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年讀中國哲學·燃出善的火焰:孟子篇
- 張嘉驊 陳裕仁繪
- 2125字
- 2022-06-24 18:02:12
本章涉及的《孟子》原文
? 告子上11·1
告子曰:“性猶?杞柳也,義猶桮(bēi)棬(quān)?也。以人性為仁義,猶以杞柳為?桮棬。”
孟子曰:“子能順杞柳之性而以為桮棬乎?將戕(qiāng)賊杞柳而后以為桮棬也?如將戕賊?杞柳而以為桮棬,則亦將戕賊人以為仁義與?率天下之人而禍?仁義者,必子之言夫!”
? 猶:如“同”。
? 桮棬:古代木制的飲酒器,也作“杯圈”。
? 為:做成。
? 戕賊:傷害,扭曲。
? 禍:危害。
? 告子上11·2
告子曰:“性猶湍(tuān)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于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于東西也。”
孟子曰:“水信?無分于東西,無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sǎng)?;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
? 湍水:急流。
? 諸:之于。
? 信:確實是。
? 搏而躍之:用手撲打而讓它飛濺起來。
? 顙:額頭。
? 激:水流受阻而改變方向。
? 其勢則然也:是形勢使它這樣的。勢,指外在條件。然,如此,變成這樣。
? 告子上11·3
告子曰:“生?之謂性。”
孟子曰:“生之謂性也,猶白之謂白與?”曰:“然。”
“白羽之白也,猶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猶白玉之白與?”曰:“然。”
“然則犬之性猶牛之性,牛之性猶人之性與?”
? 生:生下來便有的特性。
? 離婁下8·19
孟子曰:“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 幾希:相差很少。
? 去:失掉。
? 告子上11·4
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內也,非外也;義,外也,非內也。”
孟子曰:“何以謂仁內義外也?”
曰:“彼長而我長之?,非有長于我?也。猶彼白而我白之?,從?其白于外也,故謂之外也。”
曰:“異于?白馬之白?也,無以異于白人之白?也。不識?長馬之長?也,無以異于長人之長?與?且謂長者義乎??長之者義乎??”
曰:“吾弟則愛之,秦人之弟則不愛也,是以我為悅者?也,故謂之內。長楚人之長?,亦長吾之長?,是以長為悅者也,故謂之外也。”
曰:“耆?秦人之炙,無以異于耆吾炙?,夫物則亦有然者?也,然則?耆炙亦有外與?”
? 性:這個性是指所有生物在出生時便具有的本性。
? 彼長而我長之:對方年長而我待他如長者。又,這整段話所有的“長”都念zhǎng,但詞性不同。例如這句話的第一個“長”是形容詞,第二個“長”是動詞。
? 非有長于我:不是我心中預存尊敬誰的念頭。
? 彼白而我白之:對象是白的而我以白色物體來看待。句中第一個“白”是形容詞,第二個“白”是動詞。
? 從:由于。
? 異于:這兩個字是衍生出來的文字,不用解釋。
? 白馬之白:把馬的白看成白的。句中第一個“白”是動詞,第二個“白”是名詞。
? 白人之白:把人的白看成白的。句中第一個“白”是動詞,第二個“白”是名詞。
? 不識:不曉得,不了解。
? 長馬之長:憐憫馬的年長。
? 長人之長:恭敬人的年長。
? 長者義乎:年長的人是引發正當行為的因素呢?
? 長之者義乎:恭敬年長的人才是引發正當行為的因素呢?
? 以我為悅者:以我作為歡不歡喜的決定因素。
? 長楚人之長:恭敬楚國的長者。
? 長吾之長:恭敬自家的長者。
? 耆:同“嗜”,愛吃。
? 炙:燒肉。
? 物則亦有然者:其他事物也有這樣的情況。然,如此。
? 然則:那么。
? 告子上11·6
孟子曰:“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惻(cè)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或相倍蓰(xǐ)而無算?者,不能盡其才者也。”
? 乃若其情:一個人要是順著他的真實狀態。乃,如果。若,順從。情,實情,真實的樣子。
? 才:天生的稟賦、資質。
? 惻隱:同情憐憫。
? 外鑠:由外頭來打造。鑠,鍛煉,制造。
? 弗思:沒有去探究。
? 或相倍蓰而無算:有的人相差一倍、五倍,乃至無數倍。倍,一倍。蓰,五倍。無算,無數。
? 公孫丑上3·6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chù)惕(tì)?惻隱之心,非所以內(nà)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yāo)譽?于鄉黨朋友也,非惡(wù)?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 不忍人:不忍別人受傷害,或解釋為不忍傷害別人,皆可。
? 運:運轉某個物體,如彈丸等。
? 孺子:小孩。
? 怵惕:驚恐。
? 內交:結交。內,同“納”。
? 要譽:求取名聲。
? 惡:討厭。
? 端:發端。
? 四體:四肢。
? 賊:傷害。
? 始然:開始燃燒。然,“燃”的本字。
? 達:通。
? 四海:意同“天下”。