻。一個是“要似昆侖崩絕壁”,這個比什么,沒有點明,跟“憑”字一樣,也是省略格,比革命。這個比喻,當引自柳宗元《河右平鐃歌》:“昆侖以頹。”把“以頹”改成“崩絕壁”,更富有形象性,又符合詞律的需要。“絕壁”指峭壁。對于革命,用這樣一個比喻,好像力量還不夠,還加上一個“恰像臺風掃寰宇”。恰似臺風掃蕩大地,跟“要似昆侖崩絕壁”構成對偶格。用兩個比喻來比革命風暴的猛烈,這又是復疊格。“重比翼,和云翥”。又是兩個比喻。“比翼”本指比翼鳥,不過在“重比翼”里重新把翅膀配合起來,沒有點明鳥。這是本于《爾雅·釋地》:“南方有比翼鳥焉,不比不飛。”因此這里既是引用格,引用《爾雅》;又是省略格,重新像比翼鳥的比翼,省略“比翼鳥”;又是比喻,比夫婦的共同行動。“和云翥”,同在云里飛。這是用鳥的高飛來比參加革命,這是一個比喻,但比什么沒有點明,是承接上文來的,在鳥的高飛里有含意,所以又是婉曲格。

這首詞里運用各種藝術手法,比較突出的是比喻格。運用比喻,有的又和引用格結合。所引用的又有對引文的改造;這種改造,使引文更符合于表達用意,符合詞的格律。這首詞里運用的各種修辭手法,都很自然,符合內容的需要。就內容說,這首詞是消解誤會,講參加革命更重要。通過參加革命來消解誤會,也通過參加革命來割斷愁絲恨縷,這種革命精神貫徹全詞。一切修辭手法都是為表達這種革命精神服務,這才構成這首詞的高度思想性和藝術性。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化隆| 宜州市| 万源市| 富平县| 沁阳市| 清河县| 温泉县| 偃师市| 夏河县| 静安区| 长汀县| 灵山县| 金昌市| 沛县| 扶绥县| 台前县| 宁波市| 金阳县| 仙桃市| 德江县| 吉隆县| 阿克陶县| 五峰| 离岛区| 剑阁县| 泸州市| 兴义市| 东安县| 南丰县| 铜山县| 云南省| 温宿县| 灵武市| 启东市| 甘洛县| 闵行区| 那曲县| 铁力市| 八宿县| 乐亭县| 安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