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年讀中國哲學·燃出善的火焰:孟子篇
- 張嘉驊 陳裕仁繪
- 1563字
- 2022-06-24 18:02:08
孟子一生的簡歷
孟子對儒家思想的繼承、維護和發揚,功不可沒,是儒家的大師之一,但在宋代以前,他的歷史地位并不高。西漢司馬遷在《史記》中把他和荀子寫在一起,且文字很簡略;在同一個列傳里,對于孟子之后開創陰陽家學說的鄒衍,司馬遷所花的筆墨比寫孟子還要多。
孟子是從唐朝開始獲得重視的。到了宋代,宋神宗封他為“鄒國公”。元文宗又封他為“鄒國亞圣公”。到了明朝,明世宗干脆尊稱他為“亞圣”。亞圣就是僅次于孔子的圣人,這個頭銜當然更顯得榮耀了。
關于孟子的生卒年,自古以來有很多說法,差異不小。一般認為孟子生于公元前372年,卒于公元前289年,但這種說法遭到不少學者的懷疑,疑點之一是:孟子才五十二歲,為什么就被梁惠王稱作老人家(叟)?我們這里根據著名學者錢穆的考證,大致定出孟子的生平。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孟子的一生。
孟子大概出生于公元前390年,從小到大都住在鄒國。二十二歲那年,他到魯國去游學,受教于子思的門人,在魯國一待便是四年。孟子二十六歲時回到鄒國,開始畢生的教育工作,廣收門徒。由于齊威王創辦“稷(jì)下學宮”,廣招天下賢才,孟子四十三歲時便從鄒國前往齊國的臨淄。這是孟子第一次到齊國去。
商鞅變法
在發展農業、擴張軍事力量、強化君主權力的三大變法目標下,讓秦國在短時間內邁向富國強兵;但民風也在嚴刑峻法的壓力下悄悄轉變,這也是后世對商鞅變法的評價有所保留的地方。
“徙木示信”與“作法自斃”都是與商鞅變法有關的成語故事。徙木示信是指商鞅在推行新法之前,為了取得百姓的信任,重金獎賞了依照貼出的告示將南門的木頭搬到北門去的人;作法自斃則是指商鞅受制于自己所立新法中的規定,以至于在逃亡途中,因沒有相關憑證不能投宿而害慘了自己。
在此前的近二十年,天下發生了許多變化,最重要的當然是商鞅的變法,因為它讓秦國的軍事力量越來越強。商鞅還沒到秦國之前,魏國欲圖謀天下,早就把國都從安邑遷到地理形勢更好的大梁。因此魏惠王也被稱作梁惠王。
孟子在齊國一直未受重用,但他也沒離開。后來,他終于獲得齊威王所賜的客卿地位,便把母親從鄒國接到齊國同住。孟子六十三歲那年,母親過世。因父親葬在魯國,孟子依古代的合葬制,歸葬母親于魯國,并按照卿大夫的等級來辦喪禮,葬母之禮高過了葬父之禮。
孟子在魯國為母親守喪三年,在六十六歲時返回齊國,仍待在稷下學宮。次年,孟子眼看自己的學說又不被齊威王接受,便離開齊國,到宋國去找機會,但宋國國君終究不可期待。孟子經過薛國,回到了鄒國。
孟子六十八歲時,到滕(téng)國去為滕文公講解怎么實行儒家的仁政。所謂仁政,就是以仁德為基礎的政治。
七十歲那年,孟子從滕國前往魏國大梁,向梁惠王推薦儒家的仁政,但梁惠王不太感興趣。次年,梁惠王過世,他的兒子梁襄王繼位。孟子眼看梁襄王比他的父親還差勁,恰巧齊國也迎來新的國君齊宣王,于是打包離開魏國,回老東家齊國去。這是孟子第二次到齊國。
齊宣王對孟子還算禮遇,而孟子也愿意盡心為齊宣王講解施行仁政之道,但齊宣王只在意如何稱霸天下。
在孟子七十四歲到七十六歲的幾年間,齊國貪圖利益,趁燕國內亂,攻打燕國國都,撈到了一些好處,還殺了燕國的國君。這事讓孟子很生氣。孟子勸齊宣王撤軍,為燕國立一個新國君,但齊宣王不聽。他和國君之間的關系,開始出現明顯的裂縫。
孟子七十八歲時,終于離開齊國,回到鄒國。從此,他與學生努力著書,再也沒外出過,直到八十五歲過世。這一年大概是公元前305年。
以上大致是孟子一生的行跡。必須注意的是,由于《孟子》第一篇寫的是孟子見梁惠王,有些人便以為孟子游說的第一個君主是梁惠王,這是不對的。孟子兩度到齊國,第一次還待得挺久,齊威王才是孟子游說的第一個君主,只不過在《孟子》一書里并沒有明確記載他和齊威王的對話。
了解了孟子的生平,再來談孟子的哲學思想,這樣大家對所談內容的時代背景就比較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