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意志·信念類(2)
- 寫作素材大全(超值金版)
- 靜濤 編著
- 2900字
- 2014-10-11 13:37:08
【愛因斯坦創立相對論】一個早晨,愛因斯坦穿著睡衣下樓來用餐,但幾乎什么也不吃。他夫人以為他病了,問他哪兒不舒服。他說:“我有一個驚人的想法。”他喝完了咖啡,走到鋼琴跟前,開始彈琴。他時而彈幾下,時而停一會兒,又用筆寫下一些什么,就這樣反復多次地大約過了半小時。他夫人后來回憶道:“他回到樓上的書房里,并告訴我,別讓人來打擾他。從此,他在樓上一呆就是兩個星期,每天叫人把飯萊送上樓去。黃昏時候,他出去散一會步,活動活動,然后又回到樓上去工作了。一天,他終于從他樓上的書房里走下來了,臉色蒼白。他對我說:‘喏,就是這個。’同時把兩張紙放在桌上,那就是他舉世聞名的相對論。’即他于1916年發表的《廣義相對論原理》。■/摘自《浪漫主義藝術家》,《讀者文摘》 1991年第1期
§§§第五節 持之以恒
【鐵杵磨成針】傳說李白小時候學習怕困難,不肯用功讀書,常常溜出去玩。有一次,他碰見一位老大娘在溪邊磨鐵杵,李白覺得奇怪,便問老大娘為什么要磨這么粗的一根鐵棍。老大娘說:“我要把它磨成一根針。”李白聽了雖然驚訝,卻深受感動,并從中領悟到“只要功夫深,鐵杵也能磨成繡花針”的道理。他從此用功學習,鍥而不舍,終于成為偉大的詩人。■/明·陳仁錫《潛確類書》:李白少讀書,未成,棄去。道逢老嫗磨杵,白問其故。曰:“欲作針。”白感其言,遂卒業。
【歌德創作《浮士德》】詩劇《浮士德》是歌德集中畢生精力從事的“主要事業”。從收集材料、醞釀構思到寫作完成,他幾乎花去了整整60年的時間:1773年夏天開始,當時他24歲,直到1831年夏天,他逝世前一年才完成。他臨死前兩個月,還再一次審閱了業已完稿的《浮士德》第二部。《浮士德》第一部于 1806年完成,用去33年時間。此后,他中斷了《浮士德》的寫作近20年。為什么拖了這么久才寫《第二部》?他對秘書愛克曼說:“像我已經說過的,我把它(第二部)留到現在,對世間事物的認識比過去清楚,才提筆把它寫下來,結果也許會好些。”原來,他雖然停止寫作第二部,但構思與醞釀卻一直沒有中斷,目的是想對世間事物的認識更清楚。■/摘自余之《中外詩話》
【馬克思在大英博物館】19世紀的50~60年代,馬克思主要從事巨著《資本論》的研究工作。為了研究政治經濟學,研究資本主義運動規律,他閱讀了無數的書籍,作了大量的摘記。據統計,他為寫作這部巨著而讀過和做過摘記的書籍,達1500多種之多,他寫的筆記本,包括手稿、摘錄、提綱和札記在內,共有100多本。除了政治經濟學有關學科以外,他還研究農藝學、農業化學、有機化學和無機化學,實用工藝學和實用經濟學,以及代數和復式簿記等。這些研究工作,大部分時間是在倫敦大英博物館里進行的。它是世界上藏書最多的圖書館之一。每天早晨9點鐘,他準時到達博物館的圖書閱覽室,借出許多書籍,在那里邊讀邊做摘錄和寫筆記,一直工作到晚上7點才回家。當時,博物館的圖書閱覽室才落成。它相當寬敞,他總是坐在第二號桌子的座位上。由于他埋頭研究資料時,常常情不自禁在座位下用腳來回擦地,經過長年累月的碰擦之后,猶如滴水穿石,新的堅硬的水泥地竟被磨去了一層,從而在那里留下了他的“足跡”。■/參墑〔德〕拉法格《馬克思傳》,宋洪訓《記偉大的馬克思》
§§§第六節 意志的力量
【勾踐臥薪嘗膽】公元前494年,吳國的軍隊把越國的軍隊打得一敗涂地。勾踐屈膝投降,忍受著奇恥大辱,帶著妻子來到吳國,給吳王夫差當奴仆。過了3年,他被釋放回國后,決心要洗雪國恥。為了不讓安逸的生活把自己報仇的決心消磨掉,他晚上睡在柴草堆上,用戈當枕頭,屋里還吊著一只苦膽,每天早上起床后,晚上入睡前,以及吃飯時,都要嘗嘗苦膽的滋味,使自己牢記亡國之恥。同時,他盡心竭力治理國家,“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于使越國兵精按足,富強起來。