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絞圈房揭秘:真正的本地老房子
- 朱亞夫 婁承浩
- 1199字
- 2022-07-08 11:20:34
一、石庫門起源
上海在開埠前是江南名邑,雖仍是農業經濟發展模式,但海上貿易和商業都很繁榮,那時的上海人居住建筑大致有三類:農民住宅、鎮民住宅和官吏地主住宅。農民住宅一般一埭三開間,堂屋居中,兩側為臥室或廚房雜間,家庭人口較多的,戶型有四開間至八開間不等,房屋類型除一字形外,還有曲尺形、門字形和口字形;鎮民住宅沿河或沿街毗鄰而居,獨棟而立;官吏地主住宅獨院式多,早期明清建筑遵守朝廷宅第律規,清末后戒律放松并且受到西方文化影響,因此不守章法的宅第屢見不鮮。
石庫門住宅的出現有兩大原因:一是上海租界的出現,吸引了上海周邊大批農民涌入租界務工,還有大批富人來上海經商,租界人口暴漲,導致住房緊缺;二是江浙一帶戰亂,迫使大批百姓和地主富豪紛紛逃往租界避難,更加劇了住房緊缺,石庫門能夠容納多戶人家,因此石庫門住宅的出現解決了住房緊缺的問題。1870年上海公共租界人口是7.5萬,1895年達到了24萬。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時,上海人口暴漲到200萬左右。外國商人看到了賺錢機會,于是在1853年9月至1854年7月間,在今廣東路、四川路一帶首次建造了800多幢木板簡房,但對于房屋市場來說仍供不應求。原先依靠販賣鴉片獲得暴利的老沙遜、怡和、仁記洋行紛紛把資金投向了房地產。1860年公共租界內以“里”為名的簡屋已有8740幢,房租收益達30%至40%,與此同時,地價已經由最初每畝白銀20兩左右漲至500兩以上。因為木板簡房的建材主要是進口洋松或福建杉木,容易燃燒引發火災,所以1870年被租界當局取締(圖3-1)。為解決造房無章可循的問題,租界當局依據1869年《土地章程》,陸續出臺相關行政規定,規定房屋建造必須先申報,只有在領取執照后才可施工。1901年頒布《中式房屋建筑規章》,兩年后又頒布《西式房屋建筑規章》,石庫門便應時誕生了。
租界當局的嚴管并沒有阻礙上海房地產業的興起與發展,兆豐、公平、通和、雷士德洋行,甚至連外國教會也從事房地產業務。英商業廣地產于1888年成立,業務范圍很廣。其用磚木結構的二層樓房代替木板簡房,總體排列布局采用倫敦住宅的毗連形式,并且吸收江南四合院的布局特色。業廣地產公司建立的石庫門里弄在蘇州河北岸的虹口一帶,老沙遜洋行將石庫門建在廣東路、福州路一帶,怡和洋行則是在外灘至十六鋪一帶建了石庫門,新沙遜洋行在南京東路一帶建房,而雷士德洋行在寧波路、浙江北路一帶建了一批石庫門房。寧波路上1872年建的興仁里是上海最早期的一批石庫門里弄,清代《滬游雜記》一書中記載的于1876年建造的廣東路公順里,基本保存完好。
房地產的高利潤使中國舊官僚、大地主和買辦眼紅了,引得他們紛紛投資石庫門里弄。浙江南潯士紳張、劉、邢、龐四家在上海租界投資建造石庫門里弄,僅劉家一家就在福州路、廣西路一帶買地建造了會香里、洪德里、貽德里等10余條石庫門里弄;英商沙遜洋行買辦程謹軒和周蓮堂在南京東路建造出租石庫門里弄;清末大臣李鴻章、盛宣懷等在閘北、靜安也建造了均益里等一批石庫門里弄(圖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