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踐率領大軍再一次進攻吳國,夫差被圍困而自殺,吳國滅亡。■/事見《國語·越語》,漢·司馬遷《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宋·蘇試《擬孫權答曹操書》/《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越王勾踐返國,乃苦身焦思,置膽于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
【司馬遷寫《史記》】公元前110年,漢朝的史官司馬談在彌留之際,對兒子司馬遷說:“我的祖先是周朝的太史,你再做太史,就是繼承我們祖先的光榮事業了。我死之后,你不要忘記我所要寫作的史書啊!”司馬遷當即哭著答道:“小于雖然不敏,一定盡力完成先人的志愿。”這就是寫作《史記》。可是,在他著手寫作這部史書不久,被牽連進李陵案件。李陵與匈奴戰敗投降后,漢武帝心緒不寧,司馬遷為了安慰漢武帝,在被召見時說:“李陵雖戰敗投降,卻也消滅相當的匈奴兵士,根據平時的表現,李陵可能是假投降。武帝以為他替李陵說情,把他投進監獄,受到殘忍的“腐刑”。司馬遷曾萌發自殺念頭,但一想到父親臨終的囑咐,他含垢忍辱,發奮繼續寫作。公元前91年,《史記》終于完成。■/《漢書》卷六十二:太史公執遷手而泣曰:“予先,周室之太史也。……汝復為太史,則續吾祖矣。……予死,爾必為太史,為太史,毋忘吾所欲論著矣。”遷俯首流涕曰:“小于不敏。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不敢闕。”卒三歲,而遷為太史令,納(zhou胃,聚集)史記石室金匱之書。……十年而遭李陵之禍,幽于螺紲。乃喟然而嘆曰;“是余之辜夫!身虧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詩》、《書》隱約者,欲遂其志之思也。”卒述陶唐以來,至于麟止,自黃帝始。
【愛迪生發明電燈】愛迪生有上千種發明,但他自己最滿意的是他32歲時發明的電燈。為了這一“世界之光”,他花了近兩年時間,每天工作20小時,有時甚至連續36小時,累了只在實驗室里略躺一會兒。他先后試驗了7600多種材料,失敗了8000多次。當時制造電燈的關鍵,是要找到一種合適的燈絲材料。他先后試了1600多種材料,最后才選定用竹子燒成炭絲作燈絲。因此,當有人贊美他的天才時,他說:“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參摘葉永烈《科學家故事100個》
【戴高樂戒煙】戴高樂50多歲時,已是法國軍政界的顯赫人物。他的煙癮也頗為聞名。可是在1947年,他卻出人意外地戒了煙。后來有人問他怎樣把煙戒掉,他說:“那很簡單。我告訴大家我已經戒了煙。此后,我就再也沒有吸過一根煙。”■/摘自徐永健譯《戒煙》,《讀者文摘》1982年第12期
【勝利的信念】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在法國淪陷區,德國軍官把一位被打得皮開肉綻的美國士兵推出來示眾。士兵目光炯炯地對著人群,舉起凝著血痂的手,用中指和食指比劃出一個“V”字來。這是英語Victory(勝利)的第一個字母,法國人大都能懂,于是產生轟動效應。德國軍官震怒了,令人砍去他的手指。士兵昏厥過去。當一盆冷水把他澆醒后,他又艱難地站起來,突然伸出兩只已無手指的血臂,組成一個更大“V”字,向藍天伸去。全場一瞬間死一般沉寂,旋即海浪般沸騰起來。殘暴的德國軍官顫栗了,他看到臺下民眾全都張開了自己的手臂。他在一剎間突然明白了:即使他能砍去所有的手臂,也無法砍去這個字母所代表的信念。■/摘自鄧康延《勝利的故事》,《新民晚報》1992年6月2日
§§§第七節 堅強的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